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雙 譚秋亞
(西華大學西華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近幾年,眾多學者對農村留守兒童做了深入研究并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大多數文獻總結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家針對關愛留守兒童頒布了一些法律和政策,有的效果顯著,有的卻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由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過于龐大,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及生活需求,在考察了解具體情況之后,我們決定對四川省眉山市仙橋村予以調研分析。經過調研,我們了解了當地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和針對留守兒童的一些相關政策,提出了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2018 年8 月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會議通報了2018 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據動態更新情況。從總體規模來看,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 萬余人。與2016 年全國摸底排查數據902 萬余人相比下降22.7%;從區域分布看,四川省上升至第一位,多達76.5 萬人次。本文通過2019 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以問卷的形式對四川省眉山市仙橋村進行調查,結合問卷調結果和已有文獻,分析四川省農村留守兒童目前尚存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圖1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圖2 2018 年全國留守兒童數量區域分布
2.1 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自信。在與孩子們相處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由于他們從小接觸的事物、受到的關愛都要少于旁人,許多孩子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自信。只有在志愿者的多次引導之下才愿意溝通交流,向志愿者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困惑。
2.2 教育落后,學習成績下降。農村教育相較于城市相對比較落后,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都達不到高質量教育的要求,加上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形成了隔代培養的局面,學習條件得不到保障,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不少孩子在幼年選擇輟學。
2.3 情感方面的缺失。隔代培養是目前農村存在的極為普遍的現象,孩子們與爺爺輩一起生活成長,與父母一年一次甚至幾年一次的見面機會拉大了孩子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他們感受不到父愛與母愛,導致孩子們情感的缺失,對他們成長道路造成極大的影響。
3.1 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目前不少省份已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統計記錄農村留守兒童相關信息,集中統一地分析孩子們的需求與存的問題,從根本上做出決策,給予孩子們最實質性的幫助,讓孩子們能夠真正感受到國家及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3.2 修建青年之家。目前不少鄉村村委會已經在政府的幫助下修建了青年之家,孩子們除了平時在學校的學習,可以自由地在青年之家學習、做手工、借閱圖書,這種實質性場地可以很好地拓展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增加與其他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
3.3 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孩子們的自信。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多加入一些讓孩子們互動、團隊協作的內容,讓孩子們明白很多時候團隊能力遠比自己獨立行動效果更好。多多鼓勵孩子們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挖掘自己的潛力,提升自信心。
3.4 定期在社會上或大學里聘請專業特長老師。目前農村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師資力量不夠,孩子們接受的知識相對落后,通過招募專職特長老師或定期聘請特長老師,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對音樂美術等的興趣愛好,盡可能縮減孩子們與城市孩子們的差距。豐富孩子們的知識,拓展眼界,發掘他們的天賦。
3.5 建立暑期培養學校,建立“一對多”幫扶機制。大學生志愿者走進農村已然是很普遍的現象,暑期支教也是一項極其常見的活動,但是除了單純建立暑期培養學校,政府可以出面邀請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實行“一對多”幫扶政策,一位大學生志愿者對接幾位孩子,在暑期結束之后仍然可以與孩子們保持互聯互通,解答他們的疑惑或困難。
3.6 發展當地產業,提供工作機會。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不斷增加,原因之一是因為當地經濟落后,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提供給農民。如果想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就必須發展當地產業,如服務業、旅游業等新型產業,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