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玲巧

眾所周知,孩子是父母的縮影,也是父母的“作品”,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也是出發地,孩子要想以后獲得成功,父母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僅要保障孩子的身體發展,還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既要教給孩子知識,又要讓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因為孩子在成長中,情商是至關重要的。一位美國學者認為,“成功的家教造就了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所以說,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態度,幫助他們面對與接受社會與校園之間的變化和反差,并在危機來臨時正確判斷事情真偽和大致結果。同時,還能讓他們思維變得開闊,在遇到家庭矛盾和問題時,能主動與家長進行多方面的溝通和更深層次的對話。此外,家庭教育還能啟發中學生創新觀念,增強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創造能力,使他們能接受新奇事物的獨特優點并能將其充分利用。因此,家庭教育至關重要,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第一,隔代教育。每一個家長都必須意識到習慣對孩子的重要性。習慣在孩子一生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在孩子小時候養成的習慣,長大后會難以改變,甚至會隨著孩子成長不斷加強。而現在我們許多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到了現在的新世紀已經是第二代獨生子女誕生了,將兩個家庭合并為一個家庭,之前還是爸爸、媽媽兩個人寵愛孩子,而現在就變成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六個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相互競爭著要帶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對于每一位老人來說,孩子就是寶貝疙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雙方的老人都在爭著比較誰帶孩子更好,溺愛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吃、穿,不要求孩子做一點事情,就是孩子需要自己洗的衣服,老人也會幫他完成。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去培養孩子的衛生自理能力?對于孩子來說,缺少自理能力不是他們的錯,而是父母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實踐機會。孩子什么也不懂,需要家長有效引導,需要家長細致雕琢。
第二,家長和學校缺少交流。作為一個班主任,每天和學生接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要想當好一個班主任,就必須取得學生的信任。在學生當中,還有一些十分特別的存在,他們就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放下孩子,將孩子交給老人看管,去大城市打工。這樣的學生缺少父母的關愛,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現一些問題。父母不在身邊,就需要班主任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可以指導孩子給父母寫一些信,加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系。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日記來記錄心情,以緩解學生的壓力。
留守學生會遇到許多問題,缺少關愛是最主要的,同時也會出現生活上、學習上需要指導的問題。這個時候,班主任的作用就十分重要,要對留守學生多一些關心,在日常的生活中,對于留守學生要多采取一些家訪的活動,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另外,如果他們遇到了問題,教師不僅要及時解決,還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對待他們,撫平孩子心中的創傷,讓他們得到關愛。
第一,進行家校聯系。家校合作下的家庭教育,對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有重要促進作用,使家庭教育的范圍愈加廣泛。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的共同實施,能夠為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構建良好氛圍。同時,這種模式的運用,也能加強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家長和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他們發展特點的教育策略,從而快速、準確地了解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另外,家校合作模式下,家長與教育之間還能統一戰線,減少隔閡,共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努力。
小孩子年齡較小,心智還不成熟,十分有必要注意孩子的家庭教育。童年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以后的道路就不會順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于孩子都會有重要影響,所以,為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家校聯合教育勢在必行。
在科技不斷發展與進步的情況下,人們之間的溝通更為便利,因此在施行家校合作模式時,可以利用QQ、微信等方式,實現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為了使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加和諧、順暢,在家長中,可以選出小組長,由其將其他家長的意見匯總在一起,然后再集中處理。同時,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家校交流、互動平臺,設置學生端口、家長端口、學校端口,這樣學生也能參與到整個過程中,實現三方之間的有效溝通,使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家校聯合的家庭教育不能局限在溝通上,還需要圍繞學生的發展,開展相應活動。如在活動中,可以利用中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的特點,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進行手工創作,并要求創作的手工作品起到裝飾家居的作用。在制作結束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制作的作品進行評分,然后讓家長參與到復評中,進而得出最終結果。另外,也可以開展“我為家庭做貢獻”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在家中負責拍照,并在拍照結束之后分享照片。接著,運用家長和教師共同評價的方式,選出表現優異的學生,并且給予其一定獎勵。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還能加強家長、學生以及學校之間的聯系,進而有效加強學生的家庭教育。
第二,教育方式科學化。有很多的調查顯示,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許多家長傾向于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家長認為不打不成材,這一準則一直被許多家長奉為圭臬。其實,在孩子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育時,家長進行責罵以及打罵是一種極為不理智的方式。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盲目對孩子進行教育,只會適得其反。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錯了,這樣的錯誤以后不能犯,這樣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當然,可以采取一些相應的懲罰,如做一些家務活動,但要以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有更深刻的認識為主要目的,不能以損害孩子的身體、心理健康為代價。
第三,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要一致。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的父母很難達成一致,各自有各自的方法,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也非常不利。就像是一艘在海上遠航的帆船,遇到不同風向的風之后,不知道要朝著什么方向航行。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意見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不統一,就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在遇到問題時,無法明辨是非,產生錯誤的觀念。而且,家長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也會損害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綜上,家庭教育的合理開展,能夠為中學生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具體實施時,家長與學校需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模式上不斷完善,方法上不斷創新,制定出與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相符的教育策略,在共同努力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在調查學生家庭教育的時候會發現,現在許多的家長的教育基本是正確的,但是還有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看法。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并不能粗略判斷究竟什么樣的方法是正確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十分長久的過程,需要每一位家長有耐心和科學方法。家長有的時候會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個時候就需要把家長和學校聯合,利用教師科學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樹立家庭教育的觀念,使家庭教育能達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