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珍
【關鍵詞】初心使命;疫情;教育審視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8-0033-02
疫情防控面前,教育應有怎樣的表現呢?
一、回歸“育人”,是教師的初心與使命
教師是干什么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人?每一個學子選擇報考師范專業時應該都思考過這個問題。教師是傳播道理、教授課業和解答疑惑的人,傳播道理放在了第一位。傳播道理為了什么,為了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身心健康的人、知書達理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有理想有情懷的人,簡言之,為了“育人”。當然,歷史發展到今天,建構主義的理論告訴我們,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是靠學生自己建構起來的。延伸到“傳道”,如何“傳道”?是要靠學生自己“領悟”,并且在不斷的“踐行”過程中逐漸深入內心,甚至化為堅定不移的信仰的。這其中,教師可以言傳指導,更可以身教示范。審視我們的身邊,不乏一心只盯著分數的教師。他們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青睞有加,對學習有困難、“拖后腿”的學生冷嘲熱諷,甚至明里暗里逼著這些學生轉學;每天的工作就是滔滔不絕地講課,喋喋不休地催作業。道法課、班會課、活動課,占用!與學生拉家常、聊感情?與學生談人生、談理想?沒時間!育人初心的缺失,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學生畢業之后,對教師的印象只有“催作業魔頭”“報分數機器”;育人初心的缺失,導致部分學生理想信仰、倫理道德缺失。回歸“育人”,應該是我們教師首要的初心與使命。
我們不妨從一個側面來審視、假設,如果“育人”先行且到位了,人們可能就不會對自然少了敬畏、多了貪欲,以至于因毫無顧忌濫食野生動物而造成病毒在人類中間的惡性傳播。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喊了多少年,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育人”初心不可缺。
二、關照“生命”,是學校的初心與使命
學校是干什么的,學校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日本知名作家黑柳徹子告訴我們,學校應該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地方,教室不一定在房子里,座位不一定排得整整齊齊;學校是一個溫暖友愛的地方,再淘氣、再笨拙的孩子,校長和老師也很喜歡;學校是一個有趣的地方,可以爬樹、捉蟲子,和小草聊天,和小燕子打招呼,去露營野炊,學種莊稼。這樣的學校叫“巴學園”。“巴學園”為我們展現了學校該有的樣子——自由、溫暖、充滿生機與趣味!
所以,學校不僅僅是學生來讀書求知的地方,更是他們生命蓬勃生長的地方。學校應該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不應該一個班級動輒“超員”,學生連轉個身都顯得困難。學校不應該只有筆直的大道、雄偉的大樓、整齊劃一的教室,也應該有彎曲的小路、雅致的亭子、溫馨的圖書館、揮灑汗水的運動場、展示風采的大劇院;學校不應該只有嚴肅認真的教師、埋頭苦讀的學生,也應該有幽默風趣的教師、調皮可愛的學生;學校不應該只有高考百日誓師時響亮的口號和教室里的齊讀聲,也應該有經典的戲劇表演、抒情的歌聲表達、自由的爭論發言、無拘無束的聊天打趣。
三、促進“發展”,是教育的初心與使命
關注生命的發展應當是教育的使命。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重量在初生時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而絕大多數動物的大腦重量在初生時就已經接近個體成年時腦的總重量。也就是說,動物的智慧發展在初生時就已經接近成年個體的水平,而人類的智慧水平則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期才能接近和達到成人的水平。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教育,作為人的生命發展的重要活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那么,具體到學校教育,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促進學生的發展呢?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教育應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簡言之,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而縱觀今日之學校教育,只重視“智育”、唯分數論英雄的現象還比比皆是。
如果每一所學校,都清楚促進“發展”才是教育的初心與使命,那么,就不會在一宣布延遲開學后就急吼吼地打著“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旗號開始線上教學。如果每一所學校,都清楚促進“發展”才是教育的初心與使命,那么就不會在漫長的“后寒假”期間只要求學生每天打卡,匯報學習情況,上交學習作業。如果每一所學校,都清楚促進“發展”才是教育的初心與使命,那么就會敏銳地意識到,當下正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時機:生命需要尊重,疫情面前,救治病人是第一要務,不懼危險沖在前線的醫護人員是真正的英雄;生命需要愛護,自覺居家隔離是對疫情防控作出的重要貢獻;生命需要敬畏,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捕殺、販賣、濫食野生動物是違法行為。如果每一所學校,都清楚促進“發展”才是教育的初心與使命,那么就會在漫長的“后寒假”期間要求教師做學生身邊最美的“線上陪伴者”:在線上指導學生做家務,提高生存的能力,品味生活的豐富與快樂;在線上指導和督促學生居家不忘鍛煉,宅家不忘健康;在線上指導學生練字、畫畫、彈琴、做科學小實驗,讓宅家的生活豐富多彩;在線上倡導家長珍惜難得的親子時光,重視家庭教育,構建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
面對疫情,身為教育人,不可以毫無作為、為所欲為。遵循教育的本質與規律,回歸“育人”,關照“生命”,促進“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在當下的初心與使命。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