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學旅行是實踐性的綜合活動課程,博物館作為研學旅行基地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是研學旅行中重要的校外課堂。博物館的自身特點不同,造就了研學方式的不同,博物館的研學課程直接影響著研學效果。文章從研學教育發展現狀分析入手,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開發為例,探究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開發的方式方法。從中發現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的優劣與館校合作的密切程度有關,只有館校雙方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做好線下課程的科學開發和線上課程的資源共享,才能真正實現研學活動的有序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實踐空間。
關鍵詞:研學實踐課程;博物館;資源共享
2017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①,率先公布的204個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就有51個博物館(科技館、科學中心、自然博物館、陳列館),還包括具有博物館、科技館性質的36個紀念館、4個科普中心及5個兒童活動中心,加上一些文化景區、歷史故居、科普基地中包含的各類場館,博物館在首批研學基地中的數量遠超過總數的一半。從這組數據中不難看出,博物館作為公共服務機構,是一類重要的研學旅行基地,研學課程的開展也讓博物館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1 博物館研學教育的發展現狀
研學旅行主要是以學校青少年為主體,讓學生們在旅行的過程中增長見識、收獲知識,并提高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博物館青少年研學更是一種結合“游”與“學”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以求在“游”的過程中達到“學”的目的。
1.1 博物館成為研學旅行中重要的校外課堂
如今,很多學校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研學活動,博物館成為研學活動的主陣地,通過結合相關科目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研發,大部分學校都會利用寒暑假時間由老師帶隊進行研學活動,如北京中學就會在寒暑假來臨之前,策劃歷史類研學活動內容,主動對接相關歷史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河北廊坊市第六中學學生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進行傳統印刷工藝的非遺研學,以此來進行綜合科目的實踐學習。這些博物館都承擔了研學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學校重要的校外課堂之一。
1.2 博物館類型決定研學內容
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研學內容也有不同,博物館通常分為歷史文物類、藝術類和自然科技類,歷史文物類博物館由于藏品具有歷史時代意義,因此可以開展和歷史文化相關的研學課程,藝術類的博物館如美術館等,可以開展美育方面的研學課程,自然科技類的博物館由于其科技性極強,可為學生提供自然科技方面的研學課程。總之,不同類型的博物館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優勢,為學校開展研學課程內容提供了重要參考。
1.3 博物館研學效果差異顯著
博物館研學效果的差異主要取決于學校對研學課程的認識程度,經過調研發現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由于較早地接觸了研學這個概念,這些地方博物館大力開發研學課程,同時館校合作也比較成體系,所以研學效果顯著。而一些二、三線城市,由于關注學習成績,不太注重實踐拓展,所以研學活動的開展相對困難,同時二、三線城市的博物館沒有太多成體系的研學課程,仍需加強開發力度,多向一線城市和大博物館學習策劃經驗,加大與學校間的合作交流。
1.4 館校雙方需加強研學課程的合作開發
通過近年來的研學課程實踐顯示,優質綜合實踐的前提必須是館校雙方有著共同的目的,通過前期的磨合及后期的溝通交流,對現有的研學課程進行深化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組織參觀及簡單填寫學習單上面,更需要館校雙方加大合作力度,共同開發并促進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體系化的發展。
2 國家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開發案例
北京市中小學“四個一工程”是北京市教委于2014年9月推出的一個教育活動,即要求中小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參觀一次國家博物館,參觀一次首都博物館,參觀一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加一次天安門升旗活動,以此帶動中小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這是北京市教委推出的課外研學活動,研學過程涉及了三家博物館,以筆者所在的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來說,如何設計出滿意的研學課程,讓學生不虛此行,值得大家思考。下面以作者開發的《古今通寶》一課為例,探究研學實踐課程開發的方式方法。
2.1 前期調研確定課程目標
從《古今通寶》課程標題上不難看出主要是以錢幣為線索開展教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錢”這個概念從小的時候就有,但是對于錢幣的歷史可謂知之甚少。
作者曾對6~9歲、10~12歲、12~14歲左右的學生進行課程前期調研,其中6~9歲學生關注的是錢幣的形狀、面值,而10~12歲的學生更多會關注到錢幣的材質變化,12~14歲學生則會更多地關注錢幣的歷史脈絡,特別是錢幣與歷史演變的關系。此次研學課程設計的對象恰恰是初中二年級學生,經過和校方歷史老師的交流,了解到初中二年級現在剛剛學完古代史階段,即將邁入近代史的門檻,所以以錢幣作為歷史發展脈絡,對學生來講可謂是全新的學習方向,學生通過對錢幣的學習,理解其歷史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由此確定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從三方面體現: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古錢幣是歷史上用作交換的媒介,是退出流通領域的歷史貨幣。本課程通過展廳參觀,讓學生體會中國錢幣文化所凸顯的時代變遷,其具有多樣性、民族性、繼承性和融合性,可以把錢幣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而了解古代錢幣史和中國古代史之間的關系。
知識目標:中國古代錢幣文化產生后便一脈相承,從最早的商代銅貝到最后的民國通寶,延續發展3000多年,源遠流長未曾間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通過展廳的導賞,可以引導學生從錢幣形制、單位、錢文和鑄造工藝上探討錢幣的演變過程,并總結出其演變過程中的規律和變化。
能力與方法:首先,展廳采取引導法,教師根據學生已知的生活常識,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其次采用實物法,讓學生觀察真實的古代錢幣,觸摸感受并分析錢幣形制的產生原因,體會錢幣形制的設計特點。最后通過延伸思考的方法,讓學生發現錢幣除流通功能外還具有特殊功能,如紀念、收藏功能等。
2.2 打破學科的限制確定課程主線
本課程在設計之初就打破了學科的限制,課程涉及歷史、政治、書法、物理等多學科應用。選取的文物有中國最早的實物貨幣貨貝,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布幣、刀幣、圜錢、楚幣四種貨幣體系;秦統一后的標準貨幣體系——秦半兩;漢代的記重單位錢幣——五銖錢;開創了“通寶錢制”的先河——開元通寶;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鈔票”的由來——寶鈔與銀票;材質的轉變——金錠、銀錠;制作工藝的轉變——光緒元寶等九組錢幣,以古代錢幣的發展史為主線,從錢幣形制、單位、錢文及鑄造工藝角度,引導學生了解錢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錢幣歷史和中國古代歷史演變的內在聯系。
2.3 依托主線豐富教學內容
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依托《古今通寶》課程設計主線,走進中國古代錢幣展廳觀察實物,分小組進行問題的探索,最后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并由博物館老師答疑解惑。課程結束后教師提出了一個拓展主題“花錢”。讓學生通過課后網上查詢學習得出結論。此課程的活動時間為兩課時,其中一課時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另一課時為講解答疑探討環節。
由此可以看出《古今通寶》一課作為半日研學課程,設計時首先應對其參與者進行調研,了解該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興趣,此項目中的參與者就是初中二年級學生,教學的側重點就在于歷史更迭與錢幣關系;其次和學校合作的過程中,應與不同學科老師共同探討課程內容的適宜度,課程難度系數要與學生年齡段相符合;再次就是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證學生可以學有所獲。這其中即有博物館老師的課程設計工作,也有學校教師提出的課程修改建議,所以一門優質的研學實踐課程是在館校合作的模式下產生的,未來的研學實踐課程也離不開館校的緊密合作。
3 未來館校合作下研學實踐課程開發趨勢
3.1 線下課程的科學開發
博物館研學的重中之重就是課程的開發,就目前的情況分析來看,應主動與有意向合作的校方達成合作協議,館校雙方通過前期不同科目的調研,同博物館相關專業的老師進行深入探討,策劃研學的課程大綱,對展品進行選擇,不斷探索研學系統化的延伸,進而深化研學內容。例如針對不同的年級開展進階性的研學內容,使學生學習有連貫性。形式上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方法,如撰寫《研學日記》《研學發現》等新形式,讓學生打破原有學習模式,同時加大實踐體驗環節,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2 線上課程的資源共享
研學實踐課程由于受眾面小,影響范圍受限,為了擴大受眾人群,課程不能僅局限于線下的研學活動,還應提供相應的線上課程,可以根據相關展覽進行線上課程的制作,增加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打破學校類形式的教育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共享教育資源。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虛擬空間或硬件設備保存博物館教育的相關資源,實現博物館教育在時間、空間上的延伸。
4 結論
在研學旅行的背景下,開發出優質的研學實踐課程是基礎,它需要博物館和學校共同參與其中,強強聯手,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通過對博物館展品內涵的深度挖掘和引申,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由此對各種古老文明和智慧產生敬畏之心、自豪之感,從而實現在研學課程中增長學生學識和探索欲望的目的,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正確的世界觀,實現教育價值。
【作者簡介】牛志華(1983—),女,漢族,碩士,就職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部,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公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