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春女
摘 要:在世界古文化遺產中,古詩文堪稱一絕。它內涵深刻,意存高遠,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引領小學生在記憶力的黃金時期誦讀古詩文,在中華古詩文的海洋里接受古文化的熏陶,意義十分深遠。
關鍵詞:小學生;古詩文;誦讀;策略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讓小學生在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心靈最清澈的時候,常吟古詩文,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下面就如何進行古詩文的誦讀略談一孔之見,以于同仁切磋。
一、重組詩文,創編誦讀“讀本”
目前,小學生在誦讀古詩文時,大多是買一本如《小學生必備古詩詞80首》,一首一首地背,這樣的積累往往隨意性較大,隨著時間的流逝,腦海中的古詩文也流失得快。因而,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己有的知識水平,對千古詩文的名篇佳作進行提煉、重組,創編一本適合學生誦讀的古詩文讀本顯得尤為重要。
1.結合傳統節日誦讀。
春節、元宵、中秋、端午、重陽、七夕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我們可以借助這些傳統佳節開展主題活動,進行主題誦讀。元旦,我們開展新年誦詩大會,誦讀《元日》《守歲》;清明,舉辦“細雨霏霏懷先人”主題活動,朗誦《清明》《寒食》;端午節,我們追尋屈原的足跡,吟誦《端午》《屈原塔》;中秋節,我們以思鄉為主題,吟誦《水調歌頭》《月下獨酌》;國慶節舉辦以愛國為主題的經典詩文誦讀,引領學生在誦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陸游的《示兒》、岳飛的《滿江紅》等經典愛國詩篇中抒發愛國情懷。這種傳統佳節與經典的結合,使學生的誦讀不至于“空中樓閣”,不至于“兩耳不聞窗外事”。
2.挖掘區域文化誦讀。
古城黃巖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勤勞聰慧的黃巖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同時還留下了燦爛的地域文化。比如橘文化,僅《黃巖柑橘史話》一書就輯錄了有關柑橘的詩歌48篇,這些詩大多為當時黃巖名人之作,其中有不少佳篇。有贊家鄉柑橘之美的南宋江湖派詩人戴復古所作的《送青柑與秋房》詩,有訴思念故鄉之情的當代著名書畫家陳叔亮1996年所作的《故鄉改良品種新橘豐收》,也有借橘抒個人情懷的清道光中夏疇所著的《培風閣詩鈔》。這些黃巖歷史名人所作的詠橘詩詞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流傳不息。它猶如粒粒明珠,光輝奪目。因而,我們不妨從實際出發,在黃巖蜜桔采摘之金秋時節,精心選取這些反映區域文化的古詩文,引領學生進行主題誦讀。讓學生憑借這些古詩文同歷史上的文化名家同游共覽家鄉名勝,從而達到讀詩知家鄉,明詩愛家鄉,充分激發學生誦讀古詩文的興趣。
二、豐富策略,激發誦讀興趣
1.豐富多彩的課前誦讀。
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晨讀課上,老讓學生讀教材中的幾篇課文,學生就會產生厭惡感,讀起來無精打采。這樣與其說是朗讀,還不如說是浪費時間。因而,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把這寶貴的時間緊握在手中。
如在晨讀舉辦“優秀詩文誦讀活動”。學生為了能在第二天早晨登臺亮相,必定會在第一天認真地挑選,反復地誦讀。這“不經意”的誦讀,會產生“無心插柳柳成陰”的神奇效果。
再如將傳統的每節課“課前一歌”換成“課前一誦”,誦讀在教室黑板上書寫的“每日一詩”,如《詠柳》、《游子吟》;課間十分鐘,紅領巾廣播站播放詩詞曲賦和詩詞音樂,孩子們一邊活動一邊搖頭晃腦地吟誦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充滿詩韻的校園,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嗎?
2.喜聞樂見的課堂誦讀。
課堂應該是孩子誦讀的主陣地。因而,我們可以利用當下的拓展性課程,將古詩文誦讀引進課堂,從而開展一些喜聞樂見的課堂誦讀,讓孩子們在實現“量”的積累的同時,能充分汲取經典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1)詩文吟唱法。古詩文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每句四個音步,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特別適合誦讀。讓學生按詩文節奏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地誦讀,或加上曲調后的唱讀,學生興趣濃厚,古詩文的誦讀水到渠成。如在誦讀《山行》時,一個學生給詩配上了曲調,唱出了詩的音韻和節奏。
(2)情景創設法。意境,是古詩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與表現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在古詩文誦讀中,應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
如在吟誦李白的《贈汪倫》時,教師可以用生動、形象的有聲語言,用講述故事的方法,對詩中的某一情境作具體的描繪,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如在吟誦離愁別緒的古詩文時,可以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讓凄婉、動聽的旋律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又如有些古詩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吟誦這樣的古詩文時,不妨把“詩”與“畫”結合起來,以畫配詩,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意境,讓學生在吟詩作畫中感受古詩文的魅力。這樣的古詩文誦讀難道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隨著慢慢地發酵,量變到一定程度定會出現質的飛躍。那些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參與和證明了的古詩文,會同空氣一樣毫無痕跡地從學生的口中滲入學生的心田,直抵學生的心靈最深處。那時的孩子定會像蘇軾所說的“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