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這幾天正在采挖中藥材哩,采挖的中藥材銷售后,村里人均至少能分到270塊錢。不用種植,不用管理,最后就能分到錢!”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鰲石鄉均田村村民宋大爺高興地合不攏嘴,“搬到移民新村均田村后,種植了寒富蘋果,明年寒富蘋果進入盛果期,收入會越來越多,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這講的是大同市陽高縣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脫貧攻堅以來,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作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頭戲來抓,先后建成21個搬遷安置點,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79人,成功實現“五年任務三年完成”的建設目標。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在工程推進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嚴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錢地房樹村穩”指示精神和省委“六環聯動”要求,結合全縣“4+N”產業扶貧全覆蓋工程,使搬遷貧困戶人人頭上都有扶貧產業覆蓋。
一、堅持高位推動、特色引領,著力實現“產得出”
“政府幫咱建了新房,種上了蔬菜大棚,家里有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我們的日子呀越過越有奔頭”。龍泉鎮花苑新村異地移民搬遷戶趙恒逢人就夸,聲聲說政府好。
陽高縣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科學布局、集聚發展,按照因戶施策、互利共贏的原則,合理確定搬遷對象與經營主體的利益分配方式,創新產業扶貧機制,確保產業扶持覆蓋每一名搬遷群眾。
一是完善產業規劃。該縣著眼搬遷群眾長效脫貧,依托全縣“4+N”扶貧產業,即在脫貧攻堅中進一步發展壯大蔬菜、杏果、小雜糧、養殖四大主導產業,同步發展中草藥、黃花、等多項產業,充分發揮光照資源、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光伏扶貧和鄉村旅游產業,使有發展意愿的搬遷戶人人頭上至少配套兩項后續產業,確保產業扶持覆蓋每一名搬遷群眾。該縣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4.8億元,規劃發展日光溫室、移動大棚4600棟;特色露地蔬菜、小雜糧3.6萬畝;優質杏果經濟林2.1萬畝;黃花、寒富蘋果、中草藥等特色種植8472畝;中華黑土豬、西門塔爾母牛、肉驢、絨山羊等特色養殖5164頭;建設千噸馬鈴薯恒溫儲藏窖和百噸蔬菜恒溫庫各1座等。該縣已在易地搬遷安置點的3200間房屋安裝了屋頂光伏,每間房年可為貧困戶分紅260元,為貧困村村集體提供收入60元,3798名搬遷貧困人口受益;該縣以全域旅游助推脫貧攻堅,持續開發大泉山、玉安生態島、杏泉峪、緣源文化園、陽光99等現有旅游資源,帶動800多名搬遷人口實現就業增收;連續四年成功舉辦“杏花節”,拉動杏果產業,促進農產品銷售,共帶動近11000名搬遷群眾增收。
二是建強生產基地。該縣先后建成京津菜籃子區、觀光采摘區、特色品種區、蔬菜標準園區4大設施蔬菜產業區,建設杏韻小鎮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成3個萬畝杏果基地、2個萬畝小雜糧生產基地、5個千畝杏果特色農產品優勢區、6個千畝小雜糧示范片區、6個千畝中藥材生產基地,實現后續產業的集聚化、規模化發展,標準化、集約化經營。該縣依托正大集團打造生豬全產業鏈,依托山西合創、四季牧場、六棱山養殖專業合作社、大聯養殖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起了友宰、古城、王官屯等扶貧產業園,讓搬遷戶住有居、富有業。在鰲石鄉、古城鎮創新實施寒富蘋果套種中藥材項目,以藥養林、互補發展,帶動2661戶6360名搬遷貧困人口人均增收近300元。
三是注重靈活施策。綜合考慮、統籌把握項目長效與脫貧時效、資源稟賦與市場規律、產業之間互補互促三個方面的因素,按照因戶施策、互利共贏的原則,合理確定搬遷對象與經營主體的利益分配方式,突出特色抓產業發展,創新產業扶貧機制。采取“政府+企業+銀行+貧困戶”模式,“我建車間、請你生產”,與正大集團合作實施1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搬遷戶通過組建合作社,把扶貧小額貸款注入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由正大集團租賃經營,戶均年可分紅3000元,帶動4956名搬遷人口實現穩定脫貧;采取“政府+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模式,“借你車間、幫我生產”,古城鎮與合創集團合作實施西門塔爾肉牛托養代管項目,鎮政府統一購買西門塔爾肉牛,委托合創集團集中飼養、統一管理,669名搬遷人口人均年可獲得不低于300元的保底分紅;采取“政府+合作社”“政府+企業”“政府+扶貧超市”等模式,“共建車間、共同生產”,全縣建成10個“扶貧車間”,涉及杏果、食用油、黃花、馬鈴薯、特色食品的加工、倉儲等項目,1911戶貧困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參與經營、進場務工等方式,獲得股金、租金、薪金的“三金”收入。
二、堅持科技支撐,技術保障,著力實現“產得好”
陽高縣堅決摒棄送錢、送物“輸血”式扶貧,推行送能力、送市場“造血”式扶貧,全面提高搬遷群眾致富能力。
該縣積極邀請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山西農大專家進駐陽高,設立研究基地,開發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功能食品和藥食同源產品,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穩步提高,同時邀請50余名專家、博士,開展科技下鄉服務共1300次,不斷強化科技服務。
該縣堅持科研院所傳經送寶、本土專家現身說法、農民夜校專項輔導、農村大喇叭、農家書屋答疑解惑,先后開展技術培訓1500多場次,發放培訓資料1.5萬份,提供實用書籍2000余冊,培訓搬遷貧困戶3萬人次,逐步加強技術培訓。
“我們搬到新村后分到了大棚,村里還設有農民夜校給我們作專題輔導,教我們種植技術,我學到了好多種植大棚蔬菜的知識哩,啥也不用愁,搬到新村日子更好了!”該縣搬到新村的貧困戶高興地說。
三、堅持打造品牌,注重營銷,著力實現“賣得出”
陽高縣大力實施品牌扶貧戰略,多措施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全面激發搬遷群眾脫貧信心。
該縣著力打造優勢品牌,目前全縣已擁有優質農產品商標58個、“三品一標”15個,已獲得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山西省瘦肉型豬養殖基地縣等名片,實現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變。特別是與海南佳偉公司合作的水果西紅柿項目,水果西紅柿以其糖份含量高、口感好,深受消費者青睞,直接打入大型超市,解決了我縣蔬菜品種老化問題,并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有效破解了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不暢的問題,全縣已種植600畝,年可實現產值1350萬元,帶動431戶貧困戶增收。
該縣不斷拓展營銷渠道,先后引進“京東”“樂村淘”“農芯樂”“供銷e家”等大型電商開辟線上渠道, 線上銷售農副產品3000余萬元,帶動860戶貧困戶增收;引進北京新發地、海南佳偉2家蔬菜營銷公司拓展線下市場,銷售農副產品6000余萬元,帶動5385戶貧困戶增收;開展消費扶貧,鼓勵縣內機關企事業單位主動購買貧困戶農產品,還與國家應急管理部和大同大學積極對接,推薦陽高特色農產品,僅去年春節、中秋節“兩節”期間,就幫助536戶搬遷貧困戶實現銷售收入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