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去年8月5日那個特殊的日子,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鄉元家山村建檔立卡戶劉效義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那天一大早,天還蒙蒙亮,全村搬遷戶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就收拾好家當,準備進城入住保德縣易地搬遷惠民家園一期移民新居。”
元家山村距縣城40公里,整個地域產業結構單一、無工業,是典型的農業鄉村。為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現狀,改善地方人口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借力精準扶貧,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13戶建檔立卡戶率先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
貧困戶劉效義激動地跟記者說道:“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黨的好政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還能進城住樓房!想都不敢想,夢都不敢夢!今天卻是實現了!感到自己活著很幸福!”
提起過去說到現在,貧困戶劉明全也是感慨滿滿,以前一家人擠在一間小土窯洞里,居住環境相對惡劣,看到現在的景觀式住房,上下串門的村民乘坐上了電梯,劉明全笑開了顏:“沒想到能夠享受到這么好的政策,脫貧致富有希望了,聽說扶貧工作隊還要安置我們的就業,就在新居附近為我們安置一些工作,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好,我很激動,感謝黨的恩情。”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志性工程,是“五個一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超常舉措。脫貧攻堅以來,保德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責任導向、嚴實導向),嚴守“五條線”,落實“六環聯動”,破解“七個問題”(人錢地房樹村穩),精心組織,精心謀劃,精準發力。到2018年11月底,全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涉及124個村2852戶8406人總任務全部完成。建成集中安置點3個安置房2197套17.6萬平方米,入住率、脫貧率實現100%。
一、黨建引領
為了讓搬遷群眾在安置點“感覺如家”,堅持黨建引領,全面優化社區治理,持續跟進公共服務,搭建社會融入機制,真正形成了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
成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下的居民自治,積極探索黨建引領新路徑,實施“1258”社區治理模式,構建新型社區融入機制。強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內設民政社保、勞動保障、衛計服務、綜治武裝、宣教文化、黨群服務等多個服務窗口,在對搬遷群眾實行一體化管理的同時,積極開展一站式綜合服務,一個中心對外、一個窗口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為搬遷群眾提供便民、規范、廉潔、高效服務;對搬遷群眾實行“雙重管理”,所屬原鄉鎮黨委負責搬遷村黨組織建設,社區黨委負責對各村黨小組的工作指導和管理;通過搭建“社區黨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代表、黨員”和“社區、網格、樓長、單元長、搬遷戶”雙五級治理機制,實現黨建引領和居民自治的有機統一;統籌開展組織建設、公共服務、文化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健康、矛盾糾紛、就業創業、公共設施建設等“八項服務”。依托“社區居民學校”“道德講堂”“送戲下鄉”等載體,進一步引導群眾樹立向善向上向美的社會觀念,引導健康生活、主動融入;以中國社會扶貧網為紐帶,以縣扶貧基金會、縣扶貧孝善基金會、縣志愿者協會“三會”搭臺,通過消費扶貧、愛心超市、志愿義工“三下鄉”,切實有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搬遷群眾由“村民”向“市民”的融入轉變。
“人老了,精神境界不能老,退休了,共產黨員政治本色不能褪”,這是退而不休的保德縣惠民社區黨委書記龐煥蘭暗藏在心中的堅定信念。2011年,龐煥蘭從婦幼院院長的崗位上退休,2018年10月,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入住,她被返聘為惠民社區黨委書記。幾個月來,憑著豐富的經驗和一顆火熱的心,對黨負責,為民所急,積極思考和琢磨跟進管理的科學方法,贏得了124個村2166戶6583人的一致認可。2019年,她被縣委政府評為“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她的踐行體驗總結提煉出了一段精辟的社區文化,即:敬重、創新、服務、感化、開愚。
二、“兩業”支撐
通過轉移就業驅動、龍頭企業帶動、品牌打造鼓動、生態建設聯動、農村改革促動和整溝治理推動“六輪驅動”,實施產業就業“雙十雙五”工程,構建“兩業”支撐體系,確保人人有就業途徑,戶戶有增收門路。
一是“兩業”并舉全覆蓋。按照后續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宜業(就業)則業的原則,實施“10+10”產業,助推脫貧推動搬遷群眾穩定脫貧。實施十大農業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引導、政策扶持,重點發展有機旱作、生態扶貧、光伏扶貧、特色林果、特色養殖、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兩紅提質增效等十項特色產業,發揮“中國棗鄉”“黃河明珠·保德”“谷香保德”等品牌引領作用,建立股份、訂單、服務、勞務、租賃等聯結模式,鞏固舊村退耕還林、光伏項目、土地復墾增減掛鉤、荒山造林、資產收益“五個全覆蓋”成果,實現了產業扶貧“五有”全覆蓋。拓展十大就業創業渠道,搭建輸出地勞動就業信息平臺和輸入地維權指導服務平臺,拓展出扶貧車間、產業園區、居家手工作坊、小商品批發市場、保府三產服務業、保德好司機、造林專業合作社、鄂爾多斯奇瑞汽車廠、山西護工、公益崗位等就業創業渠道,實現搬遷群眾中有勞力家庭就業創業全覆蓋;積極培育扶貧產業園發展壯大,已有山西可寶食品有限公司(紅棗深加工)、西北小商品批發市場(就業創業)、山西保府服裝貿易有限公司(服裝加工)、13個鄉鎮扶貧車間(實訓基地)等7個企業落地。保德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2228戶6825人,其中有勞動力1784戶4237人,截至目前,在整體搬遷村累計實施退耕還林1.57萬畝、淺山丘陵區經濟林種植1.31萬畝,惠及591戶2302名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4700余元;實施村級光伏電站5兆瓦,惠及10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土地復墾755畝,交易收益11325萬元;依托61個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荒山造林1.62萬畝,730名貧困勞力人均勞務補貼7500元。累計實現就業創業2669人,其中:公益性崗位112人、自主創業475人、外出務工648人、本地就業1034人、其他就業400人,實現戶均就業1.5人,工資性收入2萬元以上。960名因病、因殘、無勞力等特殊群體,通過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等資產收益措施帶動,并落實社保兜底政策予以保障,織密織牢保障“安全網”。
二是收入保障全鞏固。圍繞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思路,培育發展“雙五”產業,通過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壯大縣域經濟總量,夯實富民強縣基礎,以工促農,以工帶農,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進一步健全穩脫貧奔小康長效機制。政策支撐夯基礎,出臺《保德縣“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指導意見》《保德縣脫貧攻堅農業產業獎補政策》《保德縣就業扶貧“以獎代補”實施細則》等7類44項產業扶貧政策、3類16項就業扶貧政策、4類18項社會保障政策,構建起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鏈,促進產業就業穩定持續發展。培育發展“5+5”產業,一方面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餐飲業、特色食品加工業以及家政服務業等“五小產業”,補短板、促增收,讓特色產業鼓起農民的“錢袋子”;另一方面,立足資源富集優勢,在煤炭穩產能、提產值基礎上,大力發展鋁鎂、煤層氣及新能源、現代物流、旅游、林果等“五大產業”,強支撐、擴總量,以工促農、聯動發展,讓優勢產業成為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柱。
三是合法權益全保障。從戶籍、土地、權屬權益、后續管理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建立“137”權益保障機制。“1”即成立保德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服務中心,統籌各單位、各鄉鎮、社區以及幫扶干部力量,發揮面的統籌作用,抓后續幫扶及權益保障;“3”即搭建產業就業站、穩脫貧奔小康站、民事雙向代理代辦站等服務站點,發揮點的聚焦作用,連接十鄉百村千家萬戶,開展產業就業、穩脫貧奔小康、便民服務作用,引導搬遷群眾轉變觀念盡快融入新環境;“7”即保障群眾“七項基本權益”持續不變,即:整村搬遷后,村民享有的退耕還林等各項政策補貼保持不變;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等合法權益保持不變;農村醫保、養老、低保、五保等社會保障權益保持不變;對農村、農民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和渠道保持不變;村“兩委”主干的工資待遇三年內保持不變;原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享有的權益保持不變;享有的脫貧攻堅各項支持政策保持不變。同時,積極探索對整體搬遷村各類資源進行開發,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搬遷戶收入,盤活搬遷群眾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塊地”,出臺土地(林地)流轉特惠政策(政府每畝流轉獎補200元),引導合作社、能人大戶統一經營。截至目前,已流轉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三塊地”5000余畝,由3個公司、6個合作社、9個能人大戶集中經營。如:窯洼鄉桃園局村引入保德縣五谷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業綜合園區項目,整村打包流轉全村土地14年,所有村民每人每年獲得土地流轉租金3400余元,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可持續的生態脫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