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謝永杰

民族情感的培育是國家復興與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關鍵,同時是中小學德育目標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標與必要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民族情感與人類共同體意識二者之間存在矛盾卻又相輔相成。歷史教育是培育中小學生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促使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其不斷發展革新,合理處理二者張力,充分培育學生民族情感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是培育民族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讓青少年牢記歷史,是中小學德育工作開展的良好載體。把德育工作融入歷史教學有利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全球化浪潮的引領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于歷史教學與教育的開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文章對民族情感、中小學德育工作、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進行辨析,并針對當前我國歷史教育如何培育民族情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所存問題提出建議。
民族情感,是指對與本民族有關的客觀事物持一定態度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它表現為我們對自己民族的敬重,對本民族利益、居住地域、語言、歷史習俗等的親切、尊敬和保護,對本民族的敵人和出賣民族利益的敗類的憎惡、鄙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睔v史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對青少年樹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形成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備了其他學科難以媲美的貫通古今、橫亙中西的得天獨厚優勢,內容處處體現著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對于培育青少年民族情感及中小學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培育民族情感對中小學生德育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能對于道德品質進行全方面培養。青少年時期作為成長歷程中的黃金時期,同樣是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階段。品德品質品性教育對于教師來說是值得關注的教育內容,這也是歷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結合的體現。第二,對青少年全方位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實施,完成分內教學計劃是對于教師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鼓勵教師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中小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德育與歷史教學交融結合,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是一種促進,對于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也頗有益。
第一,存在矛盾。民族情感中所體現的對本民族的熱愛、親近、維護等無疑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本民族團結一致,從而推促本國繁榮發展。但民族情感中也存在著“仇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民族自利思想的極端利己主義傾向”等消極民族情緒。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所主張的“互利共贏”“開放包容”“兼顧他國,合理關切”相矛盾。
第二,同根同源。中華民族情感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積累和沉淀。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華文明智慧的土壤,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產物,是與中華文明相一致的。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引領著中華民族對價值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永恒價值的追求。大同世界、天下為公、天下和平、民胞物與、天下一家、萬國咸寧、天下和合,是中華民族往圣前賢以其對天下觀的智慧卓識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的我國古代方案。民族情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有相同的獨特民族特征,歷史變遷,二者在當代中國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斷與時俱進,綻放光彩。
第三,相輔相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華夏民族精神的要求,需要在民族精神的激勵下、民族情感的滋潤下、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實現,是中小學德育教育的新目標。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人沉溺于民族情感的牽絆,不能正確認識世界。然而仍有如林則徐、魏源、孫中山等有識之士,擺平情感與理智的天平,正確看待中國與世界,正是他們推動中華歷史向前。只顧偏執消極的民族情感,死守傳統停滯不前,只能落后挨打,中國在近代所受的屈辱印證了這一點。中華歷史悠久培養了民族感情,但世界的發展,更要求我們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擁抱世界。
第一,歷史教學內容方面。首先,歷史客觀事實的陳述介紹,要融入民族情感,不斷滲透德育教育。特別是針對低年齡段的學生,因為其心智未發展成熟,對于國家以及整個世界未形成一個正確的、統一的認識,所以在歷史教學中,不能只是一味地羅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梳理時間線,更應該從情感和價值判斷上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其次,堅決反對極端的民族主義。要適當加大對世界史,特別是世界近現代史的教學投入。極端民族主義只認為本民族是本國或者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歧視別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殘害屠殺其他民族的人民,剝奪其他民族人民的生存權,肆意掠奪資源。學習本民族歷史能夠很好地培育民族情感,但是不能樹立“中國中心觀”,不能重演“天朝上國,閉關鎖國”、目中無人、故步自封的歷史。歷史教育要對本國的歷史進行客觀的介紹與評價,既要肯定優秀,也要批判不足,并且積極引導本國與世界對接,主張和平,提倡向他國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世界全球化。
第二,歷史教師方面。教師情感教育方法建議:首先,歷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入感情,讓課堂有聲有色,感染學生,達到培育學生民族情感的目的。情感教學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歷史,觸景生情。教師在講解時要注重自己語言語氣、動作、表情。在歷史教學討論環節中,歷史知識要與學生實際生活、時政熱點、全球大事相結合,課本知識不能與現實世界相脫節,讓學生立足現實,立足世界,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家國觀、歷史觀、全球觀,培養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第三,其他方面。首先,開設歷史選修課。歷史必修課程關注學生基礎歷史文化素質,追求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習方法的學習,為學生的一般發展奠定情感態度基礎。而必修課的數量與內容有限,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也受到限制,必修課的短板需要靠選修課補齊,歷史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進行了延長與探究,同時也對學生情感價值進行深入塑造,深入德育教學。
其次,設歷史實踐課,將德育教學應用于實踐。加強中國與外國青少年的游學互動,可推出寒暑假歷史學習主題交流項目。在實踐尋訪中尋找兩地共同點,發現差異,追尋統一,讓學生通過將在異國的訪學,同自己在國內的生活學習作比較,真切感受世界全球化、人類共同發展的意義。最后,學校也可以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古跡、紅色革命基地、自然景區,讓學生在實景實情中培育民族情感,燃燒愛國熱情。
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是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教育承載著播撒中華“和”文化種子的神圣使命。培育民族情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是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歷史賦予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與此同時,我國歷史教育還需深入思考尋求突破,找到真正有效的發展培育之道。歷史教育應正確處理民族情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張力,大力弘揚并積極踐行,為德育教育事業奠定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不負時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