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師樓是紅軍會寧會師舊址里的一個景點,古往今來它是會寧縣域內的標志性建筑,它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轉折點上的紅色歷史遺址。今日的“會師門”就是曾經的“西津門”,會師樓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舉世聞名的偉大長征的勝利,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愛黨愛國思想的基地。
關鍵詞:當代意義;歷史文化;會師樓遺址
會師樓是紅軍會寧會師舊址里的一個景點,古往今來它是會寧縣域內的標志性建筑,它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轉折點上的紅色歷史遺址。今日的“會師門”就是曾經的“西津門”,會師樓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舉世聞名的偉大長征的勝利,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愛黨愛國思想的基地。會師樓千百年來記錄了會寧人民的勤勞智慧,從會師樓城墻上迎風飄揚的一面一面紅旗我們不難看出這里是紀念革命領袖、英雄將士英勇奮斗的圣地。本文就是說說會寧會師樓古往今來的歷史發展過程和具有的當代意義。
1 會寧“西津門”
會寧“西津門”是一座歷史文化遺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根據歷史記載,西津門是600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六年(1373)建造的,比起明代永樂十八年建造的北京天安門都早了47年。今日的西津門是具有令全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崇拜、瞻仰和紀念的革命遺址,具有精神和思想價值。
閱讀大量有關會寧的歷史資料得知,會寧的“會師樓”就是會寧“西津門”的城樓,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以后,把“西津門”更名為“會師門”,城樓也就順其自然地叫作“會師樓”了。會寧的“西津門”經歷了歷史的煙雨和時代的戰火,這就是為什么把“西津門”叫作“會師門”的歷史原因。
這座建筑于明代的城樓經歷了1986年和2006年兩次比較大的維修,依原貌維修沒有改變古建筑式樣,只是用青磚砌面、白水泥勾縫,目前依然顯得雄偉莊重。會師門的門洞深6.4米,口闊4米,拱高5米,門頂墻樓正面赫然寫著“會師門”三個鎏金大字。會師樓為重檐歇山頂二層,二層樓為木樓,龍脊獸瓦、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南北兩頭各有一段城墻,南墻長30米,北墻長45.8米,城墻基寬6.4米,高8米,頂寬3米,還有女兒墻高1.3米,基本上是一座“對稱幾何圖形”建筑。
會寧的“西津門”從承載著歷史文化的重任,到會寧的“會師門”肩負著紅色革命的榮耀,這是一個華麗的轉身。
2 會寧的“會師樓”
會師樓是一座紅色革命的豐碑,肩負著紅色革命的榮耀。會師樓與會師園正北位置的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紀念塔和正西位置的紅軍會寧會師紀念館遙相輝應。
1936年10月2日凌晨,紅一方面軍直屬騎兵團組成的特別支隊在團長韋杰、政委夏云飛的率領下打進了西津門,攻開了會寧城,打響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的第一槍;
10月9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合;
10月1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在會寧縣城文廟大成殿召開慶祝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聯歡大會;
10月15日,紅二方面軍到達會寧地區,17日在會寧青江驛與四方面軍會合,18日到達會寧老君坡時紅一方面軍攜帶物資前往慰問兩個方面軍會合并與當晚舉行聯歡晚會。至此,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實現了全面會師。
八十多年前,紅軍將士打開城門,紅軍領導人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聶榮臻、陳賡、楊勇、楊得志等登上城樓,當時還被稱為“西津門”的城樓見證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寧會師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全國解放以后,1952年會寧縣人民政府將“西津門”更名為紅軍“會師門”,命名城樓為“會師樓”,196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改“西津門”為“會師門”,城門樓為“會師樓”,并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將以會師樓為主體的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中宣部將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列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3 會寧和會師樓遺址的歷史文化
“西津門”與“會師樓”說來說去是同一處建筑,只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改變了名稱而已。從前,西津門就是單純的古老建筑遺址,代表了會寧的古代文化。而對于在紅軍會寧會師舊址里的會師樓,我們需要對其歷史文化和革命歷史有一個綜合性的認識,歷史和文化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而歷史文化的重合就會綻放燦爛的思想光輝,也同樣蘊藏豐富的思想內涵。了解會寧和會師樓古往今來的歷史文化,對于提升愛黨愛國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會寧是一個具有古老文明,歷史悠久的縣份。會寧的“古老文明”可由會寧縣頭寨子鎮牛門洞村的、具有5000多年歷史,屬于新石器時代的牛門洞遺址證實。而會寧的“歷史悠久”的事實也是有據可查的,在會寧有一條由祖河和厲河匯聚在一起的祖厲河,故漢武帝元鼎三年(-114年)在此設祖厲縣(也有過縣址或者州址的多次變遷),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是研究會寧發展歷史的寶貴財富。
會寧是一個熱愛祖國、敢于奉獻的縣份。會寧是紅軍長征時期,三大主力全境經過、戰斗時間最長的縣份,在會寧會師的前后(從1935年10月毛澤東等領導人帶領紅一方面軍達到會寧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寧會師),近7萬名紅軍將士的足跡踏遍了會寧的山山水水,那時只有6萬人口的會寧人民,以真誠的態度支持了紅軍將士的戰斗和生活。會師期間和會師以后,有400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征集帶走的糧食近250萬斤,支援生豬、羊2889頭(只),布匹衣物6380件(匹)。為了支援紅軍西渡黃河解決造船材料,會寧人民拆除了僅有的木房、門窗、老人的棺木等。會寧人民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救治和收留紅軍傷病員數百名,后來大部分找到了部隊,小部分留在當地與會寧人民一起平安幸福地生活。
會寧是一個傳承精神、肩負使命的縣份。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奮斗和犧牲換來的,“紅色會寧”“會師圣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中國旅游志愿者服務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這些已然成為會寧的名片。
走到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的大門口,抬頭看到紅色的門頂上寫著“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會寧會師,中國安寧”兩行“毛體”大字,這是先一步到達陜西延安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商議把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地點確定在會寧以后題寫的。“會寧”這個吉祥如意的名字深入革命領導人的心中,注入會師和紅色的歷史史冊,肩負著紅色革命的榮耀。
1936年10月20日離開會寧時,朱德總司令握著會寧縣蘇維埃政府的同志和群眾代表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會寧人民對革命是有貢獻的,我們不會忘記你們對紅軍的支持,謝謝你們!紅軍已把火種播在了這里,你們要讓革命的烈火燃燒起來,燒毀舊世界,建設我們自己的新天地。”2007年2月17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胡錦濤同志專程來到會寧,瞻仰了紅軍會師舊址,囑托我們:“會寧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很大貢獻,一定要發揮好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把革命圣地會寧建設好!”
參考文獻
[1]馬可房.會寧文物(會寧歷史文化叢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5.
[2]杜永勝,常琦彪.圖說三軍大會師[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1.
[3]李保榮.會寧人民真情支援紅軍[N].甘肅日報,2016-07-06(014).
[4]紅軍會寧會師志編纂委員會.紅軍會寧會師志[M].白銀:紅軍會寧會師志編纂委員會,2016.
[5]紅軍會寧會師志編撰委員會.紅軍會寧會師志[M].白銀:紅軍會寧會師志編撰委員會,2016:87.
[6]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理委員會.紅軍會寧會師舊址講解詞[Z].內部資料.
[7]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志編纂委員會.紅軍長征會寧會師志[OL](2018-06-08)[2019-09-25].http://www.huining.gov.cn/html/mlhn/hnfz/zjyl/201711/20313.html
[8]李高峰.紅色紀事[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尚亞琦(1989—),女,中共黨員,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理委員會女子講解隊講解員,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