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圣 趙建昌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中小學學校規模兩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非中心集鎮和城郊接合部的中小學“小規模化”的現象日益增多,小規模學校呈現薄弱的發展狀態。為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立足小規模學校,多措并舉,以行政手段推進小規模學校教育改革,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品質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小規模學校;區域推進;品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8-0055-02
【作者簡介】1.馬兆圣,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雙溝小學(江蘇揚州,225200)校長,高級教師,揚州市江都區教育局兼職教研員;2.趙建昌,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教育局(江蘇揚州,225200)初等教育科科長,高級教師。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瞄準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致力于讓所有學生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立足小規模學校,多措并舉,以行政手段區域推進小規模學校教育改革,通過打造共同體建立小規模學校發展平臺、變革小規模學校評價機制、建立小規模學校價值認同等有效舉措,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品質不斷提升。
一、打造小規模學校發展平臺,推動小規模學校優質發展
江都區從2018年開始實施共同體建設發展策略,小學階段全區53所學校以辦學特色為紐帶,成立了科技、美術、書法等13個學校發展共同體,也稱特色聯盟。區級層面以職能科室牽頭制定各學段共同建設實施的指導意見。每個共同體確定一個牽頭學校,明確秘書長和常務秘書具體負責日常事務,制定共同體發展章程,每年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和方案。強調共同體內學校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建立教師交流機制,建設網絡互動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交流,放大名校的示范輻射功能,采取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方式,推動共同體內學校發展,著力解決小規模學校教研氛圍不濃、資源不足等問題。為推動小規模學校優質發展,還專門成立了小班化發展共同體,將全區小規模學校組成一個共同體。這樣每個小規模學校既根據本校辦學特色加入特色聯盟,又根據學校規模參與小規模學校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實驗專題研討。
為推動共同體建設走向深入,區教育局提出行政推進、現場推進、考核推進和教研推進的發展要求。充分發揮教育局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組織優勢,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和管理措施,以行政手段推動共同體學校的整體發展。通過召開現場會,要求共同體內學校輪流進行展示,讓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和不同規模的學校尤其是小規模學校都有對外展示的機會,以此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提振師生的士氣。學校發展關鍵在教師,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的關鍵在教研。推進教研旨在讓全區學校都要以研究的姿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小班化共同體牽頭學校申報了“蘇中地區農村小學小班化教育的實踐研究”省級課題,共同體內所有學校都是子課題實驗學校,課題組圍繞小班化環境下的學校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深入實驗、定期研討。通過課題研究、深度教研培養教師隊伍,促進小規模學校內涵發展。
二、變革小規模學校評價機制,促進小規模學校轉型發展
首先,從全局層面進一步修繕《中小學綜合督導評估方案》,建立以發展性評價為主導的學校評價方式,通過分層評價、分類評估,將主城區學校和中心集鎮學校作為第一類學校,將其余學校作為第二類學校,讓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校都能找到明確的發展方向,改變了過去不考慮學校規模和層次,只看教學成績和辦學業績的單一評價方式。
其次,在小班化共同體內部,根據小班化教育的特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從教育的均衡性、精致化、發展性等幾個方面,強化小規模學?!靶《?、小而優”的發展目標導向。圍繞“小班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和“小班化環境下的學校管理”兩個模式的建構,制定小班化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班集體建設評價指標、學校文化建設評價指標、教師隊伍建設評價指標等四項考核指標。其中課堂教學側重考量學生的參與度、師生的互動性、分層教學的有效性等;班集體建設側重考量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的豐富性等;學校文化建設側重考量管理文化的精致性、人文文化的和諧度、物質文化的精巧化等;教師隊伍建設重點考量教師的敬業精神、育人理念、人文情懷等。
三、建立小規模學校價值認同,提升小規模學校發展動力
首先,通過小班化共同體活動,每月組織聯盟校開展一次活動。共同體學校根據計劃采取“特色+項目”的方式輪流承辦活動,充分進行交流研討,充分展示小班化子課題研究成果和學校辦學特色,研究解決小班化學校發展中的問題,并接受專家、共同體內學校同行的指導與建議。
其次,組織小規模校長、學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先后到南京、上海等實施小班化教育的先進地區學校進行參觀學習,有效促進小規模學校的校長和教師思想的轉變、理念的更新,使大家認識到小規模和小班化是高品質教育的一種同質形態,是教育現代化的一種重要趨勢。
最后,我們還通過學校和教師對學生家長開展教育,進而改變家長的觀念。全區小規模學校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增強了辦學自信、教師崗位自信和學校自信,增強了小規模學校校長和教師的職業使命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