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茫 楊興洪
摘要:通過對區域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研究,探討其對地區農民收入的影響,以期為解決農產品上行促進鄉村振興提供有效借鑒。文章選取2008-2017年的板面數據,構建考察農村電商發展影響農民收入效果的計量模型,從實證角度探索農村電商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關系和影響力程度。基于理論和實證分析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農村電商發展水平對農民增收有顯著的正效應;第二,西部地區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效果要大于中部地區。由此討論應更好更快的加速西部地區農村電商的發展,以期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普惠”價值。
關鍵詞:農村電商;農民收入;西部地區
★基金項目:2017年貴州大學貴州省國內一流學科農林經濟管理建設項目(GNYL[2017]002)。
引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也為農村電商的發展帶來了良機,連續六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村電商作出重要部署,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將農村電商單獨陳列,表明了發展農村電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農村地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電商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農村電子商務不僅可以助力精準扶貧的有效推進,又可以支持數字鄉村戰略,還可以促進鄉村物流體系建設、扶持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幫助農民增收。
有關農村電商與農民收入方面近些年研究成果頗多。張磊等[1]利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考察中國電商經濟發展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表明電商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顯著提高,但城鎮居民受益更多,電商經濟拉大了中、西部地區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應著力促進電商經濟發展收益公平共享,提高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參與度。李秋斌學者[2]通過對“互聯網+”下電商扶貧模式的發展進行梳理,表明必須結合各地區的特點來發展農村電商,達到脫貧的目的,對于落后的西部地區,不僅要靠政府的引導更需要引入電商經濟,貧困農民才能受益于農村電商帶來的實惠,達到脫貧、減貧的目的。蕭裕中[3]研究發現,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遠遠落后于城市,因此具有天然的“普惠”價值,通過利用其“普惠”價值,可以吸引年輕人回到家鄉就業,將農村扶貧的“輸血模式”變為“造血模式”,并能夠大大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差距。張濤等[4]基于2010-2013年的板面數據,構建了農村電商平臺發展程度評價模型,指出農村電商發展程度對農民的消費偏好起著重要作用,農民消費支出與農村電商發展成正比例關系。
上述的研究成果表明,電商的發展對居民的消費和收入存在顯著影響,相比而言較發達地區居民頗為受益,農村電商帶給農民更多的“普惠”價值,低收入農民是最迫切需要依靠電商實現增收的對象,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農村電商對貧困地區農民的影響研究明顯不足。因此本文試圖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電商經濟是如何作用于東部、中部、西部區域農民的收入情況,以及根據實證結果對如何提升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給出建議。
1、現狀分析
1.1 農村電商發展情況
農村電商的萌芽時期為2009年,隨著電子商務在中國農村地區的發展,阿里集團在全國范圍內發現了3個淘寶村開始(淘寶村指網店數量占據全村家庭戶數的10%以上,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1000萬以上的村莊),農村電商才正式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從2009年開始,阿里研究院經過實地調研、數據分析、媒體報道,直到3013年共發現20個淘寶村;2014年農村電商經歷了快速成長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到2014年年底全國共發現淘寶村211個,中西部地區也首次出現了淘寶村各2個。從此農村電商的發展開始出現遍地開花的景象,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不容忽視。
近年來農村電商保持著高速增長。一、農村網民數量不斷增加,截止2018年底,全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22億,占整體網民的26.7%,較2017年底增長率為6.2%[5]。二、農村電子商務規模穩步提升,根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8年全國網絡零售額達13679.4億元,同比增長30.4%,按地區劃分,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農村網絡零售額分別占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的77.3%、13.6%、7.2%,同比增長分別為29.1%、34.5%和37.0%[5]。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初加工能力不足,品牌短板問題突出,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最初一公里”物流成本仍較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上行的效率,農產品上行仍面臨挑戰,同時也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自2019年施行的《電子商務法》將進一步推動農產區電商規范化發展,農村電商將迎來從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1.2 農村電商發展現實效果
隨著“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央政府及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利用農村電商解決農民信息傳遞受阻,農產品上行渠道受阻,貧困人口難以創業和就業等問題,嫁接豐富的當地資源,努力使互聯網的發展成果惠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電子商務扶貧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很多貧困地區電商扶貧項目仍難以開展,或進展緩慢效果不突出。更多的村民沒有經歷PC互聯網時代就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使得農村居民沒有使用互聯網的習慣,多數年輕村民都是用手機看視頻,打游戲等淺層次的上網活動。另外在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和電商發展相匹配的物流服務水平也不是像城市社區一樣的便捷,大多數物流快遞只覆蓋鄉鎮,農民購物體驗差也限制了網上消費。由于電商環境的基礎設施水平稍顯落后,而存在的農村電商創業人員由于單量少,快遞費用較高,農產品深加工欠缺等一系列原因,農村電商發展阻力重重,甚至于很多農村地區電商平臺業務面臨夭折風險。
統計研究發現,近年來,農村居民的收入處于穩定增長階段,但農村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東部沿海地區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西部偏遠地區農民收入增長較緩,如圖1。農村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扶貧方式,是否可以改變地區經濟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驗證。農村電商的發展是否對農民收入有促進作用?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否存在地區差異?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進行以下實證研究。


F統計量服從(1,n-2)個自由度的F分布。
2.2 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08年至2017年的板面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業年鑒》,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數據除外。其中,農民人均收入的統計口徑發生過變化,2008-2012年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統計,2013年后變化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統計。農民教育水平的數據則為通過賦值于農民的各個教育階段的受教育水平,計算總的受教育水平,最后與總的人口的比值來求得人均受教育水平。
關于農村發展數據的變量測度,目前尚未找到科學有效的測量數據。原因為:一是由于農村電商發展起步較晚,現有研究均未達成一致的測度方法,且現有數據量少無法形成科學有效的統計測量。二是關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指數測評,官方數據均掌握在電商巨頭等手中,普通用戶難以獲取,且根據可搜得現有信息,數據量較少,統計分析起來多有不便。而隨著農村淘寶的興起出現的一種特殊產業聚集現象“淘寶村”,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產物,也更能夠標志農村電商的發展情況。鑒于此,本文以淘寶村數量作為農村電商發展程度的測評指標[6]。
3、結果分析
經過標準化數據處理后,采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首先,觀察變量之間的關聯趨勢,繪制散點圖,從散點圖看出所要分析的兩個變量方向大致相同,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可以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從表2中可以看出,因變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自變量“淘寶村數”的相關系數為0.801,顯著性檢驗P值為0.015,表明兩者呈顯著性相關關系。根據實證分析,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系數為0.801,擬合線性回歸的判定系數為0.641,因此該模型與數據的擬合優度較高。對該模型的方差分析可知,如表4,變異量的顯著性檢驗F值為8.923,顯著性水平為0.031,表明回歸模型對變異量的整體解釋達到顯著水平,即建立的回歸方程有效,且自變量和因變量存在線性關系。

通過模型的T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回歸系數T統計量的值為2.987,對應的顯著性水平P值為0.031。從分析結果看貝塔值為0.801,標準化回歸系數貝塔取值范圍為-1~+1,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民收入水平的影響較大,其解釋因變量的變異量也較大。
根據皮爾遜相關分析的檢驗公式可以對全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電商發展情況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檢驗,具體結果見下表6:
根據皮爾遜檢驗結果表明,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電商發展相關系均通過雙尾顯著性檢驗,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顯著性水平分別為0.003、0.040、0.011,其中東部地區在0.01的顯著上水平相關系數最高,因而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1)三個地區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電商的發展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民收入也會增加。(2)西部地區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效果要大于中部地區。由此推斷,農村電商發展有效解決廣大農村地區農產品上行難,吸納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就業問題,促使農民實現增收。欠發達西部地區較為貧困落后,發展農村電商利用其“普惠”價值效果尤為顯著,但如今西部地區農村電商的發展水平遠落后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更要重視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從而能夠提升農民收入。
4、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農村電商的發展對農民收入影響的模型中顯著性水平為正且具有很強的相關關系,則證明目前農村電商的發展可以有效提升農民收入,但同時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平衡,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首先是東強西弱問題。農村電商分布呈現東部地區密集向西部地區零散布局的現狀,西部地區電商發展目前還比較薄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因地理位置偏遠,物流體系網點分布、冷鏈物流建設尚不健全,且農村農民居住分散,物流成本高,反過來又制約著物流建設,影響農產品上行成本,限制農民增收。政府可以利用目前建成的農村電商服務站設立物流倉儲園,實現本村的物流運輸、物流儲存、快遞等業務,降低企業的進入成本,整合資源,發揮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作用。
其次是農業產業基礎薄弱。農村電商就是要將農產品與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但農產品本身具有生產季節性與周期性,農產品產量與質量參差不齊,具有不穩定性。此外農產品大多是家庭農戶生產模式,不利于品牌的塑造。有必要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或深加工,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經濟效益,另外農產品品牌建設尤為重要,要注重農產品品質,加強質檢質控。增加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提升路徑,打開農產品上行通路。
最后是工強農弱問題。如今農村電商環境仍然是以城市工業品下行為主,農產品上行困難,僅占農村網絡零售額的20%上下,并且農產品網絡銷售額僅占農產品銷售額的1%左右,觸網率極低。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對農業資源統籌規劃,整合優勢資源,把握生產的主攻方向,保證“三流暢通(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降低農民生產的盲目性,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提高產品溢價,走可持續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張磊,韓雷.電商經濟發展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38(05):3-13.
[2] 李秋斌.“互聯網+”下農村電子商務扶貧模式的案例研究及對策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3):179-188.
[3] 蕭裕中.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普惠”價值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 2018(09):127-129.
[4] 張濤,劉晶.農村電商發展影響農民消費傾向的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8):36-38.
[5] 中國電子商務報告
[6] 游士兵,張晴.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民消費傾向的影響研究:刺激效應與增收效應[J].珞珈管理評論,2018(03):182-191.
作者簡介:
汪茫,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研究方向:不區分研究方向;
楊興洪,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