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疫情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援助應遵循心理援助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心理疏導與價值觀引導相結合、以學生為本與專業指導相結合原則。在策略上應強化能動意識,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力;塑造正確應對的良好心態,提升群體心理水平;加強情緒調節技術的學習;對擔負重要角色人員培訓,建立學校的心理援助隊伍等,切實保障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安全。
【關鍵詞】學校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心理援助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8-0016-02
【作者簡介】李樹民,江蘇省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045)教務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導致學生寒假延期、部分學生隔離等,對學生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學校與社區在抗疫援助中不僅要注重物質幫助,更要注重心理援助,這也是學校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應做好“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組織部署工作,并采取特殊教學組織方式和管理,因地制宜組織教師開展在線心理健康教育,明確授課內容、課程安排、授課組織形式,開展學生心理援助教育。
一、疫情防控期師生的心理特征
疫情從發生到消退的過程中,部分師生在危機到來時往往會表現出慌亂和不知所措,進而發展成社會焦慮;部分師生過于自信,漠視危機的存在。
疫情防控對師生的心理影響具有明顯的普遍性,共同的疫情經歷和慘痛的現實環境極易產生疫情心理的共鳴,惡劣心境會互相“傳染”導致整體情緒低落抑郁。而且災難心理具有長期效應,如疫區師生恐懼心理長期難以消除,積極的生活態度難以確立等。
疫情防控期師生對政府和外來力量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一方面是等待物質的幫助,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外來的心理安撫。
二、疫情防控期師生心理重建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應持整體觀念,不能從單一部門、單一的視角看待問題,需要從整體上做出科學規劃。基于疫情,學校圍繞災害心理教育的整體目標協調與動員各方面力量,發揮整體的作用,對學生深入進行自我保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和教育引導工作。
2.心理援助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原則。
面對疫情,學生的內心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嚴重者如果不加以及時干預和心理教育,心理陰影會持續較長時間,導致性格改變甚至出現極端行為。這需要學校精心組織學習輔導服務,開展心理健康輔導、防疫知識學習等,幫助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學有所獲、健康成長。
3.心理疏導與價值觀引導相結合原則。
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增強災后心理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要注重人文關懷,注重貼近生活,認真做好重點宣傳,難點釋疑;要把握正確價值觀導向,幫助學生重塑生活信念,勇敢面對未來生活。
4.以人為本與專業指導相結合原則。
心理教育援助要尊重學生心理需要,尊重其個人各項權益。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礎上進行教育輔導,堅持面向全體開展心理教育與援助的理念,對每一個人都不放棄、不拋棄。
三、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策略
1.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力。
社會支持對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的形成有正面影響,通過和教師、親戚、朋友交流,可以緩解緊張、恐懼心理,從而減少心理危機感,再經過有效的社會支持手段,可將不良的心理壓力改變成有效的抵抗力和防御力。
2.塑造正確應對心理問題的方式。
宣泄。對學生的心理矛盾和情緒積壓,不能靠壓抑,而要開辟宣泄的渠道,選擇適當的時間、地點,采取適當的方式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疏導。針對學生的心理規律和特點,著重從積極方面進行幫助和指導,以期達到適應環境的能力、預防心理偏差、發展健全個性、提高心理品質的目的。實施心理疏導可采取心理輔導、心理訓練的形式。
移情。這是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導到能化解心理矛盾的活動和情境中去,把注意力指向無害的事物或從事有益的活動以減輕痛苦。
3.“他助”與“自助”相結合。
心理教育是一個“他助”與“自助”的長期理療過程。對于學生而言,心理還處在成長發育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心理自愈能力,因此,在“他助”的同時,還需要“自助”的輔佐,也就是自己成功建立生活自信心和自我獨立能力。只有通過“自助”才能使“他助”的作用達到合理的效果。但要實現“自助”,就離不開學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通過這兩者的結合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正確看待社會援助、擺脫疫情后“寄生心理”,才是疫情后學生心理重建的要義。
4.疫情后對擔負重要角色人員培訓,建立心理援助隊伍。
疫情防控期間的校級干部、醫務人員、教師不僅受到了災難帶來的心理沖擊和心理創傷,而且他們是疫情防控的主要力量,通過對其系統培訓,可以促進疫情防控期學生心理援助可持續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