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汪磊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智慧城市建設成為我國城市發展新趨勢,而智慧城市的發展又為地方政府帶來全新的機遇,推動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貴陽市依托大數據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先試先行,在對智慧城市建設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借助新型信息技術手段搭建施政平臺、開發惠民應用,在實踐中實現了社會各主體的協同治理、行政權力全程化監督等政府治理目標。
關鍵詞:智慧城市;大數據;政府治理;頂層設計;貴陽
引言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城市正朝向一種智慧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轉變,科技革命帶來的信息技術成為了推動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信息革命浪潮也給傳統的政府治理方式帶來了強烈沖擊,倒逼政府創新治理手段,為了適應智慧城市的發展,政府需要進行一場治理模式的改革來應對挑戰。自2013年,國家住建部批復將貴陽列入智慧城市試點之后,這個被譽為“中國數谷”的城市以大數據為城市轉型的契機,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先試先行,以高速的步伐邁向智慧城市建設的大門,目前貴陽已建成多種應用平臺,實現大數據在貴陽智慧城市建設中商用、民用、政用的統籌發展。
1、智慧城市與政府治理
1.1 智慧城市的內涵
“智慧城市”的浪潮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大數據技術作為其主要的技術支撐,已經扎根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新興技術極大地方便了社會大眾的生活,同時也提高了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各環節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和利用,實現對城市的治理、資源調控、環境感知等多方面的管理[1]。智慧城市的出現為解決城市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其目的就是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目標、為市民提供高質量生活水平以及對社會負責的生活環境。與傳統城市比較,智慧城市不僅是在信息技術、智能化基礎設施方面有優勢,還擁有一批智慧市民和治理能力高效的政府,推動著政府、市民與企業的三方互動。
1.2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定位
智慧城市政府治理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城市風險,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2]。政府需要以市場和社會的需求為引導,整合城市資源,為城市發展做綜合性規劃。首先,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引導職能,體現在:做好頂層設計規劃,指明城市建設的總體發展方向和重點把握;其次,政府是社會關系的協調者,政府不僅要協調與市場的關系,避免市場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生失靈的情況,同時還要處理好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搭建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的公共服務平臺,為廣大社會群體提供精準的公共服務;最后,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其通過整合各領域、各層級的數據信息共享給社會組織、企業和公民,推進資源共享機制,各主體共同參與城市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設。因此,政府在引導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要協調相關的社會關系,實現社會多層級社會關系的交流互動,為社會各主體共同參與城市治理搭建理想的平臺。
2、貴陽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光有信息技術的支撐遠遠不夠,還需要從全局出發,勾勒城市建設的輪廓,建立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框架作為指導智慧城市建設的“藍圖”,對智慧城市的各個要素以及不同層次進行系統性設計,以實現資源整合、結構優化等治理目標。
貴陽市的頂層設計立足于城市的基礎和優勢,從城市治理的問題社會各主體的需求出發,對城市發展路線進行了系統性整體規劃,提出“一個管理中心、一個公共平臺、三大應用方向、六大支撐體系、九個示范應用”的智慧城市頂層架構設計[3]。即:一個城市公共服務平臺;一個城市綜合運營管理中心;產業、民生、政務三大應用領域;信息基礎設施、技術支撐、智慧產業、智慧應用等六大支撐體系;智慧規劃、智慧交通等九大示范應用。做好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規劃,是實現智慧城市發展目標的必經之路。這一系列的框架設計,不僅明確了貴陽的發展目標,還幫助政府整體性把握貴陽未來的發展趨勢,最大化利用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3、貴陽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治理的實踐分析
2013年8月,貴陽市被列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與此同時,為加快貴陽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貴陽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為貴陽智慧城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政策紅利和大數據產業的推動下,貴陽全面建設信息基礎設施、開發智慧應用軟件、創新政府治理模式,以高速高質量的步伐建設智慧型新城。
3.1“智慧貴陽”實現公眾與政府的共治
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以人為本”,其內涵就是使公眾分享智慧城市發展紅利的同時成為城市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讓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社會大眾密切相連、政府與公眾協同配合,發展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多元協同配合共同治理的新局面[4]。過去政府與公眾交流的方式太過于單一,盡管有市民意見反饋類似的平臺,但都具有局限性,大多是封閉的、單向的反饋平臺。然而,貴陽“百姓拍”APP則打破了這種封閉的機制,作為一款公眾與政府部門開放式溝通的軟件,能讓群眾的反饋和政府相關部門之間形成很好的雙向流通,為公眾投訴、發表意見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平臺?!鞍傩张摹笔窃谫F陽大數據產業的優勢上,建立的一套在線互動溝通的系統,其有信息推送、監督、舉報和互動溝通等多種功能,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市民的參與度。這一城市治理手機軟件的出現,開辟了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一個全新渠道,讓城市管理工作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治理的重要特征是開放性與參與性,通過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工具和網絡服務等社會工具,讓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參與變成一場城市治理創新運動。
3.2“智慧貴陽”推動政府權力監督智能化
國家的行政權力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國政治活動中權力濫用的現象十分嚴重,而智慧城市中的大數據成為了政府預防腐敗、監督權力的有力工具。大數據使政府權力的運行實現了數據化,它能夠集成政府行政活動各環節中的信息,銜接各行政環節,消除權力監督的縫隙,實現信息跨領域、跨部門的共享[5]。貴陽市為了規范行政權力運行,開展了“數據鐵籠”工程建設,通過建立市級統一的數據鐵籠可視化監測、分析、考核平臺,利用數據技術從更廣的維度對權力進行描述、分析與監管,對權力運行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預警、反饋,用數據監督代替人為監督,讓權力的運行曝光在群眾的眼皮底下。其一方面能實現對權力運行的動態監督和管理,讓權力運行過程可查、可控、追溯,實現權力制約的無縫化,權力監督常態化;另一方面,還能形成個人誠信檔案,運用大數據對公務員進行考核、約束和評價,形成對權力有效監督的獨特機制。自2015年貴陽市啟動“數據鐵籠”以來,貴陽市政府各部門均被覆蓋,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數據鐵籠”工程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風險預防能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逐漸凸顯??傮w而言,“數據鐵籠”是應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政府治理能力高效化、行政權力風險預警以及責任落實的載體,利用大數據編織制約行政權力的“籠子”,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3.3“智慧貴陽”促進公共服務供給個性化
為社會大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能,同時也是政府治理的目標。智慧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模式,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再是政府的“獨角戲”,公民不再只是公共服務的被動接受者,企業與市場也不再被拒之門外[6]。隨著大數據的普及和應用,公民對政府公共服務的提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迫切要求政府進行公共服務模式的創新。貴陽市政府基于大數據技術搭建了“筑民生”惠民服務平臺,給貴陽市民帶來了更加便捷的政務、商用以及便民服務,是一個在大數據技術基礎上構建的“互聯網+民生服務”平臺,并利用大數據手段實現民生供給和民生需求的精確匹配。該平臺集生活服務、政務服務和社交網絡等功能于一體,打通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形成數據共享平臺,以“一個窗口”的形式為貴陽市民提供不同部門的服務,為廣大市民帶來便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爸裆弊钔怀龅奶攸c是告別過去粗放型服務模式,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實現市民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對接,在民聲民意的基礎上收集服務需求,由政府部門進行審核,平臺上的所有民生服務,也將根據民意,利用大數據進行定期升級優化,實現真正的“政民互動”。
3.4“智慧貴陽”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
在當前的網絡社會中,各種社會風險突發、公民需求多樣化、高速的信息流通以及社會問題的碎片化給政府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社會治理依靠片面的數據信息難以反映不同層次人群的社會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也很難準確切入到公民的真實需求中去。面對如此復雜、動態的社會環境,政府必須借助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一種有效的社會治理模式,推動社會治理朝著社會分工精細化、服務質量精細化的方向發展。貴陽市依托大數據手段,構建了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社會和云”。該平臺聚焦于市民服務、政府工作、社會需求以及城市管理四個模塊,能夠達到全程監管、全員參與、全景預測的目的。平臺首先規劃出貴陽市的三維地理信息,使社會管理精確到樓層、到戶;其次,建立與社會中人、事、物等多維度相互關聯的快數據庫,通過政府數據交換中心將各方面各部門的基礎數據進行融合,為政府提供更加精確的決策支持數據;最后,開發出網格化管理、社區服務等應用程序,以此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全員治理?!吧鐣驮啤蓖ㄟ^對基層數據進行數據化、融合化處理,能夠解決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底數不清晰、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等問題,是一個將社會治理情況反映到平臺,將社會痛點傳輸給政府,打通黨政社企群溝通渠道,促進政府服務的提升和智能化轉變的多元平臺,實現了政府、社區與社會的數據融通,基層數據的全面貫通,推動了社會治理變革和創新。
4、結語
智慧城市的建設為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帶來了積極影響,政府治理能力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得到了提升,治理能力的提升又進一步助推了智慧城市的發展。貴陽市作為全國大數據聚集地,在良好的技術資源和共享環境基礎上,不斷把大數據的優勢融合到智慧城市發展和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貴陽市政府在規劃設計、應用示范、政策環境等方面均發揮了主導作用,政府治理已發展成為線上線下融合、雙向互動的協同治理模式,使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共同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參考文獻:
[1] 安小米,宋剛,路海娟,等.實現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數據資源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電子政務,2018(12):90-100.
[2] 許愛萍.智慧城市政府治理的功能定位及提升路徑[J].電子政務, 2016(04):98-103.
[3] 賀小花.智慧貴陽:闊步向前,力求后發趕超[J].中國公共安全, 2014(11):70-72+74-77.
[4] 林賢.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論析——以福州市政府的大數據實踐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7):152-158.
[5] 黃冬哲.大數據在構建新型權力監督模式中的應用探究[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6(10):33-34.
[6] 陳濤,董艷哲,馬亮,等.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政府服務與社會治理能力[J].電子政務,2016(08):2-22.
作者簡介:
張可,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子政務;
汪磊,畢業于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