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吉水東南隅,恩贛交匯處,于1991年出土一座東吳時期的墓葬,其規模宏大,構造奇特,具有豐富的歷史、科學價值,被考古學界稱之為“江南第一墓”。通過現場調查、史學研究、現代科技綜合應用,考察了吉水東吳墓相關文史和建筑藝術問題。
關鍵詞:吉水東吳墓;漢墓;譚紹;古代墓葬
1 引言
吉水東南隅,贛江與恩江交匯處,一個被稱為“三碗齋”的地方,于1991年出土一座東吳時期的墓葬,其規模宏大,構造奇特,經考古專家推測,該古墓為三國時期譚紹之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其結構、布局富有特色,酷似一座異域堡壘,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時至今日,其中仍有許多奧秘待人探尋,故通過史學研究、現代科技綜合應用,專門考察了吉水東吳墓相關問題。
2 活動意義
有利于推動吉水東吳墓相關的研究工作,更好地了解吉水東吳墓的形態、構造,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有利于推動對漢代墓葬的研究,豐富對漢代墓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還原漢代風俗文化,展示社會變遷,推動漢代史學、考古研究的發展。
有利于推動破解古代墓葬不使用黏合劑的奧秘,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的智慧,把握其中的力學結構,并將其應用到現代生活中,為現代建筑的結構提供一定的參考。
3 吉水東吳墓情況
3.1 歷史背景
東吳太元元年,孫亮之母、孫權之后潘皇后為宮人所殺。次年孫權去世,潘皇后與之合葬于蔣陵。同年,孫亮即位,冊封潘后之姊夫,也就是東吳墓的墓主——譚紹為騎都尉,并授予兵權。
譚紹作為孫亮的大姨父,在孫亮被孫綝所廢之后便攜帶家人回到了故土廬陵(今江西吉安吉水一帶),安逸晚年,后也安葬于此。
1991年8月,當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京九線修建到吉水縣時,沉睡千年的東吳墓在意外中被世人發現。
京九鐵路需要跨越贛江進行架橋,但在“三碗齋”這片區域,施工隊為架橋打地基時發現該地土層異于其他地區,難以開挖,后經爆破,人們發現土中出現古磚,隨后經文物部門發掘,東吳墓重現人間。
3.2 吉水東吳墓簡介
吉水東吳墓現坐落吉水博物館內。墓室布局呈“品”字形。墓室主題磚塊均為漢代墓葬標志性的網錢紋磚石。墓室由七個部分組成——墓室門、前室、甬道、藻井、耳室、回廊、后室。前室作為東吳墓的主墓室,墓頂近似四棱錐。后室為墓主譚紹棺槨安放處,墓頂采用券進式,頂部正中有一“覆頂石”。各甬道均采用類半圓柱構造。
4 考察內容
①吉水東吳墓墓主人譚紹的相關史料文獻記載。
②墓主人譚紹后人的現狀。
③吉水東吳墓整體構造特征、結構特征、形制。
④吉水東吳墓力學結構的特殊性。
⑤吉水東吳墓同漢代墓葬之間的共性特征。
⑥吉水東吳墓出土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
5 研究方法
①文獻法。本次科研活動涉及史學、物理學、計算機學,涉及面較廣泛,所需資料量大。故本科研小組通過中國知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實體書店、圖書館等渠道進行文獻資料購買或下載,了解了相關信息。
②調查法。通過對吉水東吳墓多次實地考察、測繪,以把握其形制、結構構造、規模等基本信息,并進行了對譚紹后人現狀的調查。
③3D建模、打印法。利用3D建模技術,對吉水東吳墓進行了3D建模,并進行了3D打印,完成了吉水東吳墓模型化的工作,更好地把握其形制、形態、構造等特征。
④假設與理論法。提出多種相關的猜想和理論,為不斷深入考證吉水東吳墓的建筑藝術提供方向性的引導。
⑤實驗探究法。進行一系列力學實驗,深入驗證吉水東吳墓的建筑技巧,客觀論證吉水東吳墓特殊力學結構促成不使用黏合劑的多種技術推測的可行性。
⑥專家咨詢法。通過郵件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賈洪波教授、劉尊志教授進行了咨詢請教;對吉水縣博物館葉翔館長和吉安市博物館李希朗館長進行了訪談、請教。
6 研究過程
①2019年8月31日—2019年9月初,本科研項目啟動,進行文獻資料搜集整理研讀。
②2019年9月12日,開展第一次實地考察活動,對吉水東吳墓外觀進行測量、繪圖、拍攝,了解東吳墓的外觀特征。并深入東吳墓內部,進行內部結構考察,總體上構建東吳墓結構特征。
③2019年9月16日,根據第一次實地考察結構完成3D建模工作。
④2019年9月中旬至2019年10月初,對現有資料進行更深一步整理歸納,加深對其理解,并提出一系列推測、猜想。
⑤2019年10月21日,完成3D打印,實現吉水東吳墓模型化。
⑥2019年10月底。對譚紹后人進行查找尋訪,未果;向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發送郵件進行請教,獲得答復。
⑦2019年11月15日,展開第二次實地考察活動,進一步考察吉水東吳墓結構特征,調整模型。
⑧2019年11月22日,用白色耗材完成第二次3D打印。
⑨2019年11月底,完成針對吉水東吳墓研究的收尾工作,完成考察報告。
7 社會實踐報告
7.1 第一次實地考察
2019年9月12日,專程赴江西省吉水縣博物館內的吉水東吳墓進行實地調查。
7.1.1 考察步驟
第一,對吉水東吳墓(以下簡稱“東吳墓”)外觀進行測量、繪圖、拍攝,了解東吳墓的外觀特征。
第二,深入東吳墓內部,進行內部結構考察,總體上構建東吳墓結構特征。
7.1.2 考察結果
第一,完成簡易的俯視圖,測量出古墓具體數據,半圓柱體半徑約1.5米,臺基約1.9米,類四棱錐體高約1.9米(測繪工具有限,或有誤差)。東吳墓土層以上部分由7個呈半圓柱體、3個類似四棱錐、1個類似半球體的建筑連接組成。主墓室的墓頂為四隅券進式,再由覆頂石扣在頂部。
第二,發現墓葬磚石的圖案為網錢紋,是漢代墓葬的代表性特征,由此可大致可推斷東吳墓時間為漢代至三國時期。
第三,東吳墓磚石使用黃土進行連接,部分加入水泥進行加固,根據文物局介紹,系1993年京九鐵路修建,東吳墓整體遷建時所使用,原物無任何黏合劑。
第四,主墓室內部磚石發現貝類,作用或寓意待考究。
7.1.3 總結
本次考察工作對吉水東吳墓進行了結構上的研究,大致了解了墓葬的形態、布局,為后續3D建模、深入開展研究奠定了基礎。
7.2 吉水東吳墓第二次考察
2019年11月15日,再次赴江西省吉水縣博物館吉水東吳墓進行調查。再次進入東吳墓內部,研究磚塊紋路及其布局結構,對其力學構造提出猜想,并著手策劃力學實驗,探究東吳墓不使用黏合劑之謎。考察結果如下:
第一,詳細觀測東吳墓磚塊構造布局,東吳墓磚墻采取交錯排布,同時磚塊頂部刻繪有紋路,具有一定增強摩擦力作用。
第二,東吳墓頂部拱形采取干砌法,以楔形磚配合長方體磚,按照一定規律排布,搭砌出拱形環頂。
第三,對主墓室頂部構造原理有大體上的把握。主墓室墓頂以巨大石塊壘成,外部保留石塊原貌,而墓室內部被整齊雕刻、排布成正八角形。同時底部以較為厚重的石塊壘砌起,傾角較小,頂部以較為輕薄的石板逐步收縮,并最終以較薄的“覆頂石”封頂。主墓室最底部支撐為一縱兩橫一縱的石塊排布。
8 研究結果
8.1 人文探究
①譚紹。墓主人譚紹,三國時期孫權潘皇后的姐夫,江西廬陵人,早年讀書中舉,外出在吳國做官,以夫人姊婿官至騎都尉,九卿之一,掌握護衛皇室安全的重大兵權。東吳太元元年,孫亮的母親、孫權的皇后潘皇后被宮人殺害,而吳宮后來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譚紹因這場宮廷權位之爭失勢,便攜家人回到故鄉江西省廬陵府吉水縣城郊譚埠村定居,死后葬在吉水城郊的張家屋下東側。
②譚紹后人。通過研究查證,百度百科現有譚紹資料疑似有誤,其所記載譚紹后人居住住址“譚埠”不存在于當前吉水縣行政區劃中。同時我們發現,在吉水縣,存在江西省吉水縣文峰鎮井頭村委會潭埠村民小組,即百度百科所記載“譚埠”疑為“潭埠”。根據當地老村長李村長的介紹,原先該地曾有譚氏后人,現已無譚氏居住于此。
③騎都尉。騎都尉屬九卿之一,常封予外戚或有軍功之人,可掌兵權,歷史上曾任騎都尉的著名人物有李陵、曹操。譚紹作為外戚,具備冊封為騎都尉的條件。
8.2 科技探究
①古人采用干砌法,不使用膠結材料,搭建出吉水東吳墓,可以有效避免膠結物質失效導致墓室結構崩塌,從而使墓室可以長期保存。
②結構推測。第一,墓室甬道應用拱形構造,按一定規律排列長方體磚和楔形磚,分解受力,達到墓室甬道結構自穩定效果。第二,墓室直立墻壁采用磚塊交錯搭建,磚塊間相互受力,加強墻壁穩定性。第三,四棱錐體的墓頂采用交錯排列,層層收縮,將力分散至四周底部磚塊。第四,主墓室墓頂外部基本為巨石原貌,內部被整齊雕刻成八邊形排列,并層層交錯上旋。基部以一縱兩橫一縱的巨石排列成環形,為主墓室奠基,墓頂底部以厚重石塊壘砌,以較小傾角向上收縮,頂部以薄石板向內收縮封頂,最頂部以薄“覆頂石”封頂。
③建模還原。完成對吉水東吳墓3D建模工作及3D打印工作,現有OBJ格式模型文件、白色耗材3D模型、黑色耗材3D模型。
④其他。吉水東吳墓位于江西,由于江西酸性土壤且土壤濕度較大,墓室棺木、陪葬文書等有機物已被腐蝕殆盡,僅存金屬隨葬品。
參考文獻
[1]劉尊志.淺談區域性漢墓的考古學研究[J].南方文物,2010(4):133-137.
[2]張新超.西漢騎都尉考[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1):78-81.
[3]陳壽.三國志:卷四十八卷五十[M].北京:中華書局,1999:851-886.
[4]張之恒.中國考古學通論:第四節[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韋正.六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第三章[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百度百科.譚紹[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0%AD%E7%BB%8D/6693921?fr=aladdin.
[7]百度百科.吉水東吳墓[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9%E6%B0%B4%E4%B8%9C%E5%90%B4%E5%A2%93/12777565?fr=aladdin.
【作者簡介】廖遠韋(2002—),男,漢族,江西吉水人,江西省吉水中學史學與博物訪古社社長,江西省創造學會創新教育研究所學生所長助理,從事考古學研究。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縣域中學綜合創新教育的社團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8PTZD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