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 深圳市福田區荔園外國語小學
眾所周知,傳統田徑運動的科學系統開展能夠有效提高參與者的整體體質水平,但趣味田徑項目較之傳統田徑項目來說,在規則及技術動作的復雜程度上均有了不小的改變。在歷經一系統改變之后,其是否還保留傳統田徑項目之于參與者體質健康方面的促進價值?基于此,筆者將這一現實問題答案的探究視之為本次研究的研究主要目的。
筆者將荔園外國語小學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的全體學生視之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兩個班級均有學生45人。
1.文獻資料法
在本次研究正式開始之前,筆者圍繞“趣味田徑”“身體素質”“體育教學”等幾個關鍵詞在知網、萬方網、龍源期刊網等權威學術網站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并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分析,從而對當前小學“田徑”及“趣味田徑”項目組織與開展的綜合現狀有了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為本次研究的系統展開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2.實驗對照法
筆者將荔園外國語小學三年級(1)班設置為本次研究過程當中的實驗班,將三年級(2)班設置為本次研究過程當中的對照班。并將本次實驗的周期設定為18周,在實驗周期內,為兩個班級學生每周安排三個體育課時。筆者將實驗周期內的第一周與最后一周設置為本次研究過程當中的測試周,在這兩周內分別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前后測。
此外,在實驗周期內教師在對對照班級學生進行田徑教學干預時,使用傳統教學開展形式與內容,具體流程大致如下:對相關技術動作的精講——對相關技術動作進行多角度示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后練習——關注學生練習過程糾正學生技術性錯誤。教師在組織對照班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時,仍舊將50米跑、800米跑等常規訓練項目作為主要訓練手段。
在實驗周期內,教師在對實驗班級學生進行田徑教學干預時,選擇使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學開展形式與內容,具體流程大致如下:技術動作精講與示范——以游戲形式展開小組練習——組織各小組展開花樣田徑比賽——針對不同小組的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與糾錯——繼續進行小組田徑賽。在實驗周期內,教師在組織實驗班學生開展田徑教學活動時,選擇通過跑(速度階梯訓練等)、跳(十字跳等)、投(后拋實心球等)之類與田徑運動相關的訓練內容的使用對學生展開更具針對性的訓練,當然教師可將相關內容的訓練游戲化,以賦予其更多的趣味性。
3.數理統計法
在本次研究過程當中,筆者通過Excel表格對兩個班級前實驗前后測數據進行初步匯總與統計,并通過最新版spss數據處理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科學的對比與分析,從而有效確保了相關研究結論的嚴謹性。
在本次研究的第一周,筆者針對兩個班級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進行了實驗前測,測試內容與數據匯總于表1。

表1 實驗前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學生的身體素質匯總表

表2 實驗后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學生的身體素質匯總表
通過對表1內相關數據的對比分析可見,在干預實驗開始之前,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無明顯差異,將兩個班級視之為本次實驗的實驗班與對照班,是切實可行的。
通過對表2內相關數據的對照分析可見,在干預實驗結束之后,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學生的30s跳繩成績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將兩個班級實驗結束后該項目的測試成績對所得出的P值為0.515,大于0.05,該數值說明在實驗干預之后兩個班級學生的30s跳繩成績并無明顯差異,而該運動項目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群體的靈敏素質、身體協調能力及下肢力量素質等方面,基于此,教師可得出結論:科學系統的田徑專項干預均可對青少年學生群體的靈敏素質、身體協調能力及下肢力量素質等方面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且與專項干預的形式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在實驗干預之后,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學生的25米往返跑測試成績較之實驗前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其中三年級(1)班學生的成績提升幅度明顯大于三年級(2)班,且兩個班級測試成線對比得出的P值為0.002小于0.01,該數據說明兩個班級就該項目的測試成績在實驗結束后發生了十分顯著的變化,而該運動項目主要考察的是青少年學生的速度素質,因此,筆者可以得出結論:趣味田徑之青少年學生速度素質的提升較之傳統教學開展形式而言更具優勢。
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學生立定跳遠及前拋實心球項目的測試成績較之實驗開始之前均有了小幅提升,但將兩個班級實驗后測成績對比之后得出的P值分別為0.478、0.159均大于0.05,這就說明實驗干預結束后兩個班級學生就以上兩個項目的測試成績之間沒有拉開明顯差距。而立定跳遠主要考察學生的下肢爆發力及力量素質水平,前拋實心球項目則主要考查學生群體的上肢力量素質水平、身體平衡能力與核心力量水平。基于此,筆者得出結論:專項田徑訓練會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力量素質水平的小幅提升,但與專項干預形式關系不大。
在實驗干預結束之后,三年級(1)班與三年級(2)班學生的單腳跳方格測試成績較之前測成績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相較之下,三年級(1)班的后測成績與三年級(2)班學生測試成績拉開了十分明顯的差距。而該測試項目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群體的靈敏素質與身體平衡能力,基于此,筆者得出結論:科學系統的田徑訓練干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群體的靈敏素質與身體平衡能力,相較而言,趣味田徑形式在就學生以上兩個方面素質的提升方面較之傳統訓練形式而言更具優勢。
通過對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數據的對比分析,最終得出以下幾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結論:①科學系統的田徑專項干預均可對青少年學生群體的靈敏素質、身體協調能力及下肢力量素質等方面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且與專項干預的形式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②趣味田徑之青少年學生速度素質的提升較之傳統教學開展形式而言更具優勢。③專項田徑訓練會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力量素質水平的小幅提升,但與專項干預形式關系不大。④科學系統的田徑訓練干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群體的靈敏素質與身體平衡能力,相較而言,趣味田徑形式在就學生以上兩個方面素質的提升方面較之傳統訓練形式而言更具優勢。通過對以上結論的深入研究,筆者可推斷趣味田徑之于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正面意義明顯高于傳統田徑訓練方式。
筆者以本次研究過程及相關結論為據,提出了如下幾條可行性較強的建議:①基層教師應充分認識并持續挖掘趣味田徑之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育的潛在價值與意義。②不斷嘗試通過趣味田徑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實現對青少年學生群體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定性培養。③做好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活動組織與開展的科學性與系統性。④將趣味田徑教學納入小學體育固定教學模塊,并將其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常態化,從而更好的實現其多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