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晶晶
【摘要】順應理論是從語用學角度提出的一種語言綜觀學說,本文在闡釋順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三維教學法分析了該理論在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上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順應理論 三維教學法 英語專業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100-02
1.引言
順應理論(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比利時語用學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這一理論提出從新的視角來考察語言的使用。Verschueren認為語言使用是人們不斷地對語言進行選擇從而實現理想交際的過程。語言選擇的前提是語言的特性,即變異性、協商性和順應性,其中語言的順應性涉及到四個方面: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順應動態和順應過程中對語言選擇的意識程度[1]。Verschueren指出,語言選擇和語境密切相關。語境包括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在語言選擇的過程中人是語言的選擇主體,這個主體既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文化因素、交際環境或人際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如心理活動、情感因素和個人的文化素養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語言的選擇是個動態的順應過程,需要因地制宜,及時的調整來適應語言交際中的變化。順應理論科學地、全方位地描述了言語交際的過程,也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合理有效的理論指導。
綜觀語法教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從最初的以語法翻譯教學法為代表的外顯性教學方法到之后以交際法為代表的內隱性教學方法,我國的語法教學一度從一個誤區走到另一個誤區——從只重視語言形式而忽略交際意義到只重視交際中語言的流利性而忽略了語言的準確性。語法教學急需一種將外顯型教學方法與內隱形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充分的交際機會,使其在不同場景中吸收并輸出所教授的語法形式[2]。因此,理想的語法教學模式應將語言的形式、意義與使用自然有效地結合起來,順應論中的語言結構順應強調了語言形式的合理性與準確性,語境順應則凸顯了語義理解與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僅從這兩方面講順應論即已實現了語法教學應具備的三維性,這又與美國語言學家Diane Larsen-Freeman提出的三維語言教學法不謀而合,而語言的動態順應性又為三維語法教學提供了策略制定的理論依據。
2.語法教學的三維化
美國語言學家Diane Larsen-Freeman在《從語法到語法技能》一書中提出了三維語言教學法,其中交際語言被劃分為形式、意義/語義學、使用/語用學等三個部分,這三部分同時存在且相互關聯,語言教學應實現這三個方面教學的完整結合。研究證明,三維教學法遵循二語習得規律,可有效加快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知識的建構過程,從而實現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內化并自然輸出之目的。通過三維化方法進行語法教學不僅能加深學習者對語法形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習者對語法知識的運用能力。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的十年語法教學經驗、以順應論為指導原則探討語法教學的三維化策略。
2.1語法形式的呈現
據Larsen對于語言的定義, 第一個維度就是語言的形式,其中包括可見或可聽的語言單位: 聲音(或符號語中的符號),文字符號,詞素,虛詞(如of)和句法結構[3]。傳統語法教學中教師僅是將語法形式強加于學生的記憶之中,忽略了學生最初對形式的認知狀態,導致學生被動接受、壓力山大。在交際中,人們作出語言選擇和對語境順應要涉及認知心理因素,即意識程度。 因此,人們的意識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起著十分突出的作用。Verschueren認為語言的意識突顯程度取決于語言意義生成過程中交際者的認知心理狀態以及在語言選擇過程中的順應程度,即在一般情況下,交際者的認知程度越高,語言使用時的意識突顯程度越高。語法課堂為師生創設了一種特殊的交際語境,在此種語境下,老師與學生的交際目的為對某一具體語法現象的理解與掌握。據此,老師可先扮演說話人的角色,通過自身語言的選擇為聽話者(學生)設置對某一具體語法形式的認知語境,提高聽話者對于此語法項的認知程度,這樣就自然強化了聽話者在以后的相似語境中選擇使用這一語法形式的意識程度。例如在講條件句虛擬時,教師可先將一般條件句與虛擬條件句同時呈現給學生,先讓學生比較兩者的不同,再創設語境為學生呈現教師自身在這一語境下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之后通過圖片、視頻、文本等媒介為學生提供使用虛擬條件句的不同語境,在這一階段,學生作為聽話者會逐漸對課堂語境達成自然的高度順應。在這些內隱性學習之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對所學語法形式進行外顯型學習,例如引導學生凝練虛擬條件句的語法結構,并做相應的從一般條件句到虛擬條件句的轉換練習。這些策略為學生在接下來的輸出階段對所學的語法項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奠定了基礎。語言習得本身就是一種順應過程,此種策略下的語法形式的呈現是這一順應過程的良好開端。
2.2 意義
第二個維度是意義/語義,Larsen將其定義為脫離語境的語法形式所攜帶的根本的外延意義[3]。語義學被認為是研究潛在意義和一個單詞或短語在交際中所實現的不同于字典中定義的意義,這種意義的生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語境即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某一語法形式意義的理解脫離不了語境的暗示,正如順應論所談到,語言選擇與語義的生成和語境密切相關。語境包括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因此,對于同一語法形式,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或創設不同的語言語境或交際語境,幫助學生在動態的語境中理解同一語法形式所表達的不同含義。如在講解情態動詞shall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法律文書和表示命令、威脅或建議的交際語境,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體會shall一詞表達的不同意義。在講開放詞類時,不同語境下對單詞意義的理解尤為重要,如get, have make等動詞。第二階段體現了學生在順應語境的前提下對語法形式進行意義解析的過程。
2.3 使用
第三個維度是使用/語用學。這一維度的組成因素是社交功能(如允諾、邀請、同意、不同意和道歉)和話語模式(如篇章銜接手段)[3]。傳統語法教學模式下學生即使掌握了語法的形式及意義,卻在將語法知識投入交際使用的環節不知所措,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語法學習產生枯燥而無用的負面評價。而這一環節可以彌補傳統語法教學的不足,真正有效地提高語法學習者的語用能力。順應理論中的動態順應是指語言使用中順應的動態過程,或“意義的動態生成”。任何能夠提供不同意義框架的話語行為和活動中都存在動態順應現象,它與語境和語言結構共同作用促成話語意義的形成。但是,從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各種語法教材看,教材上的單句或篇章練習對語法學習者的幫助大多只是停留在形式和意義的層面,而且只是針對某一語法點的專項練習。再者,教材中的文本或練習所塑造的語境,只是一個靜態的語境,和實際交際語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僅僅停留在基于靜態語境的教學方式,學生就無法將所學到的語法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無法用它們來恰當精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的語法語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
因此,筆者認為第三個維度上能力的培養則需要動態語境的創設。在此階段,教師可借助任務型教學方法組織課堂交際活動。Ellis. R.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學生在以意義為中心的、凸顯目標語法結構的交際活動中比只是專注于復雜的語言形式的練習表現更為出色[4]。據此,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語法項給學生布置形式多變的任務目標。例如,在講被動語態的使用時,教師可先針對性地準備幾幅圖片,將學生分為若干組,以小組成員對話的形式,要求學生對這些圖片進行描述。要注意這些圖片應將學生自然帶入被動語態的使用情境之中,而學生對圖片做出描述的過程就實現了選擇語言時對交際語境的順應過程。此外,學生在對話過程中主動創造了動態的交際語境,這符合現實中交際的動態特點,交際雙方依據語境不斷對語言做出選擇,而談話者對語言的選擇又反過來不斷影響著語境的生成。
真實的語言交際是多個語法項的有機結合,針對性的專項訓練并不能提高學生在實際交際中對各個語法項的綜合使用能力。據此,筆者建議教師可階段性地組織復習活動。例如,教師將學生已學過的幾個語法點列出來,再請學生以小組形式編寫劇本,要求劇本語言包含列出的語法知識,再請學生以role play的形式進行表演,其中教師負責評判表演中對所要求的語法項的使用的正確性與恰當性并提出修改建議。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維度的語法教學中,筆者建議教師盡可能多地開展課堂交際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因為“外語教學過程是一個包含了大量動態變化形態(語言、人、社會)的發展過程(從簡單到復雜),動態是外語教學過程最本質的性質”[5],而這些活動都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動態語境,促使學生在交際中學會對已認知的語法知識不斷做出選擇、以達到對不斷變化的語境進行動態順應的目的,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通過對語言的選擇來轉換語境的真實交際特性。
3.結語
以上所述是在順應論指導下對英語專業語法教學策略的一些設想,筆者本著語境順應和動態順應的原則提出了語法教學在形式、意義與使用三個層面上的教學策略,這三個層面環環相扣,前兩者是基礎,相輔相成,使用是目的,也是傳統語法教學缺失的關鍵一環。然而,受時間和筆者能力所限,此研究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第一,這些策略的有效性還有待實證研究來進一步論證;第二,此文只針對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因學生認知狀態、英語語言水平和原有的語法基礎存在差異,這些策略對于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與中小學學生是否適用有待進一步論證。
參考文獻: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9.
[2]戴煒棟,陳莉萍.二語語法教學理論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5 (2): 92-99.
[3]Larsen-Freeman, D. 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05.
[4]Ellis, R. Task?鄄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郭雯靜.順應理論指導下英語專業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 2013(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