文/劉夢怡 姚屹瑾 周劍平(上海瑞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編輯/一帆
2019年尾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積爆發時正值中國農歷新年期間,春節在中國人心中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在外拼搏的游子回到家鄉過年,都免不了走親訪友聚餐。但新冠疫情爆發,國民都響應國家號召,避免外出,居家隔離,取消聚餐。“民以食為天”,以前我們都說吃飽喝好是為了身體健康,而現在,好好吃飯成了重中之重,抗疫期間,我們怎樣吃才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才能更健康?
一是要保證能量充足,確保優質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入量,如瘦肉、蛋、大豆、奶、魚、蝦等。輕微癥狀也會使基礎代謝提高,能量充足、蛋白質充足是提高免疫能力的基礎。二是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盡量多吃深色蔬菜。三是適當增加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等茶油、橄欖油、菜籽油的攝入,這些都對炎癥康復有好處。四是保證充足飲水量,水是營養素運輸的載體和保持內環境穩定所必需的,同時也有潤滑呼吸器官的作用。白開水或淡茶水、菜湯、魚湯、雞湯等是不錯的選擇。最后,如有進食不足,可考慮選用營養素補充劑、營養強化食品、奶粉等作為補充。
在家隔離人員活動量大為減少,且一般為輕體力活動。因此,根據性別年齡不同,能量需要量一般在1600—2250kcal之間:18—49歲男性2250kca,女性1800kcal;50—64歲男性2 100kca,女性1 750kcal;65—79歲男性2050kcal,女性1700kcal。

▲ 不同能量水平膳食中主要類型食物推薦攝入量(克/人日)
良好的營養攝入一定是以食品安全為保證。新冠病毒接觸也可傳染,特殊時期更要注意食品衛生,減少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可能。
一是要嚴格做好生熟分開,處理生、熟食物之間和之后必須洗手;二是堅決不吃野味,不接觸活禽畜;三是食物要完全煮熟煮透,特別是肉、禽、蛋和水產品類等被微生物污染風險較高的食物,少做涼拌菜,不吃過期、變質的食物,醬鹵肉等即食食品盡量一頓吃完,吃不完的必須熱透再吃;四是避免食用平時很少食用的食品或沒食用過的食品,避免過敏;五是家庭也可實施分餐制,養成使用公勺公筷的好習慣。
食物上會有冠狀病毒嗎?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以飛沫傳播,直接接觸等方式污染到蔬菜、肉和水果的概率很低。人體的胃酸具有很強的殺毒殺菌功效,胃酸的pH值最高可達到2左右,不過有一些病毒卻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播,比如我們熟知的甲肝病毒等。另外,如果食物上沾染了冠狀病毒,比如從超市買回來的蔬菜水果等,你應該先仔細洗手20秒鐘,并用消毒肥皂消毒,在清洗蔬菜時應反復清洗,這樣能降低感染的風險。已經明確的一點是,新型冠狀病毒在超過56℃的高溫下,30分鐘即可滅活,所以如果高溫烹飪食物,避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會有利于避免病毒進入消化道。
記得不要生食,蔬菜、肉類應炒熟吃,水果要盡量削皮,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也要提醒大家,處理過后還要注意及時洗手。通過將食物洗凈煮熟、“飯前便后”洗手等方法可預防病毒經消化道傳播。
少吃海鮮類的食物,因為很多海鮮類食物的吃法都是生吃或者幾分熟的吃法,很容易攝入細菌。尤其是海鮮和啤酒一定不能一起吃,本身這兩種食物就是反沖的食物,會導致自身痛風。當我們出現痛風時,就是體質最弱的時候,抵抗力會下降,所以一定要注意。除了海鮮,還能選擇比如魚、蝦等的優質蛋白質。
宅家期間網購生鮮食物,如蔬菜、水果、肉類,雖然都很方便,但是大家也擔心,萬一快遞員感染了病毒,食物上會沾染上病毒嗎?
實際上,網購食物經紙箱、塑料袋等包裝后,從原產地直接發貨,減少了運送到超市、上架、供顧客挑選等中間環節,也減少了污染的可能性。而且,也不用像傳統購買方式一樣去超市、菜市場等人群密集、環境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地方購買,反而減少了接觸傳播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風險因而更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