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龍 呂寶龍
改革開放40年來,依托改革所釋放的制度紅利和開放條件下國際市場的擴大,中國經濟以年均超過8%的速率高速增長,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然而,快速的發展背后是中國能源消費的急速增長,至2018年,中國連續18年成為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量最多的國家。國內能源消費缺口不斷擴大,如圖1所示,2018年能源消費缺口已達9.2億噸標準煤。

圖1 中國能源缺口及能源缺口增長率(單位:萬噸標準煤、%)
在國際層面,中國在能源方面需求的迅速增長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認為對其政治、戰略、經濟和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影響。(美國“能源政策法2005”第1837條)。美國有的能源專家認為,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十分旺盛且在飛速增長,因此使得全世界范圍內能源壓力持續攀升,導致世界政治平衡受到破壞,進而造成地區乃至國際間的沖突。這種觀點作為“中國威脅論”的能源版本在美國國內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在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案中就可見一斑。2005年7月,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把對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的收購提上日程,這種企業發展中的正常整合行為卻在美國政界激起千層浪,最終,在美國政府的干預下中海油宣布放棄收購計劃。而近兩年來國際石油市場的動蕩也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歸咎于中國石油進口的激增。2015年11月,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巴黎協議》正式生效,全球各主要國家通過該協議承擔其排放責任,中國秉持著“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承擔減排責任,而排放責任與能源消費息息相關,盡管自1997年起中國成為能源商品的凈進口國,但中國經濟運行所消耗的能源,并非都是在中國境內消費。考慮到能源具有投入要素和商品要素這兩方面的特性,因此中國生產的產品是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所消耗能源的體現,產品中包含的內涵能源隨商品出口在進口國家被消費。隨著中國出口貿易的激增,這部分內涵能源的比重日益增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發現,2002年中國的內涵能源凈出口量占2002年全國能源總消費量的27.6%,約為4.1億噸標準煤,因此中國一躍成為了內涵能源的凈出口大國。美國作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和出口市場,中國在能源方面消費的實際情況受中美商品貿易的影響,制造“中國能源威脅論”的人在使用中國制造的商品的同時指責中國能源消耗激增及溫室氣體排放是不公平的。
因此,厘清中美之間內涵能源的進出口狀況可以深刻地理解中國能源消費激增的原因。此外,中國是一個能源稟賦稀缺的國家,節能減排歷來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指明了中國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來說,研究中美能源消費與商品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對當下錯綜復雜的中美貿易關系進行深度解析,也能從外貿結構的角度來考量中國節能減排的高質量發展道路。①高凌云:《內需壓力、經濟規模與中國出口的可持續增長》,《經濟與管理評論》2018年第1期。
只有當貿易達到相當規模時,研究能源消耗與貿易之間的關系才有實際意義。因此,早期對能源與貿易的研究多集中在貿易發達國家,研究重點偏向于一國貿易狀況。Lenzen對澳大利亞最終消費里包含的一次能源含量進行了分析,發現在商品生產的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間接能源。②Lenzen M﹒,“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 An input-output analysis”,Energy Policy,1998(06)﹒Cangialosi等通過計算意大利商品貿易中二氧化碳和能源的含量,驗證了“碳排放”和國家間通融全球變暖協議現象間的組合效應以及“污染天堂”這兩個理論。③Cangialosi F﹒, Intini G﹒, Lierti L﹒, Notanicoal M﹒, Stellacci R﹒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air emissions from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A case study”,Waste Management,2008(28)﹒在發展中國家經貿活動日益高漲的情況下,制約經貿發展的主要問題為能源消費問題,因此這些國家的學者也展開了對能源和經貿之間相關問題的研究。Machado等人通過對14個部門的投入產出智能模型的研究得出了在進出口的非能源商品中所包含的碳含量和全部能源消耗量,他們發現1995年巴西所進口的非能源產品中碳含量和全部能源消耗量小于出口的含量,這一發現有利于巴西政府對其相關政策進行調整。④Machado G﹒, Schaeffer R﹒, Worrell E﹒,“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 An inputoutput approach”,Ecological Economics, no﹒3,2001﹒Mukhopadhyay應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印度進出口貿易數據進行研究,得出在1993到1994年之間印度所進口的所有商品中碳含量和全部能源消耗量均大于出口的含量,因此印度為碳和能源的凈進口國。⑤Kakali Mukhopadhyay,“Impact of Liberalized Trade on Energy Use and Environment in India”,JEnv EcolManag,No﹒1, 2004﹒David Roland-Holst和Fredrich Kahrl通過中國2002年的相關投入產出對出口能源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能源需求增長迅速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尤其以某些關鍵的出口部門為甚,中國生產過程中能源的耗費遠遠小于最終出口產品中的能源耗費。⑥Fredrich Kahrl, David Roland-Holst,“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No﹒19,2008﹒
雙邊貿易方面的研究成果則相對較少,除了日韓貿易(Rheeand Chung 2006)、日美貿易(Ackerman,2007)方面的文獻外,Shui and Harris利用美國1997到2003年之間投入產出的數據研究中美經濟貿易活動對美國碳排放的影響,結果發現,如果在美國本地生產該國所進口的中國產品,則會導致美國的碳排放提高6%。⑦Bin Shui,Robert C﹒ Harriss,“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Energy Policy,2006(34)﹒
在貿易與能源之間關系的研究上,中國起步相對較晚。劉燕鵬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對中國進出口產品中完全消耗或占用的資源的數量進行了詳細的計算,⑧劉燕鵬:《中國進出口產品完全占用耕地資源研究》,《資源科學》2001年第2期。雖然該研究所顯示的中國的資源國際貿易逆差現象只是耕地資源這一個方面,但可以反映出犧牲緊缺資源以及土地資源是中國取得國際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沈利生在測算中國進出口產品的能耗時第一次利用了2002年的投入產出表,其計算結果表明,出口產品的能耗低于進口產品的節能,可是這種影響卻在外貿產品結構的變化過程中漸漸縮小①沈利生:《我國對外貿易結構變化不利于節能降耗》,《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吳獻金等考察了1995年到2005年之間東部地區1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發現東部地區能源消費和出口貿易間的關系長期保持均衡②吳獻金、鄧杰:《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1期。。陳迎等通過測算得出目前中國已經一躍成為國際上內涵能源凈出口大國的結論③陳迎、潘家華、謝來輝:《中國外貿進出口商品中的內涵能源及其政策含義》,《經濟研究》2008年第7期。。
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就會發現,中國學界當前在內涵能源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因為測算時點較少和測算方法混亂,對同一時點的測算結果也存在較大差距,而對于中國同主要伙伴國的雙邊貿易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為此,筆者擬就中美貿易中內涵能源的進出口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定量的數據來揭示中美貿易中的內涵能源問題。
投入產出表又稱為產業關聯表和部門聯系平衡表,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該表通過矩陣的形式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在某一階段內生產活動的產出使用去向以及投入來源進行描述,并對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制約與依存關系進行揭示。假設用TE來代表一個國家一次能源的消費總量,而在這當中EH表示居民的生活消費,EInd表示n個產業部門之間消費能源的總量,Ei表示第i個產業部門相關的能源消費量,則:

在投入產出表中,Xi表示第i個產業部門的產出總量,MIi表示中間總投入量,Yi表示最終所使用的量。MIi分別對n個部門進行投入,Xij則表示在第j個部門的投入量。Yi和IMi的總和,一方面提供了出口量EXi,另一方面提供了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存貨增加以及固定投資。此外用OTHi來表示其他項以保持等式平衡。同時,代表中間總投入外的其他部分,則有:

在投入產出表中,其直接消耗系數用Aij=Xij/Xi來表示。
如果單位總產出所對應的直接能耗強度用EI表示,則第i個部門EIi=Ei/Xi,用矩陣表示:

其中,單位最終消費的完全消耗強度用EEI表示。內涵能源中所包含的單位最終消費的完全能耗強度在其中間變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出口內涵能源的測算
如果某國對貿易伙伴國家進行出口貿易活動,EXi代表第i部門對貿易伙伴國家的出口貿易。用矩陣來將出口產品的內涵能源總量表示為:

一個國家的n個產業部門里,僅有一些部門進行貨物貿易;還有一些部門屬于服務貿易的范疇,或只供該國消費,如自來水供應、建筑、倉儲、交通、批發、等部門,因此暫不考慮這些部門。
用于出口的內涵能源在進行計算時,也需要考慮到出口內涵能源受進口中間產品影響的因素。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進口由投入到國內生產的中間產品及用于最終消費的產品兩部分組成。再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國內投入和進口的中間產品構成了國內生產過程的投入。在公式(2)中所運用的用A來表示的直接消耗系數中就考慮到了進口中間產品的貢獻,當然有一定程度的高估。為了能夠消除這部分高估,國內學者也進行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如李坤望等(2008)通過重新編制混合型能源投入產出表來消除中間產品之間相互轉換引起的重復計算,陳迎等(2008)則通過引入國產化系數來消除進口中間產品的影響。通過實際計算和比較,筆者采用引入國產化系數的方法。
進口系數由M來表示,國產化系數用D=I-M來表示。關于進口系數M,先假設部門i在投入中間品的過程中對其他部門j的投入的比例相等,即部門間是具有均一性的。在這種情況下,M為對角矩陣,主要是用來對第i部門的進口依賴水平進行衡量,其中依據投入產出在經濟貿易問題中的經典算法計算對角矩陣元素m的公式如下:

因此扣除進口中間產品影響的出口內涵能源為

2.進口內涵能源的測算
能源消耗同樣存在于進口產品中,在進口的過程中,相對應的產品生產部門的產出可以減少,節省了能源消耗,所以,在進行計算時也需要按照國內最終產品的完全耗能計算。現有的研究文獻中,計算進口內涵能源時多通過本國產業部門的完全能耗強度來進行計算,即為直接替代效應的方法,其矩陣形式為:

進口來源國技術水平與本國基本相同是直接替代效應中所隱含的假設,即為同等價值同行業的本國產品被同等價值的進口產品的生產所代替。但這種假設對中美兩國來說,與實際情況不符,中美兩國的技術水平差距很大,因此能耗水平的差異也隨之增大,計算替代效應時如果僅僅考慮產品價值,則會將進口內涵能源嚴重高估。所以,在計算進口內涵能源的過程中,完全消耗系數采用能夠反映出進口來源國的生產能耗水平的計算方式會更準確。

EEIu是美國行業完全耗能強度矩陣。
3.內涵能源凈出口
同出口能源絕對值相比,進出口內涵能源凈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消除絕對值測算中的系統誤差。一種方法是采用公式(6)直接利用貿易差額與完全能耗之積來表示內涵能源凈出口值,但如上文所述,此直接替代法會對進口內涵能源嚴重高估。

另一種方法是從出口國角度出發,在出口能源值中引入國產化系數,將其當做凈值進行測算。還有一種方法是從全球角度考慮,某一個國家出口能源與進口能源之差用進出口內涵能源的凈值來表示。也就是公式(2)與公式(5)之差。

由于獲取美國分行業能耗數據比較困難,因此無法按照公式(7)來計算,本文引入國產化系數來計算出口內涵能源凈值。
本文需要中國不同行業的能源統計數據來計算出口內涵能源,以此來顯示中國不同行業經濟部門間聯系的投入產出數據(I-O)以及中美之間的經貿數據。其中《中國統計年鑒2018》是行業能源消費數據的來源,國家統計局編制的《中國2015投入產出延長表》是投入產出數據來源,聯合國貿易統計網站和《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17》是中美貿易數據的主要來源。由于中國統計機構編制投入產出表均是在逢年份尾數為2、7的年份,投入產出延長表是在逢年份尾數為0、5的年份進行編制,據此推算,投入產出的最新數據即為2016年10月出版的2015年投入產出延長表,因此選取最新的2015年的投入產出延長表來測算。
考慮到不同數據的具體程度也不盡相同,居民生活消費和43個產業部門消費的總和是分部門的能源消費,而投入產出延長表是來自42個部門的數據,國際貿易分類標準(HS)是外貿進出口商品的重要依據,在出口內涵能源的計算過程中,為了匹配上述三方面數據,需要將投入產出的42個部門合并成為28個部門,同時對貿易統計數據進行歸類。
首先通過公式(1)計算2015年各部門完全能耗強度,引入國產化系數的完全能源消耗,再通過該強度計算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中的內涵能源出口值和內涵能源凈出口值。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5年中國出口美國的內涵能源值為34175.92萬噸標煤,凈出口為23409.84萬噸標煤,從出口部門來看,出口內涵能源最多的前兩位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它們均為制造業部門,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完全能耗系數較大,為1.4821噸標煤/萬元。由于測算時點少,所以無法對2016年的外貿內涵能源出口數量進行測算,但因為中國能源利用效率在短期內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較小,筆者假設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基本不變,扣除匯率因素,來對出口內涵能源大致估算。2016年,美國以極其微小的優勢重回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的位置,中國仍是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總額5785.9億美元,占美國總貿易量的16.21%,以此出口數據,參考2015年完全能耗強度,推得2016年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內涵能源值為33219.2萬噸標煤,略有下降,這與中美貿易額總體略有下降有關。

表1 2015年主要部門的完全耗能強度、引入國產化系數完全能耗強度、內涵能源出口值及內涵能源凈出口值
中國能源消耗激增不僅是由于國內的需求和較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出口大量產品也是重要因素。美國在大量消費中國制造的產品的同時散布“中國能源威脅論”顯然有失公正。不斷增加的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等問題在美國國內已經引起一股強烈的排華情緒,兩國經貿摩擦頻繁發生,交鋒此起彼伏。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共遭遇來自2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其中美國是對華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中國能源威脅論”正是這種貿易排華下的衍生品。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個人均能源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中國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長期犧牲能源利益換取貿易利益的做法顯然有悖于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國策。因此,應當適當降低中美貿易順差,通過恰當的貿易政策來鼓勵低能耗部門的出口,而限制高能耗部門產品的出口,這樣才有利于節能降耗。為此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第一,不再過分追求出口增速,而要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促進貿易平衡,為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出口產品創造條件。不可否認,以出口為導向的外貿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但過度依賴出口的高增長,過分強調加工型外貿企業在擴大就業中的作用,極大地阻礙了外貿結構的優化,部分地方政府對外貿數字的過度重視使得優化外貿結構成為空談,唯GDP論更是助長了高能耗、低附加值產業盲目擴大出口。因此,要摒棄過分追求出口增速的做法,使經濟由出口導向型向大國貿易平衡型轉變,以奠定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習近平主席首倡的“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明確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的路徑,也給中國的外貿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要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出口產品,促進中國貿易平衡發展。
第二,充分利用退稅等政策調節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降低能源凈出口。當前,美國對“中國制造”的極限壓制對中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但也給中國調整外貿相關政策帶來了契機。要進一步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大力促進低能耗產品出口。以出口退稅為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為應對危機,提升中國出口份額,有關部門將出口退稅政策的優惠范圍不斷擴大,加大了高能耗產品的出口,這是中國能源凈出口擴大的根源所在。具有普惠特點的退稅政策已經不利于淘汰落后產能,應予以調整。恰當使用退稅杠桿,首先就要取消“兩高一資”產品的退稅優惠,藉此抑制高能耗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而對于低能耗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則可以繼續保持現有的出口退稅率,以促進其向新興市場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的出口份額的提升。要通過退稅政策的調整,來優化現有的出口貿易結構,從根本上減少內涵能源出口。
第三,提升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開采稅,促進國內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中國的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儲備相較于消費來說缺口較大,盡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開拓了西亞北非等重要的能源原產國市場,然而,促進國內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此,應提升國內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開采稅,以提高國內各產業的能源使用成本,從而促進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提升企業發展質量。短時期內,企業因能源使用成本的提升會遭遇資金鏈風險,政府應對主動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給予相應補貼,使這些企業能夠減少資金鏈風險。從長期來看,提升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成本,不僅可以促使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還會刺激企業改善生產方式,努力節能減排,開發新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將極大地促進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第四,扼制進口虛假需求,不斷壓縮國內高耗能企業的過剩產能。這里所謂的進口虛假需求,是指一國大量進口原材料等,以至影響到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但攀升的進口價格仍不會顯著減少進口量。這種虛假的進口需求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如2017年鐵礦石進口的激增就直觀地反映出虛假進口需求的危害。進口商通過大量進口囤積投機,炒高原材料價格牟利,而這種進口不是為滿足有效需求而實施的,不但不能增加國民福利,高價進口原材料以粗放加工的方式低價出口反而會造成國內能耗大增、環境污染、貿易條件惡化等問題。虛假進口必須通過稅收、物流等方面的手段加以有效遏制。此外,國內部分省份仍然只以GDP論政績,還在把鋼鐵、水泥、煉焦、電解鋁等高能耗產業作為地方支柱性產業,高能耗產業因地方保護主義長期不能壓減,淘汰落后產能成為空洞的口號,相當一部分過剩產品以低價擠入出口市場,造成國內能源、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環保壓力。對此,中央政府應從頂層設計上予以有效引導,制定“出口產業指導目錄”,通過政令手段對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限制生產和出口。具體措施包括項目審批限制、資金供應上的約束和出口環節提高稅收等。
第五,大力提升制造業能源利用率,開展國際節能合作。盡管中國在能源效率方面已經取得巨大進步,但中國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能源利用率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節能技術不足。中國產業部門節能降耗空間依然很大,應在節能技術上進行集中突破,通過加大自主研發投入以及加強國際節能技術領域的合作,通過引進消化等方式提升節能技術,促進中國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能源利用技術水平。只有繼續提升中國的能源技術水平,縮小中國同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差距,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能源缺口過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