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
目前,對體育標準體系的研究較多,但對公共體育服務標準體系的研究較少。依據國家標準GB/t24421.1和服務三角模型理論,構建了公共體育服務標準體系框架,包括公共標準、供給標準和保障標準。楊明(2017)將公共體育服務標準體系劃分為基本模式和選擇性模式。前者屬于“政府主導模式”,后者屬于“政府主導模式”或“政府管制模式”。一些專家學者也對某一專業領域或領域的公共體育服務標準體系進行了研究。丁青等(2020)將公共體育信息服務標準體系劃分為供給、保障和評價三大體系。李東婷(2016)提出了中國殘疾人體育公共服務標準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初步設想,構建了殘疾人公共體育服務的標準體系,包括一般基礎、服務保障和服務提供三個子系統。王亮等提出了公共體育設施安全管理和服務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技術標準、安全管理標準和服務標準。段金霞(2014)從體育場設施、體育活動、體育組織、體育經費、體育健身指導、體育信息六個方面構建了縣級體育公共服務標準體系。范宏偉等(2014)8以浙江省為例,構建了地方體育標準體系框架,包括體育設施、體育器材、體育鍛煉、體育從業人員資格、體育競賽、體育文化創意六個方面。
2018年,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體育標準體系建設指導意見(2018-2020)》,將體育標準化結構劃分為要素層面、應用層面和領域層面三個維度。要素層定義了開展體育工作的人員、組織、設施、設備和場所的各個組成部分;應用層細化了標準化應用技術的種類和類別;領域層從宏觀層面對體育標準化工作進行了分類。從體育標準化工作結構上向下映射體育標準體系框架,將其分為“基本標準”“體育管理標準”“體育服務標準”“體育方法標準”六個部分,“設備和設備技術標準”和“設施和設備技術標準”(圖1)。同時,根據體育標準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重點對全民健身“六面工程”、奧運備戰工程、健身休閑工程、體育標準化能力提升工程和體育器材質量品牌提升工程等五項工程標準進行研究和發展。標準體系是以開展體育工作所需的要素為基礎,從體育產業標準化的宏觀角度進行劃分,不是專門針對公共體育服務的。
體育健康需求與社會體育指導的協調發展,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資源或個人之間為了實現一個目標,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效果而進行的協調。體育健康需求與社會體育指導服務具有目標一致性、階段性、相互促進的特點。當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時,社會體育指導服務的發展將加快,社會體育指導服務的不斷發展將提高群眾體育鍛煉的參與程度,滿足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需求。目前,社會體育指導服務不能滿足群眾的健康需求,社會體育指導服務缺失,缺位,與社會體育指導相關的專業和就業困難。體育健康需求與社會體育指導的協調發展應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梳理公共體育健康需求背景下社會體育指導服務供給的障礙,二是闡釋健康中國行動對社會體育指導的時代要求服務。
社會體育指導服務供給障礙要有效組織和科學指導我國全民健身鍛煉活動,必須建立一支組織能力強、技能水平高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我國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是公益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相比,健身指導方法、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滿足大眾健身活動的需要,接受科學健身指導和運動康復指導,個性化服務需求。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主要集中在健身房、高端健身中心和社會體育培訓機構,服務于中高收入群體,而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社會體育指導服務嚴重缺失。
一些發達國家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把社會體育指導作為一種職業,并有足夠的相應崗位設置。社會體育指導也得到了社區服務行業的認可。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發展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政府、職業領域、大學校園和社會不能協調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發展。我國90%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公益志愿者的形式存在,但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全民健身行動中的主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目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指導員占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的不到10%,正規專職崗位的短缺和穩定崗位的嚴重缺乏,已成為社會體育專業指導員成長的障礙。
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滯后,社會體育指導 員培養模式尚未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多為體育愛好者、體育學生和體育文化宣傳志愿者,采用委托體育院校培養的方式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高校在社會體育指導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人才培養規格定位過于寬泛、有特色,嚴重缺乏穩定的就業機會、就業前景,缺乏轉型發展,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相關社會體育指導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了相關社會體育指導專業的發展,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產出不高。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體育的不斷發展,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如何培養高素質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是高校體育院系必須思考的問題。
2011年10月9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要求各級體育主管部門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志愿服務提供保障,并對其進行管理,依法指導和監督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目前,在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管理系統中注冊的社會教育人員有近210萬人,但其中不少不是從事社會體育指導服務的管理人員,體育專業的學生被納入了退出的剛性統計或人員損失的顯示和實際情況的動態反映。在實踐中,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是公益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與體育管理部門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工作很隨意,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而委托相關協會和組織管理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制約和權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由自愿捐款帶動的非專業性工作。作為一種相對松散的社會力量,加上政府對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投入和措施較少,尚未形成有效的監督和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