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石臺縣仁里鎮貢溪村畢家沖安置區集中安置79戶194人。石臺縣地處皖南山區和秋浦河上游,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而貢溪、高寶村民大都居住在深山中,交通不便,房屋安全存在隱患,日常生活也帶來不便。
“十三五”期間,為了解決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方案,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愿,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精確瞄準、創新機制,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的工作原則,同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模式和組織方式,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完善后續扶持政策,切實做到“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易地搬遷是基礎,脫貧致富才是關鍵。對此,仁里鎮政府采取政企合作、多管齊下的方式保障后續扶持措施。
一、大力扶持富硒蘆筍基地建設工程
仁里鎮貢溪村位于仁里鎮東部,距離縣城11公里,東接高保村,西接杜村村,全村轄11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有265戶、1023人,其中貧困人口278人。該村是典型的皖南深山,溝壑縱橫,海拔主要在150—800米之間,全村耕地面積1000余畝,茶園面積1500畝,同時,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自然風景秀麗。石臺縣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項目區四面環山,無工業污染,環境質量優良,水質條件,灌溉條件優越,這樣的資源條件十分有利于發展優質蔬菜種植,有利于產品質量控制。
蘆筍被稱為“蔬菜之王”,營養價值高,保健作用明顯,因此,蘆筍產品的產地環境也要求相對高,項目地發展蘆筍種植環境優越,通過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帶動周邊的農戶、特別是畢家沖貧困移民戶的參與,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極大提高當地貧困移民戶的收入水平。同時項目的建成運行,可為移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拓寬收入渠道,增加務工收入。
圍繞發展產業促脫貧的方針,在深入調查、綜合研判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發展輻射范圍廣、帶富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扶貧產業。確保人人能就業,家家有收入,在脫貧道路上一個也不掉隊,為縣摘帽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持方面,我縣從易地扶貧長期貼息貸款資金中拿出27.5萬元,用于綠蘆筍基地溝渠、基地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企業做大做強,更好地為易地扶貧搬遷戶務工創造條件,增加收入。
蘆筍一般在種植次年有少量收獲,到第3、4年產量增加,總收獲期可達10年以上,綠蘆筍種植大棚150個,按每個大棚年平均采摘鮮蘆筍500公斤計算,年產鮮蘆筍75噸,平均單價8元/公斤,計年毛收入60萬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利用“良地、良種、良法、良制”,建立“高產、高效、生態、安全、優質”的蘆筍種植基地,打造石臺縣蔬菜產業發展亮點,促進石臺現代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增加當地農戶流轉土地租金收入年達3萬元;每年畝用工約需要40人,年總用工2400人,按每工日80元計,可為仁里鎮畢家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移民人口帶來用工收入19萬元,人均用工增收可達3000元以上。目前已有易地扶貧搬遷戶薛良權等20余人在此務工,年人均增收約20000元,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正如畢家沖易地扶貧搬遷戶薛良權說的,“以前在高寶山,買東西還要走很長的路,而現在下山了,很方便,在家門口有些活干,能有百把塊一天,每年收入都增加一兩萬,感覺生活更好了”。據蘆筍種植基地負責人胡茂成說,“目前,蘆筍基地的全部用工都是易地扶貧搬遷戶,這邊閑散勞動力較多,而我們也正需要大量勞動力,創造勞動機會,也為我們發展帶來機遇。下一步發展模式是合作社+基地+農戶,把技術推廣出去,帶動更多貧困戶就業增收”。
蘆筍基地的建設和擴大,不僅是為了帶動搬遷貧困戶,就近就利就業,更是增強搬遷貧困戶穩定脫貧和自我發展能力,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目標。
二、就近扶貧車間帶動工程
為了變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脫貧發展,仁里鎮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行動,結合本地的資源稟賦,充分挖掘現有產業發展潛力,積極將專項扶貧與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組織動員和吸引各部門、各階層參與到該鎮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在易地扶貧搬遷發展脫貧產業過程中,石臺依然農產品有限公司通過雙合作、五帶動實現多贏。
通過與農戶茶園管理的合作,公司與農戶簽訂合作管理茶園727畝,每年初為每個農戶或搬遷戶發放200元茶園管理補助費,免費提供200公斤茶葉有機肥。新茶上市,公司按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優先收購農戶或搬遷戶的茶葉,使每個農戶或搬遷戶每年茶葉增收800—1500元。使得提高茶葉品質,發展有機茶園。
另外,通過實現村企股份合作,按照“參股不控股、投資不經營、分紅不擔險”的原則,貢溪村、高寶村將2017年扶貧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35萬元和選派干部集體經濟發展資金5萬元,共計40萬元入股依然公司,確保收益不低于8%,確保貧困村集體資產穩定保值增值,其中受益搬遷戶有92戶。
五帶動主要是指土地流轉帶動、就近就業帶動、品牌效應帶動、互聯網平臺帶動、基地共建帶動。土地流轉帶動方面,公司共流轉周邊農戶或搬遷戶荒山荒茶園230畝,發展采摘體驗茶園200畝、黑木耳基地30庫存,每年每畝租金300元,讓農戶或搬遷戶年增收6萬元。
就近就業帶動方面。在茶園基地建設中管理中,優先使用貧困勞動力。僅去年以來,就吸收貧困戶用工360多個,支付補貼等近2萬元,其中搬遷戶占60%。今年推出公益崗位,招聘搬遷戶薛良魁、李成富擔任門衛和保潔員,年固定收入15000元;招收搬遷戶盧忠春、張照耀、盧友來戶等15名婦女負責產品包裝工作,日薪水不低于90元。
品牌效應帶動方面。公司通過設立農特產品收購門市,吸引周邊群眾,解決了搬遷戶的茶葉、珍珠菜、香菇、木耳、薏仁米等土特產品銷路難問題,經企業加工篩選,品牌設計包裝后,投放市場,達到提升土特產品品味,增加土特產品附加值,促搬遷戶增收的效果。
互聯網平臺帶動方面。通過現有知名B2B、B2C網站,如飛牛網、郵樂網、淘寶網、阿里巴巴國際站等合作,實現產品的多渠道、多類型、多層次的網絡銷售,構建物聯網體系,實現從生產到銷售完整的監控系統,通過二維碼掃描即可實現查詢,完善了產品源頭的可追溯性,消費者更加直觀了解和展示產品優良的生長環境和制作環節,增強了客戶的忠誠度和體驗性,帶動了本地農特產銷售,提高了本地農特產附加值和當地搬遷戶收入。著手建立手機APP,可以帶動搬遷戶大學生和年青殘疾貧困人口創業。
同樣為扶貧車間,石臺縣通過“省級示范點創建項目”安排易地扶貧搬遷長期貼息貸款,建設了建筑面積(鋼結構廠房)近1000平米的扶貧車間,引進帶動搬遷貧困戶就業的一帆竹業有限公司,并購置裁斷機、自動雕刻機、竹鏟分離機、上下定型切邊機、粗細打磨機等設備,建設給排水、粉塵處理、供電等工程,年生產竹勺子3500萬把。
項目投產后,當年可生產3500萬把竹勺子,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當年可上交稅收90萬元,實現利潤240萬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項目建成后使農產品加工企業自覺地走“規模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發展、市場化經營”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有利于解決剩余勞動力和實施再就業工程,促進社會的穩定,目前已有薛愛娣等易地扶貧搬遷戶5人在此就業。同時,通過產品深加工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種植毛竹的積極性。啟動該項目后可解決貧困人口40人就業,為脫貧攻堅作出應有的貢獻。
公司負責人說:“目前我們招收的大都是搬遷扶貧戶,女工每個月加加班能賺3600左右,男工每月4000上下,另外也為員工購買了保險,在車間不論下雨刮風都可正常開工,員工也都是村子里的人,下班回家離家也近。對于我們來說,同樣節省了一筆員工住房費用,實現雙贏。”通過裁割、定型、打磨、打孔、高溫防腐、包裝后即可發貨至外省銷售。讓村民在家門口能找到工作,拿到一份滿意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