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秦直道遺址正寧段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正寧縣境內秦直道由陜西省旬邑縣楊家胡同入正寧劉家店后,沿子午嶺主峰山脊向北經雕翎關至艾蒿店,全線長約50千米。境內直道修筑選擇子午嶺主山脊的連續性,避免了上山下溝,保證了道路的基本平緩;沿線分布秦漢時期的宮殿、兵站、關隘、烽燧、墓葬等遺址共20余處,其中烽火臺(9處)、秦一號兵站、雕翎關關隘、都護墓、羅川古城遺址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正寧境內直道自秦一直沿用到清代晚期,部分路段至今仍在使用。
關鍵詞:正寧;秦直道;調查
秦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為對付匈奴南侵,于公元前212—前210年派大將蒙恬,役使十數萬民眾,用不到兩年半時間,修筑的一條南起咸陽北的云陽林光宮,北至內蒙包頭西的九原郡,全長800多千米、路面寬度20~60米。據《讀史方輿紀要》記,“真寧縣(今正寧縣)內有:‘雕嶺,縣東50里,綿延高聳,亦即子午山之別阜矣;上有秦時馳道,今有雕嶺巡司,在縣東100里”[1]。正寧境內秦直道(圖1),1993年3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秦直道遺址正寧段經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正寧境內秦直道的調查研究,1989年4月至5月,李仲立、劉得禎、潘振東、孫立峰、李紅雄、陳瑞林、寇正勤等老師對慶陽地區境內的秦直道進行過考察;1995年甘肅省文物局組織鐘圣祖、許俊臣、岳邦湖、劉得禎、李紅雄老師對此也進行過全面的調查;2005年陜西旬邑縣也進行過調查。然,對于秦直道由陜西省旬邑縣入正寧的方向和直道經雕翎關的走向說法仍不一致。為更清楚、準確地了解甘肅省正寧縣境內秦直道的分布、走向、構筑方法、遺址遺存等基本情況,完成國保單位記錄檔案編制工作,以利于保護研究這一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正寧縣博物館組成秦直道考察組,從2014年5月考察至11月結束,歷時7個月。調查人員自帶食物、風餐露宿、多次涉險,徒步穿越正寧境內子午嶺林區,采取實地踏勘、拍照、GPS測點、繪圖、測距、走訪群眾、查詢資料等方式,對正寧境內秦直道進行了調查,取得了一些科學詳實的資料。下面就正寧境內秦直道調查情況和我的認識向大家做個匯報,敬請方家斧正。
1 正寧境內秦直道概況
1.1 甘肅境內秦直道起點
關于秦直道進入甘肅的起點有兩種說法。一是甘肅省文物局1996年《秦直道遺址》中記載:“秦直道由旬邑縣北界艾蒿墩進入甘肅省正寧縣三嘉鄉前馬塬村兩女砦,由此沿山脊向東北慢上行至劉家店。”[2]二是《旬邑縣秦直道遺址考察報告》表述:“秦直道進入旬邑縣境后,經廟溝口、石門關、碾子院、臥牛石至楓樹梁北端的大店村,從大店下坡到馬欄岔溝過馬欄河,直從馬欄革命舊址窯洞處上坡,經楊家胡同(梁),入沿山脊西北慢上行至甘肅正寧縣劉家店林場南邊臺地,轉彎直上子午嶺山脊。”[3]
《旬邑縣秦直道遺址考察報告》又述:“2005年經過實地踏勘,反復比較,分析論證,消除了旬邑縣境內秦直道具體路線上的分歧,找到了秦直道經楓樹梁,過馬欄河到劉家店,而不是經過兩女砦的充分證據。”[4]這次調查我們發現,楊家胡同至劉家店路段現已被陜西省道306線所覆蓋,原路跡已不復存在,只是在劉家店林場東南可看到約1千米的直道路面。通過調查我們認為甘肅省境內秦直道的起點是由陜西省旬邑縣楊家胡同進入甘肅正寧境內的劉家店。
1.2 正寧境內秦直道雕翎關段路線
關于秦直道進入正寧雕翎關后的路線有兩種說法。一是甘肅省文物局1996年《秦直道遺址》中記載:“秦直道從雕翎關北上,沿子午嶺主峰山脊經石窯、高莊到車皮坡,經艾蒿店入甘肅寧縣、合水縣、華池縣。”[5]二是,《旬邑縣秦直道遺址考察報告》表述:“秦直道沿子午嶺至雕翎關,從雕翎關東南30米處轉向直北越過305省道(銅川至甘肅正寧的公路),慢坡下山離開子午嶺主脈到旬邑縣南寺,從石底子水庫西邊進東溝上子午嶺支脈,下山進入黃陵縣。”[6]這次調查我們發現,正寧境內秦直道雕翎關段至艾蒿店段有大量遺址、烽燧及直道路基(圖2、圖3)分布,據此我們認為秦直道進入正寧雕翎關后,是沿子午嶺主峰山脊經石窯、高莊到車皮坡,經艾蒿店入甘肅寧縣、合水縣、華池縣的。
1.3 正寧境內秦直道保存現狀
雖然秦直道歷史悠久,規模龐大,但是現在直道的相關狀況并不十分樂觀,在一些方面還面臨著許多問題:
①楊家胡同至劉家店段原路基被陜西省道306線全部覆蓋,“直道”已被現代交通干線所代替。
②子午嶺正脊劉家店經黑馬灣至雕翎關一帶的“直道”遺跡保存較多、較好,平均路基寬度都在20米左右。這段路程起伏不大,十分通暢。
③由雕翎關再北行,經艾篙店至五里墩段,均可看到明顯的直道遺跡。在兩邊臨山或一面臨山、一面臨溝的路段,路基寬度都在10~20米左右。現在的林區道路,很多路段與直道線重疊。這里林木茂密,行人稀少,路面保存較好。
2 正寧境內秦直道調查情況
此次正寧境內秦直道調查,從南到北共調查了陜西省旬邑縣兩女砦、楊家胡同、劉家店、黑馬灣、杠樹峁、椿樹莊、南梁峁、四十畝臺、雕翎關、石窯、高莊、亮馬臺、樺樹灣、車皮坡、土地岔、油坊莊、南五里墩、艾蒿店等69個地方,GPS數據98條;采集標本秦代空心磚、瓦當、建筑殘件等90余個;拍攝298張照片、繪制圖紙10余張;共發現秦漢時期的宮殿、兵站、關隘、烽燧等遺址及墓葬20余處,其中古遺址7處(劉家店遺址、南梁峁遺址、雕翎關遺址、車皮灣遺址、艾蒿店遺址、兩女砦遺址、羅川古城遺址)、烽燧9處(劉家店烽燧、黑馬灣烽燧、杠樹峁烽燧、椿樹莊烽燧、南梁峁烽燧、雕翎關烽燧、樺樹灣烽燧、南五里墩烽燧、艾蒿店烽燧)、古道3處(劉家店古道、雕翎關古道、艾蒿店古道)、古村落7處(劉家店古村落、黑馬灣古村落、南梁峁古村落、雕翎關古村落、高莊古村落、油坊莊古村落、艾蒿店古村落)、關隘1處(雕翎關關隘)、都護墓1座。
2.1 正寧境內秦直道本體描述(表1、圖4)
直道走向:正寧縣境秦直道1號段,秦直道在劉家店拐彎沿子午嶺山脊向東北行,經黑馬灣、杠樹峁、椿樹莊、南梁峁至雕翎關,此段直道路基清晰,大部分路段保存較好,路基最寬處可達27米,路面寬度5~7米。這段路程一路北行,道路平緩,至今汽車仍可通行,此段全長24.6千米。
正寧縣境秦直道2號段,秦直道自雕翎關窯洞前轉西北穿省道正(寧)銅(川)公路北上,沿子午嶺主峰山脊經石窯、高莊到亮馬臺。這段道路幾乎被林木覆蓋,人跡稀少,路途平緩,道路保存較好,路基清晰,但這段路明顯比前段窄了許多,路基在10~20米左右,路面寬度在3~5米,此段全長9.68千米。
正寧縣境秦直道3號段,秦直道自亮馬臺經樺樹灣、車皮坡、土地岔到油坊莊。此段直道崎嶇,坡度較大,坡度約35度以上,道寬3~5米,路面完全被林木覆蓋,人跡不至,此段全長11.25千米。
正寧縣境秦直道4號段,秦直道由油坊莊繼續沿子午嶺主峰北行,經南五里墩、艾蒿店至北五里墩入寧縣界(北緯35°36′37.6″、東經108°32′10.9″,海拔1606米)。此段道路平緩,路跡清晰,道寬5米左右。南五里墩至北五里墩段現為林區防火通道,汽車可以通行,此段全長4.08千米。至此,正寧境內秦直道全長約50千米。
直道用材:黃土、石。
構筑方式:秦直道正寧段沿子午嶺主山脊修筑,在選址上選擇了子午嶺主山脊的連續性,避免了上山下溝,保證了道路的基本平緩。同時,沿山脊修筑有利于道路排水,防止了道路大面積水毀,從而保證了道路的暢通。調查發現,秦直道靠溝一側,一般都建有夯土護坡。其剖面略呈倒梯形,靠外一側高3米以上,整個護坡向里(靠山一側)延伸5~6米以上,厚度遞減。夯土細密、堅硬,夯層厚6~8厘米。對于山脊的一些由于雨水沖刷形成缺口的黃土疏松地段,在施工中,按所需寬度,將兩邊修成馬槽形,內填黃土以夯就。秦直道部分路段仍然是在戰國以來古道基礎上拓寬而就的。自西周以來修建的山脊車道寬度尚不足,于是就地采石,將兩邊堆砌加寬,從而達到平整標準,一般寬度為4~5米。對冢狀的小山峁和坡度較舒緩的小山峁,直道則從峁頂而過。對一些陡的坡頭山峁,選其捷徑,或左或右,從峁側削出4米左右寬的道路繞行。另外,一般在劈出道路的外側,開挖一條壕溝,既保證了車行安全,又起到了排放水的作用。子午嶺山脊多有幾米至幾十米寬的長梁,稍稍鏟平修整,即可作道路使用。
基本尺寸:秦直道正寧段全長50千米,路基比路面寬3~10米,路面寬4~5米。
直道剖面基本形制及尺寸(圖5):碾壓層厚3~5毫米,層數約10余層。碾壓層面有3~5道車轍印痕,印寬約8~10厘米,深8厘米左右。碾壓層下方有10~20厘米的墊土層,墊土層下方又有碾壓層,層面不清,約10余層。可見,直道每隔10余年就有一次較大維修。
與相鄰其他遺存的平面位置關系:起點東南接陜西省旬邑縣旬邑縣楊家胡同,沿途共有古遺址7處、烽燧9處、古道3處、古村落7處、關隘1處、都護墓1座,止點西北接寧縣盧邑莊遺址。
結構特點:路基與路面呈梯形狀。
采集標本和相關遺存:秦直道路基及遺存處可見大量粗細繩紋瓦片、回紋磚、瓦當、空心磚、筒瓦及漢至清瓷片等殘片。
2.2 正寧境內秦直道烽燧
①劉家店烽燧:位于正寧縣劉家店林場場部北約300米的山頂上,古烽燧原為夯筑圓臺,今改建為林場瞭望臺。地表有大量粗細繩紋瓦片。東臨劉家店林場舊場部,西臨秦直道,南臨劉家店林場,北與黑馬灣烽燧互應。
②黑馬灣烽燧(圖6、圖7):位于黑馬灣護林站北山頂上,該烽火臺整體保存較完整,為黃土夯筑,夯土層清晰,剖面呈梯形,平面呈圓臺型,殘高7米,底周45米,地表有粗細紋殘瓦,直道
從烽燧東側通過。烽火臺東西臨溝,北與杠樹峁烽燧互應,南與劉家店烽燧互應。
③杠樹峁烽燧:位于黑馬灣北3千米杠樹峁山頂。據甘肅省文物局1996年《秦直道遺址》載:“杠樹峁頂有一烽燧,夯筑圓臺,殘高8米,底周45米,頂徑3.5米,該烽燧以當地黃土夯筑構成。直道從烽燧西側通過。”[7]此次調查發現,烽燧已被石油勘探井場埋沒。
④椿樹莊烽燧:位于杠樹峁北約2千米的椿樹莊山頂。該烽火臺以黃土夯筑,呈梯形圓臺狀,殘高8米,底周50米,烽燧周圍有粗細繩紋瓦殘片。烽火臺東面臨溝,直道從西側通過,北與南梁峁烽燧互應,南可遙望杠樹峁烽燧。
⑤南梁峁烽燧:位于椿樹莊北7千米南梁峁北山梁高地。據《秦直道考察》記載:“烽燧殘高5米,底周30米,夯筑、夯層8厘米,地表散存大量粗細繩紋瓦片、回紋磚、瓦當、建筑部件殘件,直道從烽燧西側通過。”[8]2012年9月中灣林場在原址上恢復新建了以防火瞭望、旅游觀光為一體的仿秦式瞭望臺一座。烽燧東臨溝,直道從烽火臺西側通過,南臨秦一號兵站遺址,北與雕翎關烽燧互應。
⑥雕翎關烽燧(圖8、圖9):位于今正(寧)銅(川)公路0千米處。烽燧今成冢狀,頂寬4.5米,殘高7米,底徑12.4米。剖面呈梯形,平面呈圓臺形,有臺階13個、石板2塊,秦直道從烽燧西側通過。烽燧周圍生長小灌木,古柏參天,便道西邊4米處發現直道老路基痕跡,路面有石塊鋪墊;向東下坡處(今正銅公路0千米處)有殘存古城墻一段,向西有明雕翎關巡檢司舊址、古村落遺址;有一條古道,向東通往旬邑轉角達銅川,向西通正寧縣南邑、湫頭、永和塬。烽火臺東北臨正銅公路,南臨雕翎關遺址古城墻,西臨明雕翎關巡檢司舊址、古村落遺址。
⑦樺樹灣烽燧:位于高莊古村落遺址北約200米的樺樹灣南北走向的山峁上。該烽燧以黃土夯筑,今成冢狀,剖面呈梯形,平面呈圓臺形。夯土層約8厘米,殘高3米,底徑15米,地面有零散的粗細繩紋瓦片。秦直道從東側通過,西面臨溝。
⑧南五里墩烽燧:位于雕翎關北17千米山梁頂部。該烽燧以黃土夯筑,呈圓臺狀,今成冢狀。底徑30米、殘高5米,夯層8厘米。烽燧東側殘存一窯址,埋大量灰跡和殘瓦片,直道從烽燧東側通過。烽燧西面臨溝,北與艾蒿店烽燧互應,南與樺樹灣烽燧互應。
⑨艾蒿店烽燧(圖10):位于艾蒿店林業檢查站西北約200米的山峰上,古烽燧為黃土夯筑圓臺,今已毀,現被林場改建為防火瞭望臺。地表散布零星粗細繩紋殘瓦片。
2.3 正寧境內秦直道沿線的秦一號兵站
在雕翎關南側1600米與2000米的山梁上,即當地群眾稱的“四十畝臺”。“1986年,陜西咸陽綜合考古隊在這里發現了一處秦代大型兵站遺址,發現了用姜石鋪成的院落地面和夯土墻基、素面方磚,幾何紋方磚與繩紋方磚、瓦等14種建筑材料。同時還發現了瓦槨秦墓。瓦槨秦墓的槨室全用板瓦和筒瓦筑成,墓內尸骨無存,但有一對玉鹿、一對玉龍和一個紋飾細膩的玉璧,色澤依然純正。墓內出土的一個黑底間有紅倏的木質漆盤,雖然木已全腐,但漆層結成的外殼完整。經專家論證,此處為秦直道自云陽起第一個屯兵之所,故命名為秦一號兵站。”[9](見1986年9月26日《陜西日報》第一版)
這次我們再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認真調查,發現該遺址文化層厚1~2米,撿到的標本有羊角紋殘瓦當(圖11)、粗繩紋條磚、回紋方磚、子母口板瓦、建筑構件等殘片。在被人挖掘的坑內清理出了兩個碩大的空心磚(圖12),從擺放形制判斷應為廳堂的臺階踏步。該建筑座北向南。空心磚長138厘米,寬38厘米,高28厘米,壁厚2~2.5厘米。地面20厘米以下殘磚破瓦堆積密集,從標本形制及其做工特點看應為秦漢時期建筑材料。
2.4 正寧境內秦直道沿線的雕翎關關隘
雕翎關又名雕翎砦,“雕翎關曾經是蒙恬生前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的雄關”[10]。關于雕翎關得名的來源,說法不一。其一,相傳古時此地一守將征戰有功,被冠加雕翎,加以褒獎。其二,秦始皇修筑直道后曾在這里調令兵馬,取“調令”之諧音。雕翎關位于正寧縣東南子午嶺主峰上,海拔1753米,今處正(寧)銅(川)公路0千米標志西南側50米處,這里有一條東西向的古道與直道交叉于雕翎關,從此向西可通羅川,向東可達陜西銅川一帶,可見此處是一重要的交通樞紐。遺址重點區處在一山峁的南側,現存古代窯洞三層數十孔,窯洞前均有比較寬闊的臺地,直道從第一層窯洞前臺地向西北側而去。山峁西南側殘存一段城墻(圖13),長約30米,殘高3~7米,基寬6米,夯土層厚6~7厘米,地表散布粗、細紋板、筒瓦殘片和唐宋至清代的陶、瓷器殘片。從豐富的標本來看,此關秦時已置,唐宋時期仍沿用,明關是在古關基礎上設置的。明初,置雕翎關巡檢司。清乾隆二十八年折遇蘭《正寧縣志》載:“雕翎砦,明初置巡檢司一員,領兵三十。”[11]
2.5 正寧境內秦直道沿線的都護墓
此次調查發現,在車皮坡山巔,直道西側有一高約9米、底徑約20米的大土冢。土冢周圍有零散的布紋板瓦殘片,推斷地面原有建筑物。調查時發現,土冢南側有一直徑1.2米、深約13米的盜洞直抵墓室。根據盜洞口長出的植被情況看,被盜時間應在20世紀末。該墓葬系覆斗式券頂單室磚墓,墓室呈長方形,長約5米,寬約4米,高約3米,墓室頂距地表約10米。從墓葬形式及瓦片判斷,該墓應為魏晉至唐代墓葬。在走訪中群眾回憶,該墓葬西南側原有一通墓碑,20世紀七八十年代碑高約2米,碑文字跡不清,隱約可辨認有“都護”二字,何時遺失已無法查證。據墓葬形式、墓碑記述、殘瓦形制判斷,墓主人可能是西域都護府或安北都護府一位官員。
2.6 正寧境內秦直道相關遺存羅川古城遺址
羅川古城遺址位于正寧縣永和鎮羅川社區西50米,據載“羅川城始筑無考,元至正間守尉樞密院副使張天福修高三丈四尺、長三百九十五丈一尺、根厚四丈、頂厚二丈、池深一丈、東西二門,天啟間知縣閻國脈修,崇禎七年知縣安如嵩創開南門”[12]。目前,羅川城東北面殘留土城墻約130米,城墻厚約4米,殘高約10米,城內文化遺存豐富,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川趙氏石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正寧文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趙氏祠堂(三清碑、堅持清白碑)、清代鐵旗桿,明清民居等。2006年8月,羅川村被甘肅省命名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3 正寧境內秦直道調查的新發現、新體會
①這次調查我們發現,甘肅省境內秦直道的起點是由陜西省旬邑縣楊家胡同進入甘肅正寧境內劉家店的。
②這次調查我們認為,秦直道進入正寧雕翎關后,是沿子午嶺主峰山脊經石窯、高莊到車皮坡,經艾蒿店入甘肅寧縣、合水縣、華池縣的。
③這次調查我們發現,正寧縣境秦直道1號段(劉家店至雕翎關),此段直道路基清晰,大部分路段保存較好,路基最寬處可達27米,路面寬度5~7米,此段全長24.6千米;正寧縣境秦直道2號段(雕翎關至亮馬臺),這段道路幾乎被林木覆蓋,人跡稀少,路途平緩,道路保存較好,路基清晰,但這段路明顯比前段窄了許多,路基在10~20米左右,路面寬度在3~5米,此段全長24.6千米;正寧縣境秦直道3號段(亮馬至油坊莊),此段直道崎嶇,坡度較大,坡度約35度以上,道寬3~5米,路面完全被林木覆蓋,人跡不至,此段全長11.25千米;正寧縣境秦直道4號段(油坊莊至艾蒿店),此段道路平緩,路跡清晰,道寬5米左右,此段全長4.08千米。至此,正寧境內秦直道全長約50千米。
④通過調查我們認為,秦直道正寧段是沿子午嶺主山脊修筑的,在選址上選擇了子午嶺主山脊的連續性,避免了上山下溝,保證了道路的基本平緩。同時,沿山脊修筑有利于道路排水,防止了道路大面積水毀,從而保證了道路的暢通。
⑤這次調查我們發現,秦直道正寧段一線兩側,共發現秦漢時期的宮殿、兵站、關隘、烽燧等遺址及墓葬20余處,其中烽燧9處(劉家店、黑馬灣、杠樹峁、椿樹莊、南梁峁、雕翎關、樺樹灣、南五里墩、艾蒿店)、古道3處(艾蒿店、雕翎關、劉家店)、古村落7處(劉家店、黑馬灣、南梁峁、雕翎關、樺樹灣、高莊、艾蒿店)、古遺址7處(兩女砦、劉家店、南梁峁、雕翎關、車皮灣、艾蒿店、羅川古城遺址)、雕翎關隘1處、都護墓1座,出土大量建筑材料、陶器、銅器、鐵器及兵器等遺物。
⑥通過調查我們認為,正寧境內秦直道自秦一直沿用到清代晚期,部分路段至今仍在使用。千余年間,它不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紐帶和橋梁。
參考文獻
[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5][7][8][10]甘肅省文物局.秦直道考察[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
[3][4][6]國家文物局秦直道研究課題組,張在明,張永超,等.旬邑縣秦直道遺址考察報告[J].文博,2006(3):75.
[9]張國藩.秦代的“高速公路”—子午嶺直道遺址[J].檔案,2014(3):21—23.
[11][12]正寧縣志編纂委員會.正寧縣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梁彥斌(1982—),本科,文博中級職稱,主要從事博物館管理和古建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