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一關于勞動教育的論述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和鮮明的社會現實針對性——當代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面臨著嚴峻問題,勞動教育的缺失亟需家長和教育者等多方的關注,如何應對時代對勞動教育提出的重大挑戰值得深思。
某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 小時,韓國小學生為0.7 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 分鐘。我國小學生勞動意識淡薄、自理能力缺失的情況普遍存在,這與學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前勞動教育面臨的問題同樣主要分為家庭和學校兩個層面。
第一,家庭勞動教育“雙赤字”。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鮮活課堂”,勞動教育的主要實踐場所在家庭。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鄉村學校,學生群體大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大部分家長忙于工作而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甚至是日常生活照顧都有困難。“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筆者一度以為這樣的家庭環境會對學生的勞動能力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曾錯誤地認為家長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會迫使孩子們具備基礎的勞動和生存能力。但是,通過對參加學校家長半日活動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經常做整理房間、打掃衛生、洗碗這些家務活動的學生不滿三成,會進行簡單的家務,如包餃子、炒雞蛋的學生不足一成,學生日均家務勞動時間不足十分鐘。家庭勞動教育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勞動能力,沒有勞動教育的家庭生活正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無從發展和運轉的——沒有真正體驗過勞動教育的孩子不具備勞動能力,而孩子勞動能力的缺陷會成為父母更大的負擔,影響他們的工作。
通過進一步接觸這些被調查的父母,筆者發現,對于孩子勞動時間和勞動能力的缺失,家長的解釋竟是驚人的一致:學業負擔過重,孩子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家務勞動。大部分家長在完成工作之余都是催促孩子盡可能多地完成課外作業,而不是陪伴孩子一起進行家務勞動。“我媽媽根本不讓我勞動,只是讓我好好學習,寫完作業就行。有時候我也想幫他們洗洗碗、掃掃地的,但是他們會說這些事不需要我,我只要管好自己的作業,多看書、多做題。”一位被采訪的四年級學生這樣說道。家庭教育中,家長沒有時間進行勞動教育,孩子沒有時間去學習勞動,由此,孩子們呈現出了勞動時間和勞動能力的“雙赤字”。
第二,學校勞動教育窄化、弱化。除了家庭教育中勞動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中的勞動教育情況也不盡如人意。當前,學校與勞動相關的課程實際是“綜合實踐”課程。這門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落實到具體實踐可以和科學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各門學科教育相融合,是一門名副其實的“大雜燴”課程。但是這其中像“一起做紫菜包飯”“玩泥巴”等真正落到實處的,要求孩子們動手實踐的內容卻不多,多的是如“地震的前兆”“跳皮筋”等游戲和常識性內容。
學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共性問題是滿足于完成課時,勞動教育課本化、游戲化、表面化現象突出,以課代勞、以教代勞、以講代勞等現象普遍存在。為了完成課時任務,學校會組織一些簡單的手工制作或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示范實驗來完成勞動教育課程,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勞動,這與“出出力、流流汗”的勞動體驗要求相差甚遠;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一些學校甚至會大幅縮減學生打掃班級衛生的時間,只是做簡單的掃地、整理書包等,像擦玻璃這樣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勞動任務便不作要求。殊不知,這樣日復一日地弱化學生勞動責任的后果是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意識愈發薄弱,對勞動成就的認同感一步步削弱以致缺失,這也是導致學校勞動教育止步不前的重要因素。
在弱化校內勞動任務的同時,不少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浮于表面、走馬觀花。當前的社會實踐活動資源面臨著尷尬局面: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項目設施設置全面,種類齊全,但是學生人數眾多,無法在一學期僅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組織深入的體驗,于是很多原本應具有實踐意義的勞動體驗項目又被講解員的解說代替甚至直接略過……種種現象都暴露出學校勞動教育的窄化、弱化問題。
如何通過家校合作,讓學生真正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成為勞動教育的受教者和受益者,高舉勞動教育的旗幟,真正將五育共舉落到實處,筆者作出如下思考。
第一,密切家校對話,優化學校勞動教育。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
因此,要確立家長作為學校勞動教育多元主體的地位,尊重其主體權利,進行平等對話,積極協商,解決勞動教育問題,實現學校、家庭勞動教育的共同發展。具體措施:成立三級家委會,按照章程參與學校勞動教育的管理,確立家長參與學校勞動教育的主體地位;家校勞動教育活動制度化,主要細化為家長參與教學制度,家長參與教育制度,家長參與生活制度。
家長參與教學制度指的是讓家長走進勞動教育的課堂聽課,讓家長親身參與孩子的班級勞動生活,感受班級的勞動教育氛圍,身處真實的勞動教育情境中,直面教師工作,增強對學校勞動教育的信任和認同。
家長參與教育制度可以包括三大塊:一是入學前的全員家訪,了解學生個別家庭勞動教育情況,這樣可以增強家校溝通、凝聚家校情感;二是日常管理中的個別隨訪,對家庭和學校勞動教育中產生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總結,從而產生全新的認識;三是在常規家長會以外,設立家長接待制度,一對一、面對面接待有困惑的家長,增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家長參與生活制度是指讓家長走進學校并隨時走進食堂和教室等可以進行勞動的教學、生活場所參與學生的勞動生活。如學校食堂對剩飯剩菜的處理可以由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各班級包干區的衛生打掃可以由家長組織學生進行,甚至可以在活動課時間由教師家長共同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進行勞動服務……這樣逐步可以形成家長、學生、學校共同對勞動教育群策群力的局面。
第二,建立家長學校,提升家長隊伍建設。學校在落實勞動教育時,不僅應重視教師的思想建設引導,還應關注家長隊伍建設,深刻認識家長對于勞動教育質量提升的作用。為此,首先,學校應倡導“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勞動思想和勞動文化,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其次,學校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定期推送勞動教育課程給家長,給家長和學生以直接的家庭勞動教育指導,為家庭勞動教育指明方向;最后,課程學習在家庭得到落實后,學校和家長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成效進行評價。可以從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勞動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并給積極參與的家長、學生頒發“最美勞動教育者”“最美勞動者”證書等予以督促和鼓勵。定期的課程推送和階段性的鼓勵評價能夠有效地提升家庭勞動教育的質量。
第三,開展親子工程,助力幸福家庭建設。夏丏尊說:“教育就像鑿池子,圓形也好,方形也罷,只要有水就是池塘。而教育必須有愛,沒有愛的教育就像沒有水的池塘,不能稱為教育。”學校的勞動教育當是本著一顆父母仁愛之心——教師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就應該為別人的孩子提供這樣的教育。勞動教育的初衷是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教師應具有同理心和共感力,對特殊孩子、有困難的家長抱有共情與悲憫之心,將真愛化作行動,讓學校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的心靈港灣,讓特殊家庭的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積極參與到集體勞動中來。學校定期開展親子工程,助力幸福家庭建設,融洽家庭關系的同時讓學生在親子活動中體驗中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也讓學生與家長理解彼此、理解他人,在勞動中形成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和勞動素養。
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強化家校融合、深化共育內涵,更好地為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與發展助力。家校合作,為勞動教育注入靈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家校并舉下的勞動教育為學生奔赴美好生活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