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從創校以來就一直把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立身之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堅持勞動育人的觀念不變,不斷加深對勞動教育的認識,賦予勞動教育新的內涵;努力探索勞動教育新的路徑,增添勞動教育新的載體;淡化對勞動教育的功利評價,激發勞動教育新的活力。通過學校、教師、家庭的共同努力,學生都積極成為美好生活的創造者。
【關鍵詞】勞動教育;新體驗;新思考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8-0072-03
【作者簡介】董裕華,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江蘇海安,226600)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多年來,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海安中學”)堅持以“新勞動者”教育統領學校工作全局,努力培育能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求、有海安中學特質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勞動者”。海安中學把“新勞動者”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新勞動者”教育的“新”,就新在對“勞動者”進行了重新定位,“勞動者”不只是“勞動資源”,而是全面而有個性的、有幸福生活能力的人。勞動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是一種開放的幸福教育,是教會青少年以勞動獲取美好生活、以智慧勞動創造生活,具有經驗性、先進性、前置性的核心素養培育活動,是引導學生在勞動創造中追求幸福,讓學生愛勞動、會勞動,享受勞動帶來快樂的育人活動。這是海安中學“新勞動者”教育的內涵。
一、勞動教育的新體驗
海安中學一直堅持不外請清潔工,凡是學生能夠完成的任務均由學生自己完成。學校一年四季的衛生保潔任務全由學生負責,節假日、寒暑假也不例外。很多學校學生假期返校的任務是檢查學科作業、布置學習任務,海安中學的學生返校后則是忙于校園保潔,而且學生干得特別歡快,像在家里搞衛生一樣認真,他們已經把對學校的愛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當下,家長對孩子的文化學習期望更高,很多孩子從小就“一心只讀圣賢書”,但文化成績好并不等于生活能力強,勞動往往是一些學業成績優秀學生的發展短板。高一新生不會做家務、不會洗衣服、不會剝雞蛋的大有人在。為了切實改變學生勞動觀念淡漠、勞動技能薄弱的現狀,海安中學通過“三制”把勞動教育落到了實處。
一是勞動教育導師制。學校把勞動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范疇,班主任和有特長的教師都可以申請成為學生勞動教育的導師,并明確導師的責任。勞動教育導師主要承擔教會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勞動觀念兩項工作。高一年級組建班級時,各班要進行基本勞動技能的調查摸底,并將摸底結果記入個人檔案;班會課要進行專門的培訓講解,自習課專門為勞動技能弱的學生個別“補課”。學生進入新班級以后,還要開展“回頭看”活動,再次檢查基本勞動技能的掌握情況,既作為前任導師的考核結果,也作為新任導師的重點“補課”依據。
二是勞動技能過關制。海安中學在農場實習“過三關”的基礎上,要求每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過好“新三關”:勞動工具使用關(每個人都要會使用笤帚、簸箕、拖把)、內務整理清潔關(每個人都要會整理床鋪、打掃衛生)、下廚燒飯做菜關(每個人都要能燒出三個拿手菜)。每個學生都非常理解,也非常珍惜和享受這樣的過關過程,因為他們都清楚這樣的技能終身受用。
三是勞動培訓聯動制。海安中學建立了學生高中三年全程和教職員工全員的勞動教育聯動機制。高一新生軍訓期間就把內務整理作為重要課程納入軍訓計劃,并專門進行內務整理比賽。新生入學后,德育處主任示范勞動工具的使用,講授“勞動最光榮”的道理。各班主題班會都有勞動教育專題,經常邀請勞動模范來校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政史地學科有意識地進行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的教育,理化生學科側重進行動手操作、科學精神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學生在校的時候,通過手工制作、勤工儉學等興趣小組、社團獲得勞動體驗,通過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方式獲得勞動鍛煉;學生在家的時候,承擔力所能及的燒家常菜、洗碗刷鍋、掃地拖地、房間整理等家務勞動。
隨著全社會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為方便孩子讀書,不少家庭都在學校周邊購房或租房,選擇住宿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海安中學每年招800個學生,住校生最少的一年只有46人。學校領導討論認為,住校不僅能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也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成長空間。在沒有外人現場指導、干預的“無領導”狀態下,學生學會如何溝通、如何協商、如何理解、如何包容、如何合作、如何共享,這也是學生的勞動成果。學校把班級分成走讀班和寄宿班。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寄宿班的家長都教孩子如何做對自己更“有利”,但孩子們發現宿舍生活遠沒有大人想象的那么簡單,每個人都只想到自己,別人怎么辦?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孩子們相互磨合,制定了宿舍內洗澡、洗衣、上廁所、內務整理的規則,生活變得井然有序。近5年的統計表明,寄宿班學生文化成績的平均名次遠比走讀班上升快。家長們由衷地感慨:沒想到寄宿還有這么大的學問。現在,海安中學70%的高一年級學生住校,寄宿生活已成為勞動教育的好抓手。
2018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來自海安中學的新聞。食堂廚師長滿懷自豪地說:“海中學生在校三年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也學會了感恩。”高考期間,高三學生在就餐券的背后寫上許多感謝食堂員工的話語,感謝他們三年的陪伴、三年的辛勞。多年來,海安中學一直要求學生就餐時不落下一粒米、不灑下一滴湯。學生分三批就餐,后批學生坐在前批學生坐過的位子上,就餐結束時把餐具送到指定位置有序整齊排放,整個就餐過程中沒有專人負責打掃。
海安中學專門開發了學生成長記錄電子平臺,讓學生及時記下自己成長過程中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學生參與的各項活動都必須“有圖有真相”,自己上傳相關資料;各學科操作技能的考核結果由學科教師打包上傳,確保所有可以公開的內容都“曬”到成長記錄平臺上,用事實講話,讓平臺的所有用戶都能夠查看,都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監督,這既保證了上傳材料的真實性,又讓所有學生學有方向。學生成長記錄平臺看似與勞動教育不“搭界”,但它卻有效解決了勞動教育形同虛設的問題。學校沒有刻意安排勞動任務,也沒有刻意統計、比較各人的勞動量,但在這樣一個比學趕幫超的氛圍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他們自發地參與家務勞動,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有能力的學生還會展示他們的小發明、小創造成果,展示他們完成的小論文和調研報告,這在無形之中又把家庭、社會與學校聚合到一起,形成了勞動教育的合力。
二、勞動教育的新思考
1.學校要擔起勞動教育的主責任。
盡管家庭和社會都有勞動教育的任務,但“多中心等于無中心”,長期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必須明確一個責任主體,這個主體應當是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層面要調整收入分配機制,鼓勵按勞取酬,淡化勞動崗位的貴賤之分觀念,減少“一夜暴富”的心理期待。教育主管部門要與時俱進構建新勞動觀、大勞動觀;要改變“以分取人”“一卷定終生”的評價方法,拿出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案,讓勞動教育能真正落地生根。學校教育要對國家、社會負責,也就應當承擔起對社會和家庭引導的責任,想方設法將學校教育的意圖轉變為全社會的共同愿景,將觸角伸向家庭,讓所有家庭都重視勞動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
2.教師要適應勞動教育的新要求。
教師要成為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自己首先要當好表率,主動奉獻。教師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搞好勞動教育,教師自身首先要成為“新勞動者”的楷模。如果教師把勞動作為懲罰手段,勞動帶來的是痛苦、恥辱的體驗,學生就不可能產生勞動熱情,只會輕視勞動、厭惡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教師要當好學生勞動教育的導師,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提升課程開發和項目教學的能力;要從提高教學效率轉向追求創造并享受教師職業生活,在自己享受勞動幸福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3.學生要增強勞動教育的內驅力。
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內驅力更多是來自學校和家庭。要讓學生理解勞動的內涵,懂得勞動是創造的基礎、幸福的源泉,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決定力量,理解“富不過三代”“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的道理,明白社會分工不同,但每個勞動崗位都是社會需要的道理,真正感受到“勞動是每個人的第一需要”,養成樂于勞動、善于勞動、珍惜勞動的良好習慣。要努力追求無痕的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到勞動不只是艱辛和汗水,也有快樂和幸福;在勞動中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勞動興趣,磨煉意志品質,激發創造靈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精神、勞動情感,成為能夠創造美好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