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對我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深處思考,小處踐行,正確處理“德性與德行、育人與樹人、常態與常效”這幾對關系,始終不渝地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德性;德行;育人;樹人;常態;常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8-0047-04
【作者簡介】孟曉東,國家特約教育督導員、江蘇省督學、江蘇省特級教師。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教育關乎個人成長與前途,關聯家庭和美與幸福,關系社會和諧與穩定,關切國家命運與發展的事業。每一個有情懷的教育人都應該從深處思考,從小處踐行,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厘清、處理好三對關系。
一、德性與德行
德性,即人的自然至誠之性,指的是內在道德品性,是人道德意識、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取向等的一種內在綜合,內隱于人的自我意識。而德行,即道德品行,一般指的是人對自身內在德性的直接的、外在的自愿體現與實踐。它外顯于人,社會可對其進行評價。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德性還是德行,都不是天生的。高尚的德性,美好的德行,都是在長期學習和實踐中鍛煉培育而成的。只有擁有好的德性才會表現出好的德行。因此落實立德樹人,第一對要厘清、處理好的關系,就是德性與德行。
(一)好德性哪里來
1.核心價值觀引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有擁有共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形成一種統一的精神力量,才不會喪失凝聚力和戰斗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廣大學生,有利于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增強“民族精神”,鞏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從而讓每個人明辨是非、排除干擾、驅除雜念、堅定信仰,積聚奮力前行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2.優秀傳統文化引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之根,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理念,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經驗中找到直接或間接的對應資源。譬如,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精神追求,都牢固積淀在每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成為大眾的基本行為準則。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引領,為的是更好地求大同,喚醒、激活這些融化在中國人血液里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發揮文化在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潛移默化的作用。
3.自我認同感內引。
德性,一個人內心的品質,是一種自我的覺醒。它的生成,一方面需要德育把道德內容傳授給德性主體,以此作為生成道德個性和德性主體的重要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在于自我的認同,使德性成為自覺的意識、自身的習慣、自動的要求,成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內引、內省,才是德性真正形成的基石。內引,就是要增強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識,教育學生主動內省,尋找自身德性的弱點,積極探索有效的方法去克服這些弱點,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讓學生在自我的“道德長跑”中不斷定型,形成良好的德性,成為有德之人。
(二)好德行如何養成
1.榜樣垂范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說:“身教最為美,知行不可分。”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會對學生好德行的養成起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教書育人,除了進行道德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發揮教師作為道德示范群體對學生德行的引導作用,要充分認識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時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在職業情感修養等方面有自覺的緊迫感,謹慎篤行,先以“德”立身,再以“德”立教,給學生良好的道德示范。
2.儀式傳遞的效應。
中國人向來注重儀式感。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好德行養成中,同樣可以利用儀式傳遞的效應進行實打實的引導、強化,這是德育養成教育的良好契機。每個學校要善于挖掘儀式教育價值,結合節日、紀念日等創新學校獨特的儀式教育活動,把一件單調或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能感覺的生活中把握從內在精神到外在行為應有的準則,形成好德行養成印記。
3.實踐行走的力量。
道德認識轉變為道德行為,好德行的培育不是停留在嘴上說說,必須是身體力行,躬行踐履,一對一行為習慣的落實。宋代思想家朱熹創作了“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的通俗詩歌,讓兒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使之在有趣的體驗中進行道德養正,這就是實踐行走的力量。身體有時比心靈更需要在路上,有能力行之知,才是“至知”,德性要在踐行中轉化為德行。
二、育人與樹人
育人與樹人,乍看似乎沒什么區別,但細細品味,仍有諸多不同。育人“有教無類,以人為本”,是教育的初心;樹人,“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則是教育的使命。育人,更多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喚醒人的自覺;而樹人,更多依靠自身內在的力量,自我反省體察,從而化于外形。育人千遍就是為了及早樹人,讓每個人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因此落實立德樹人,第二對要思辨、處理好的關系,就是育人和樹人。
(一)如何育人
1.文化育人。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本質在于用精神培育人。它具有彌散性和內隱性,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影響著每一個主體的生命存在,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德性、德行的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文化育人即通過學校文化建設,包括優化校園環境、營造文化氛圍等,形成積極向上、和諧優雅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校園文化育人功能,以陶冶學生情操,構筑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課程育人。
蘇格拉底曾提出“知識即美德”這一命題,認為知識與道德是統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如果沒有知識,都可能是惡的,主張用知識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靈魂。課程育人就是要認真分析本課程對于學生獨特的發展價值,除了該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還應該包括服務于豐富學生對所處的、變化著的世界認識;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中形成、實現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徑和獨特的視角等,并隨時隨地融入人文精神和生命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為學生的德性成長打開一扇窗戶,凸顯育人功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活動育人。
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德育方式,也是道德認知擴展和向道德行為轉化的重要機制。校園活動作為教育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活動育人一方面要與生活連接,把靜態的德育資源活動化;另一方面要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及責任感,在活動中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德行,實現學生的道德生長。
(二)如何樹人
1.自省。
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他看來,克己自省是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徑。他的弟子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認為堅持自省,就可以少犯錯誤,使自己的道德品質日臻完美。修身自省,看清本我。
2.自律。
本我是目的,自我是行動,“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作為修養方法,講究的就是自律,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于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自律,識大體、有取舍、合規范、守道德,不斷完善自我,就能逐漸走向人生的至境。
3.自主。
人格結構的第三部分就是超我。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和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它的特點是追求完美。當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就是一定意義的“自主”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當一個人能真正做到“自主”,那么樹人也就水到渠成。
三、常態與常效
立德樹人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立足長遠,著眼全局,也要關注平時,所以落實立德樹人,不能不考量的第三對關系就是它的常態與常效,要“立”在當下,“樹”在適時,只有落實常態,關注常效,才會有看得見的實效。
(一)落實常態
1.融入每一天。
學以明德,律以修德,教以揚德,堅持德育工作的常態化,“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的理念,健全各項德育工作制度,并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持之以恒地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每一天及一切活動與過程中,包括在課程、教學、課堂、活動、文化中,努力做到落細、落小、落實,在有意引導、無形滲透中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的道德與人格生長。
2.鏈接每一段。
立德樹人,習總書記要求青年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事實上,立德樹人要從娃娃抓起,從打好這件衣服的底色開始,青少年時代是長身體、增知識,逐步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只有遵循兒童成長規律,進一步明確各學段的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育人目標,使其依次遞進、有序過渡,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做好每一段的鏈接,才會顯現豐碩的成果。
3.協調每一環。
打破“封閉式德育”的老路,統籌協調各方力量,整合利用各種資源,整體規劃育人各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的作用,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密切家校合作聯系,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從而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的道德學習和人格養成搭建更加廣闊的舞臺,切實提高德育工作效率與質量。
(二)關注常效
1.做到“三全”。
德育不是一個人、一節課的事,學校德育也不能僅是德育副校長、德育主任、班主任、團(隊)工作者的工作,而應是所有教職人員的神圣職責。每個教職人員都要自覺確立使命感,發揮主動性與創造性,在自身崗位上自覺推進德育建設,做到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過程育人。
2.做細“三強”。
校長是學校立德樹人教育第一責任人,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工作,因校制宜規劃、部署,推動德育工作自上而下落到實處;教職員工是學校立德樹人的主體力量,要自覺做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法,把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到學生心中,成為立德樹人的引路人;相關部門應加強督導評價,通過適時開展專項督導評估工作及時矯枉過正,規范德育工作機制和實施路徑,從而建構良好有效的學校德育組織保障。
3.做實“三點”。
立德樹人向上飛揚,引領育人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務;向下沉潛,指導探索并建構育人模式。如何通過立德來樹人,總要有落地的地方。落實在實效中,就是要做實“三點”:以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培養為根本,向著光明生長;以《指南》《守則》為抓手,遵循科學、規范;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為基點,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基。
立德樹人,關乎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計,任重而道遠,正確處理“德性與德行、育人與樹人、常態與常效”這三對關系,將有助于我們在實踐中找準切入點,用更科學的方法立德樹人,始終不渝地踐行立德樹人這一偉大的興國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