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 琴

一單元進行一檢測,這是學習必要的循環模式,檢查再復習的學習機制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和記憶特質。其實它的作用特別簡單,即對這一單元的學習進行總結和回顧,目的就是查漏補缺,實實在在看看哪里學得不錯,哪里學得不好,以此來指導后面的學習方向。當然對于職業教育者來說,更深處的規劃,就是給孩子鋪展開思維的延伸,看看他到了哪個程度,以此來更好地點撥和引領。
但往往會發現,檢測后學生情緒低落,這主要是因為家長和教師給的壓力。他們往往口上說不在乎成績,只在乎成長,然而當試卷實實在在放在眼前時,那些分數卻輕輕松松引爆了情緒這根雷管。于是,測試往往成了孩子最如履薄冰的時刻,試卷成了孩子們心頭的傷。事實上,人們都誤解了測試和試卷,它們于人們是扎扎實實的幫助者,幫人們看透自己,看清自己,而不是引發親子關系以及師生關系的搗蛋鬼。
弄清楚測試這位幫助者的地位和作用后,看到試卷那一刻教師和家長的第一反應也許仍然是不變的,如怎么又是不及格?怎么還是寫不對?但有變化的是接下來的思考角度。發問源于質問和敵對,而合作關系下,發問是尋求幫助和改變。因為它是你的幫助者,所以和幫助者的關系就是合作,合作必要的步驟就是溝通,溝通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所以如何溝通,如何有效溝通,至關重要。
溝通第一法則:想清溝通的目的。溝通是奔著解決問題而來,并不是引起沖突,溝通不是吵架,不是損傷和氣,不是給人添堵。在溝通前,要記住,如果想發泄情緒,應找別的出口,真正的溝通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其實生活處處是磨難,處處是坎坷,活著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而成長恰巧就是不斷地遇到問題,然后不斷地蹣跚解決,必然是碰見怪獸,然后拿起武器,在痛苦和糾纏中打敗怪獸或者被怪獸打敗。所以孩子成長的路上,必然是怪獸叢生之路,逃不了,也避不開,要正視,休想路途一帆風順。
溝通第二法則:弄清原因找出對策。溝通過程就是“一聽二析三對策”。
“一聽”,就是聽孩子說。溝通不是家長的一言堂,而是一個討論的過程,家長要做的更多的是傾聽,要給孩子參與討論的機會。孩子的發言和參與,恰恰是至關重要信息的補全。比如,在練習卷中,發現孩子默寫過很多遍的字還是錯了。這時千萬不要臆測,不要隨口就來,一氣之下就貼標簽:“我告訴你,你就是不專心,你就是不細心,你就是懶惰,你就是……”在問出問題前,家長要先準備好耳朵,仔細、認真聽孩子的解釋。這是待人之禮,是能讓溝通繼續下去,且讓對方卸下所有防備,和孩子慢慢走在一條戰線上的基石。但這里,家長在聽的時候也要注意分辨,察言觀色,真正濾出真實的信息。
“二析”,就是分析問題。家長平靜地提出共同的困惑或者自己的困惑,一起討論。比如,明明每天給孩子做默寫,但是為什么孩子再次遇到后,還是不會寫。在此,要注意,千萬要就事論事,就事說事,不帶情緒。分析問題,需要進一步追問,就是剝開云霧看清事實(這一步常容易被忽略,但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孩子是看不清問題,也看不透問題的,問問他為什么記不住,他可能會說不知道,也可能會說沒細心。所以發現問題后,家長得帶著他們,往下走一步去分析問題。比如,是記的方法不對?還是記的時間不對?是就被這個字難倒了?還是在寫這個字的時候,恰巧在做別的事,影響了注意力?這個時候,一定要具體分析問題,比如問孩子是怎么記“環”“壞”這兩個字的。只有切切實實讓孩子自己用腳丈量一遍路,他才能感受到虛實。只有清楚明白地把問題剖析得具體細致,他才能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下次要怎么做。千萬不要淺嘗輒止,如“你記的方法不對嗎?那下次改正哦!”這樣籠統且模糊地解決,只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夠真誠,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耍嘴上功夫,也會讓孩子覺得敷衍家長很簡單。
“三對策”,就是根據分析出的原因,逐條想好應對策略并記錄。家長分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動用紙筆,這代表自己的態度嚴肅且認真負責,本身就是一種言傳身教。孩子在這種感染下,也會格外認真起來。分析出一二三來后,一定要逐條攻破,想對策,保留之前好的、有成效的方式方法,修正或者補不好的,要立項立案,還要形成約定。對于對策,切記沒有標準,別人用得好的不一定管用。比如孩子字寫不好,可能有七八個原因,孩子可能是拿筆姿勢不對,或是鉛筆不順手?或是用力過猛?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一方面,解決方案一定是能實施的切實有效的對策。如果孩子這次及格,要求他下次一定要優秀,甚至滿分,無疑是一個注定無法完成的要求,是向對方傳達著這樣的信號:我根本不想解決問題,我只是想一次泄憤。解決方案一定要穩穩地立在地上,家長要提出恰當的需求,不由情緒帶來,也不籠統、不含糊。這樣,即使對方想要拒絕也需要合理的理由,而不是胡攪蠻纏地說自己做不到,或者隨便敷衍一聲,答應一聲。另一方面,出方案還需要附帶一個可考核的標準,而不是隨便說一句,要有一個可切實判斷的依據。這樣未來如果違反約定,也可以心平氣和地拿出當時的“條款”講道理。
溝通第三法則:溫柔的語氣,強硬的邏輯。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辭,人類的思想都是被語言塑造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心態的變化。而作為有感情的動物,這些情感上的波動必定會影響表達,所以應盡量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影響,保證溝通的效率。溫和的語氣,表示對孩子的尊重,也是有禮貌的體現,而強硬的邏輯,才是表達觀點、討論問題讓人信服的基石。千萬不能用強硬的語氣、溫和的邏輯。家長在溝通前往往容易被情緒影響了,自然帶入了不必要的怒火,而只顧著發泄情緒,忘了梳理問題的結果將是,雙方都惹了一肚子氣,最后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其實孩子的問題,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難解決。同時,不要自夸且刻意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不要使用情緒過激的話,這些興頭上吐出去的不快,最終會讓人后悔。但道理一定要清晰,原則一定要堅守,不能有半點松懈。比如,每天都進行的課外閱讀,就必須每天都看,這就是原則。可以商量的是看書時間,比如今天事太多,晚了,那么可以少看點。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可以商量的就商量,不容商量的,堅決不退步。
溝通第四法則:堅決執行,嚴格監督。溝通到此,并未結束,還有一個環節,就是執行環節。孩子的執行力較差,所以家長的監督必不可少。但此時,家長的嘮叨可以改為“哎?好像你還有什么事沒完成哦!我有點小小的擔心,這么晚了”,切記不要用“你是不是又忘記了,你又不寫”等話訓斥孩子。另外,在溝通中制定的考核標準越具體,之后執行起來,越有依據,越可以就事論事,不動情緒。
溝通第五法則:堅持不懈。家長不要期待一次溝通就行,一定要做好多次溝通的準備。比如,因為自己的邏輯不夠清晰,情緒不夠穩定,所以孩子反駁了幾句,自己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怎么說了,或是自己選擇的時間場合不對,引發了孩子的反感情緒,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就像剛開始學習一門新的技能一樣,需要反復地練習。即使已經是個老手,也不能保證百分百命中目標。親子問題,其實很多都是溝通的問題。很多時候,家長因為不會溝通,致使本應美好的時刻變得戰火彌漫,原本溫馨的家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因為不會溝通,問題越發模棱兩可,難以解決。
總之,溝通就是解決問題。就事論事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做起來,尤其在孩子面前,很多家長天生有凌駕感,一邊說著愛,一邊又肆無忌憚地宣泄著自己的情緒。家長練習一些表達方法,對待孩子時就像對陌生人一樣情緒克制,就會發現,其實和孩子溝通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