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正確的閱讀策略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獨立進行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略讀、細讀、試讀、拓讀等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為學生今后的自主閱讀奠定基礎。
【關鍵詞】英語課外閱讀;略讀;細讀;試讀;拓讀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7-0058-04
【作者簡介】時存朋,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小學(江蘇揚州,225100)教師,高級教師,揚州市英語學科帶頭人。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階段學生除了能認讀、理解教材上的單詞、短語和對話、短文外,還應能看懂賀卡等所表達的簡單信息,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正確朗讀故事或短文,并看懂英文動畫片和程度相當的英語教學節目。要達成這一目標,僅靠教材提供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指導學生進行英語課外閱讀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英語教師的責任。筆者曾參與英語課外閱讀課The Ugly Duckling的磨課過程,現以該課為例,闡述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一、略讀,嘗試提取信息
書的封面通常包含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此外還會圍繞故事的主人公配上豐富多彩的圖片;目錄往往包含每個章節的標題、頁碼等信息。閱讀書的封面和目錄,讀者可以初步了解所讀書本的部分信息,還可以檢索查閱自己想要閱讀的內容。因此,指導學生閱讀封面和目錄是閱讀指導課的首要環節。
T: 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 you an interesting book. Look at this book.Look, this is the cover. What can you see?
Ss: I can see ducks./ I can see “The Ugly Duckling”./ I can see “安徒生”...
T: So we can get the name of the book, the writer and the main character from the cover.
T: What can we get from this book? Lets read it, OK?
Ss: OK.
T: When we want to go through a book quickly, what can we read first?
Ss: 目錄。
T: OK. Lets read the contents. Read by yourselves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The ugly duckling? ? ? ? ?have any friends.
He? ? ? ? ? a swan.He? ? ? ? ? ?fiy. He? ? ? ? ?beautiful at last(最后).
T: So from the contents we can know a lot of information.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Ss: Who doesnt like the ugly duckling? Is he happy? ...
T: (板書學生的問題)The contents also can help us find the content. For example, if we want to know “Who doesnt like the ugly duckling?” we can read Chapter...
Ss: Two.
T: So clever. Its on Page ...
Ss: Twelve.
四年級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地閱讀中文課外讀物。讀書時先看封面,再讀目錄,通過目錄查找內容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但英文書籍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針對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封面時,點到為止,通過What can you see on the cover?這個問題,提示學生找到本書的書名、作者和主人公等信息。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能熟練地從封面中找到相關信息。因為中英文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在閱讀目錄時會出現看不懂生詞、不理解句子等問題。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目錄時,教師采用了三個步驟:Step 1 Read the contents. Step 2 Fill in the blanks.Step 3 Find the chapter.從而幫助學生了解目錄的作用,也讓教師檢測學生對目錄內容的理解情況。
二、細讀,學習閱讀方法
生詞是阻礙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主要障礙,因此,幫助學生克服這一障礙,教給學生生詞處理的策略是讀前指導課的首要任務。
Step 1 Try to read
T: Who doesnt like the ugly duckling? We can get the answer from Chapter Two. Now try to read Chapter Two by yourselves.
學生默讀第二章節。兩分鐘后,教師再次提問,學生面露難色。
T: When youre reading, what problems did you meet?
Ss: 有單詞不認識。
T: When we meet new words, what can we do?
Ss: 查字典,上網,問老師……
Step 2 Try to guess
T: But today we wont use these ways. We only guess.
學生露出驚訝的神色。
T: Look, we have a new word, but we also have a picture here. What can we do?(見圖1)
S: 看圖猜。
T: Good idea. What does “mash” mean?
S: 沼澤。
T: Good. Now we dont have a picture, what can we do?(見下頁圖2)
S: 可以根據故事猜。
T: Yes, youre right. Now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underline the key sentences then guess the meaning of “growl”.
學生找出關鍵句:Youre an ugly duckling. You cant live in this house.
教師播放這一段文本的錄音,學生模仿。
T: What does “growl” mean?
Ss: 吼叫。
Step 3 Look up and guess
教師呈現另一個生詞,部分學生使用字典查詢,部分學生嘗試劃關鍵句猜測詞義。
T: What does “sigh” mean?
S: 嘆氣。
T: How do you know it?
S:查字典。
T: Good. When we use a dictionary, well find that some words may have a lot of meanings. Then we should choose the correct one according to the story. (教師舉例“But the ugly duckling is still sad.”幫助學生理解, still一詞有靜止的、蒸餾、仍然、劇照等意思,在該句中是“仍然”的意思)
T:We don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every new word sometimes. If it doesnt influence our reading, we can ignore it.
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生詞。猜測詞義的方式不僅可以不打斷學生的閱讀,而且能提高閱讀速度并保持思維連貫。為了幫助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學習并掌握這一方法,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欲揚先抑,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講解猜測詞義的方法前,教師讓學生先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故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發現了問題——有生詞,此時學生十分想知道生詞的意思,教師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玩演結合,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學生可以根據上下文內容猜測詞義,也可以根據圖片猜測。其中,根據上下文內容猜測詞義的方式難度較高,對于初次接觸這一方法的學生來說,更是無從下手。教師的引導不僅要做到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還要有趣味性。“小組合作劃關鍵句”“能力強的學生表演關鍵句” “根據錄音模仿關鍵句”三個步驟由易到難,層層遞進,而且有意思。單詞的含義呼之欲出,且令學生印象深刻。
第三,自主選擇,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經過前面兩個環節的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已經掌握了猜測詞義的方法,但能力弱的學生仍存在困難。為了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師將選擇權交給學生,他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查找單詞“sigh”的含義。這樣的方式激發了不同層次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效率。查字典的方式雖然簡單易操作,但有些單詞在字典中有多個含義,如何選擇合適的意思對于能力弱的學生來說也是難點。因此,教師宜以舉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以上三個環節詳細地呈現了猜測詞義的方法,且形式靈活多樣,有助于學生接受。
三、試讀,實踐運用方法
實踐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了解,實現知識的內化,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輔導。因此,在學習了相關方法之后,教師又設計了自主閱讀環節。
Step 1課件返回到目錄部分,學生選擇自己想進一步閱讀的章節,并說出理由。教師提供語言支架I want to read Chapter ______. I want to know ______.
教師板書學生想了解的問題:Is the ugly duckling a swan? Is he happy? What colour is it? Do the ducks like him? ...
Step 2 學生快速瀏覽,并圈出生詞。學生以拼讀的方式說出生詞,教師板書。
Step 3 學生四人一組分工合作,運用學過的方法查找生詞的含義(盡量用猜測的方法理解詞義,少用字典)。
Step 4 學生知道詞義后,采用跳讀的方式查找黑板上問題的答案,并在班級中交流。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本環節給了學生小試牛刀的機會。學生自主選擇想要閱讀的章節,運用學習到的方法,有利于激發自主意識。學生在“選擇閱讀章節”“圈出生詞”“處理生詞”“深入閱讀”之后順利地獲得了他們所要的信息。通過試讀,學生運用了猜測生詞的策略。筆者發現,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更愿意采用猜測詞義的方法,而一些能力弱的學生則愿意查字典。這為教師的課后輔導提供了方向——幫助能力弱的學生掌握猜測詞義的方法。
四、拓讀,升華閱讀內容
Step 1 閱讀回顧,制作閱讀卡
學生回顧與該語篇相關的內容,包括書名、作者等信息以及一些生詞。
Step 2 閱讀提煉,補充閱讀卡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閱讀卡中還可以增加哪些內容,學生各抒己見,如“我最喜愛的人物和理由”“好詞好句”。因為學生有語文閱讀的經驗,他們的建議具體又實用。教師將學生的建議放進閱讀卡(見圖3)。
Step 3 閱讀提升,完善閱讀卡
教師提問,激發學生想象,提升思維能力。
T: Now the ugly duckling becomes a swan, is he ugly any more?
Ss: No.
T: Look! The ugly duckling meets the mother duck,his brothers and sisters again. What will they say to him?
Ss: Who are you? You are so beautiful. Can I play with you? I like you...
T: What about the ugly duckling? What will he say to them? You can write down your ending on your reading card.
制作閱讀卡是良好的閱讀習慣之一。學生在制作閱讀卡的過程中可以對文本進行總結,通過記錄好詞好句積累語言素材,通過深入思考寫出自己喜歡的章節、人物等信息。教師將閱讀卡的制作指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填寫關于書本的基本信息,這一層次的難度較低。第二層,填寫好詞好句,并記錄自己喜歡的人物,這個層次需要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一定的思考。第三層,填寫自己續編的故事結尾。丑小鴨的故事是學生所熟知的,要讓閱讀變得有新意,教師需要對閱讀教學有所創新。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后,再次與之前嫌棄過自己的家人見面會發生什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且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