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王敏 馬小飛 李曉麗 姜蘭芳 郝建宇 姬虎太
摘 要:品育8012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以臨優20165為母本、濟麥22為父本進行雜交,采用系譜法選育的節水多抗高產小麥新品種。2018年12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5—2016年度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單產8115kg/hm2,比對照良星99增產6.5%。2016—2017年度生產試驗,平均單產8421kg/hm2,比對照增產7.6%。該品種性狀穩定、節水、豐產特點突出,適宜在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種植。
關鍵詞:冬小麥;品育8012;選育;節水;高產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15004
收稿日期:2020-03-13
基金項目: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優秀青年基金項目(項目編號:YCX2020YQ5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示范推廣項目(項目編號:2019CGZH08);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項目編號:2016ZX08002002-008)
作者簡介:曹勇(1984-),男,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小麥品質育種;通訊作者王敏(1977-),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小麥育種與品質檢測。
小麥作為世界總產量排名第二的糧食作物,養活了全球約40%的人口,為了滿足于世界人口增長需求,小麥生產力需要每年增加1.6%[1]。研究表明,提高小麥產量最經濟有效的措施是不斷選育和推廣優良品種[2]。小麥是山西省重要口糧之一,種植面積從20世紀末的100萬hm2降至目前的54.67萬hm2多,小麥缺口達30億kg。山西省水資源極其貧乏,水地小麥品種高產不穩產的問題嚴重,加強節水多抗高產小麥品種選育,對提高小麥單產,改變目前小麥嚴重缺口的局面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3,4]。因此,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小麥品質檢測和育種課題組以節水、多抗和高產為育種目標,結合生態適應和性狀協調的選育方法,重點考慮產量3要素最優組合策略,成功選育出節水多抗高產小麥品種品育8012。該品種于2018年12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麥20180001。本文詳細介紹了品育8012的選育過程、特征特性及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栽培技術,為小麥育種者和種植者提供參考[5,6]。
1?選育經過
1.1?選育目標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水資源短缺逐年加重[7],山西省小麥播種面積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嚴重威脅到小麥安全生產[8,9]。進一步加強節水多抗高產小麥品種選育,根據社會發展對小麥品種的要求,以多抗、節水、高產穩產為育種目標[10],應用全生育期選擇和多點鑒定的育種手段,成功選育在生產試驗示范中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的小麥旱地品種[11-13]。
1.2?親本材料的選擇
選擇血緣關系較遠,遺傳基礎較豐富,有一定生態類型差異,優缺點可以互補,且具有符合育種目標性狀的材料配置組合。本課題組選用抗病、豐產的冬性小麥高代材料臨優20165為母本,半冬性、莖稈彈性好、抗寒性好、分蘗力強、綜合性狀好、熟相好的濟麥22為父本進行雜交[14]。組合親本優異性狀互補,無共同缺點,符合親本選配原則[15-18]。
1.3?選育過程
品育8012以臨優20165為母本、濟麥22為父本進行雜交,2007年種植F1。F1~F3代分階段、分條件進行定向選擇,主選農藝綜合性狀好、抗病和高產多穗。室內進行子粒色澤、質地、粒形等性狀的選擇。2008年F2代雜種田間表現優異,株高中等、穗多穗大、葉片稍寬直立、株型緊湊,入選55個單株,分株系按穗點播。2009年F3代在田間選擇的基礎上,測試子粒蛋白質和微量沉降值,從中選出性狀較為優異的株系14個。2010年繼續選擇淘汰F4入選株系,選擇豐產和適應性都較好的品系并進行品質測試選優[18,19]。2011年F5代出圃,入選出圃號為11-012。2018年12月通過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晉審麥20180001。
1.4?歷年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表現
2015—2016年度參加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麥區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單產8115kg/hm2,比對照良星99增產6.5%;2016—2017年度續試,平均單產8833.5kg/hm2,比良星99增產6.2%。2a區域試驗平均單產8475kg/hm2,比良星99增產6.4%。2016—2017年度參加生產試驗,平均單產8421kg/hm2,比良星99增產7.6%。
2?主要特征特性
2.1?生物學特性
品育8012屬冬性中熟品種,生育期248d左右。幼苗半匍匐,葉片寬短,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強。平均株高75cm,株形緊湊,莖稈彈性好,抗倒性強。莖葉有蠟質,旗葉直立,穗層整齊[19],熟相中。穗形長方形,平均穗長7.9cm,白色長芒。護穎卵形,穎肩斜肩,穎嘴中彎,小穗密度中。籽粒長圓形,白殼、白粒、硬質、飽滿度好。穗粒數35~42粒,千粒重42g左右。
2.2?抗病性
2015—2016年度、2016—2017年度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菌鑒定,中感條繡病,中感葉銹病,近免疫白粉病。
2.3?品質分析結果
2016年、2017年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哈爾濱)檢測,平均籽粒容重812.5g/L,子粒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3.93%,濕面筋含量(以14%水分計)31.8%,穩定時間3.9min。
3?栽培技術要點及收獲
3.1?選地
應選擇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耕層深厚且疏松肥沃,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的地塊[20]。
3.2?拌種
地下害蟲一般發生區,宜用40%辛硫磷乳油按1∶417~556(藥種比)拌種。小麥黑穗病、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銹病發生區,宜用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按1∶2000(藥種比),或25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30g/L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1∶167~333(藥種比)拌種。
3.3?施肥
播前應對0~20cm耕層土壤進行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養分測定,根據耕層土壤養分含量和產量目標確定施肥種類和施肥量,每667m2配施充分腐熟有機肥1500~2000kg。氮肥70%用作底肥,30%用作追肥,磷、鉀肥全部做底肥。有機肥播前撒施,化肥采用種肥同播,分層施入。
3.4?整地
玉米收獲后,立即將秸稈粉碎,均勻拋灑地面,秸稈長度小于5cm,每667m2配施2~3kg秸稈腐熟劑。玉米秸稈還田后應先旋耕1遍,旋耕深度15~18cm;連續旋耕播種3a的麥田應在旋耕前深松1次,深松深度應≥25cm[21]。
3.5?適期播種
正常年份適宜播期為10月5日—10日,每667m2條播播量12.5~15kg,撒播播量20~25kg。適播期后,每推遲1d播種,每667m2播種量增加0.5kg。適播期內,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65%~70%時,應及時播種。播深3~5cm,播后耙壓或鎮壓1遍。播種時如果0~20cm耕層土壤濕度≤60%,可在播后3~4d澆水,每667m2灌水量40~60m3。
3.6?田間管理
小麥播種后遇雨或澆蒙頭水后發生板結,墑情適宜時耬劃破板。小麥播種10~15d,應及時查苗,發現壟內10~15cm無苗應補種。補種應采用同一品種催芽補種。若分蘗期補苗,可就地疏苗移栽補苗。補種或補栽后應實施區域肥水偏管[22]。小麥3葉期后至越冬前,日均溫度10℃時是冬前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宜選在11月上中旬的無風晴天進行。3葉期后至夜凍晝消前澆冬水,每667m2灌水量30~40m3。
早春頂凌耙耱,返青起身期劃鋤鎮壓。弱苗田輕耙耱淺劃鋤,旺苗田深中耕重鎮壓。正常年份,拔節期澆第1水,每667m2灌水量60m3,揚花灌漿期澆第2水,每667m2灌水量30~40m3;拔節期結合灌水每667m2追施總量20%的氮肥,灌漿期結合灌水每667m2追施總量10%的氮肥;返青期每667m2總莖蘗數達100萬以上的田塊,可采取重鎮壓耙耱,或深中耕控制旺長;起身期每667m2宜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4~40g,兌水30~45kg葉面噴霧。有針對性地進行病蟲草害防治。
3.7?中后期管理
孕穗至開花期,以防治吸漿蟲、麥蚜、銹病為主;開花至灌漿期,以防治麥蚜、白粉病、銹病為主。
灌漿期“一噴三防”2次。每667m2用尿素1kg和磷酸二氫鉀100g,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g,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g,加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g,或20%三唑酮乳油45~50mL,兌水30~45kg,均勻噴霧。
3.8?適時收獲
蠟熟末期及時收獲,不宜過晚。
(責任編輯?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