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致雅

病毒,挑戰的是人的免疫機能;一場持續數月的疫情,考驗的是城市的“免疫系統”。
在這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免疫系統”中,基層工作人員承擔起了“卡關者”的角色。
2月以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卡關”行動在江蘇省東海縣桃林鎮中上演。這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千年古鎮常住人口7萬人,一共有37個卡口,每個卡口需要至少3個人進行引導、記錄和測溫,全鎮投入人力五六百人24小時不停歇連軸轉。
耗費精力、耗費時間還是次要的,關鍵是系統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導致報表數字不準確,給防疫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能不能用數字化的方式優化“卡關”流程,減小基層壓力?
京東良研進入桃林鎮地方政府的視線中。京東良研是京東數科研發的一款專業調研及數據分析工具,當時已免費向所有需要的政府、企業和公眾開放。通過小程序及二維碼的方式,京東良研能優化填報登記信息流程,提高人員登記的效率。
隨著產品的投入使用,京東數科通過對當地數據進行后臺交叉數據分析,幫助桃林鎮將原先設置的37個卡口優化為22個卡口,并在這22個卡口單獨設置了二維碼,提高了當地防疫工作的效率,也有效提高了車輛和行人通過的速度。
不僅僅是京東良研,在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的指導下,騰訊和支付寶的“健康碼”隨著返程復工的錯峰開展而推廣開來。這既能夠為數據采集員(社區網格員、一線交警、公司/學校管理者)提供便利,實時匯總信息到數據管理員側(如政府、省市區、街道居委會分級管理人員)進行監控管理;又體現了數字平臺落地應用的想象空間,它除了能追蹤全國疫情動態,未來還可以實現醫療資源調度和精準分發,成為城市治理和國家應急保障能力的一個數字化手段。
人們以為疫情會大大影響經濟活動,卻發現數字經濟在疫情中體現出了它的韌性,并為“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這將會誕生什么樣的產業新秩序?
經歷兩個月的“隔離”生活之后,人們這才發現,原來數字化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的“降本提效”,更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
首先成為“風口”的是數字化協作平臺工具。疫情期間,騰訊會議、釘釘、飛書、小魚易連、全時云會議等一批辦公軟件免費開放,幫助企業實現了低成本、快速、高效的協同辦公,也引起了一波資本追捧。隨著2月3日A股開盤,遠程辦公概念股逆勢拉升,會暢通訊在18個交易日內斬獲11個漲停板。艾媒咨詢在2月底發布遠程辦公報告,數據顯示,今年新春期間,國內開展遠程辦公的企業超過1800萬家,遠程辦公人員超過3億人。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共有7億多工作人口。這意味著有半數中國工作人口都參加了這場全民遠程辦公實驗。
為了精準地幫扶實體小微企業抗疫,京東數科旗下信用貸款服務“京小貸”及保理融資服務“京保貝”等多款融資信貸產品,對活躍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部分商家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并給予利率優惠。其數字農貸堅持貸款的持續穩定發放,并結合客戶的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利息減免或者延期還款等支持。
遠程辦公的“風口”還沒落下,“無接觸消費”就獲得了新的關注。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染性,“無接觸”不僅成為一線醫療工作者們的剛需,也成為普通百姓們的“優選”。從智能機器人在隔離區為醫生傳遞醫療物資、為患者送藥送餐,到日常生活中為大眾送快遞、送外賣等,“無接觸配送”“無接觸點餐”等形式的消費需求迫切,這使得智能機器人和“無接觸服務”以破竹之勢在餐飲、醫療等行業風生水起。
比如美團外賣花了大功夫和一些餐館合作改造“無接觸餐館”,制作完的食品由機器人小二送至取餐點,再由外送員送至顧客所在地點附近的自提柜;京東數科推出的無接觸自助收銀機不但讓顧客的購物更方便,還可以幫助商戶節省運營成本,緩解超市面臨的銷售額驟降、庫存積壓、房租人工高等經營壓力。
順勢轉戰線上進行“無接觸服務”的,除了實體產業,還有金融業。
為了精準地幫扶實體小微企業抗疫,京東數科旗下信用貸款服務“京小貸”及保理融資服務“京保貝”等多款融資信貸產品,對活躍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部分商家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并給予利率優惠。其數字農貸堅持貸款的持續穩定發放,并結合客戶的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利息減免或者延期還款等支持,已幫扶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近40家養殖合作社,可謂下了一場金融支持的“及時雨”。
迎風而起的行業還有在線教育、手游、直播等,以及與之相關的硬件設施如大屏和VR,這些都反映了一個趨勢:數字化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并且逐漸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這個引擎并沒有因為疫情沖擊而發生質的改變,體現在微觀主體的消費和生產領域,反而穩中有漲。
而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醫療服務等宏觀社會治理體系方面,數字化進程更是“厚積薄發”,突破邊界,并正在打開新局面。
很多轉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積跬步”。
就拿“新基建”來說,今年以來,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數字科技被中央多個重要會議不斷提到,并被命名為“新基建”。
何為“新基建”?它是相對于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而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以5G基站、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新”體現在蘊含其中的硬核科技。
素有“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擁有世界上里程最長的高速公路和高鐵,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橋梁,打通過世界上地質條件最復雜的隧道。而在“新基建”的概念中,重點關注的卻是跟數字經濟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七個領域,比如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根據國盛證券估算,其中5G基站、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特高壓、充電樁和城際軌交的市場投資空間分別約為2750億元、2216億元、1056億元、600億元、800億元、63億元和7300億元。由此估算,2020年“新基建”投資空間約為1.5萬億元。
為什么會在這個時間點上對“新基建”投入如此大手筆?
原因是經歷了這次疫情,人們發現無論是智慧城市的建設理念、信息化頂層設計,還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等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已經到了“蓄勢待發”的階段,只需要一個推手,就可以實現“噴薄而出”。
以“新基建”范疇中的智慧城市建設為例。智慧城市是指讓城市中的萬物互聯互通,構建起城市級數據中心,讓人工智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其本質上是以信息為主導、網絡為支撐、數據為要義、服務為根本的網絡信息體系。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打破信息“煙囪”,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二是實現跨行業大數據的真正融合和共享;三是構建城市信息安全體系,保障城市安全。
智慧城市是指讓城市中的萬物互聯互通,構建起城市級數據中心,讓人工智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其本質上是以信息為主導、網絡為支撐、數據為要義、服務為根本的網絡信息體系。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打破信息“煙囪”,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二是實現跨行業大數據的真正融合和共享;三是構建城市信息安全體系,保障城市安全。
一個比較成熟的案例是2019年中國雄安集團和京東數科共同打造的雄安新區“塊數據”平臺。這個平臺是雄安新區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據基地,背后的技術支撐就是京東數科“智能城市操作系統”。該系統核心的底層技術,包含時空大數據處理能力、聯邦數字網關技術、AI算法模塊等;中間層是可模塊化、積木式組合的智能交通、智能規劃等產品層;產品層上面還有場景化解決方案層,比如智能園、AI+產業發展等解決方案以及給宿遷做的這種城市級政務APP。
基于“塊數據”平臺,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建設的所有數據從一出生就會長在一起,交通、環保、規劃、醫療等各部門的數據不需要再進行打通,構建起生態之后可直接服務公眾,實現多辦事少跑腿。
除雄安之外,京東數科還為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宿遷等城市提供了智能城市操作系統解決方案。在疫情期間,京東數科智能城市事業部為十幾個城市緊急搭建了疫情防控系統,其中北京市、南京市、宿遷市公安局通過“高危人群疫情態勢感知系統”監控疫情,這套系統中包括前面說的京東良研問卷小程序、上線疫情問詢機器人和智能外呼機器人等,能用人工智能做疫情態勢感知分析,推導潛在感染人群,成功幫助城市提前找到部分感染者。
疫情使我們發現,原來“新基建”已經在數字科技的土壤中扎根。傳統的城市服務分割型的數字化,難以有效應對重大社會危機,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數字政府的跨部門協作和聯動,既要各個部門數據打通,也要指揮聯動。
在對數字的打通和聯動中,會涉及多環節、多領域、跨部門的復雜系統工程,這也決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可能由單一的政府或企業來完成,而是在政府、智慧城市廠商等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下,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產業鏈和生態圈,通過強強聯合、攜手合作,才能共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最終讓城市變得更智慧,并且讓智慧惠及每個人。
構建智能城市建設的數字底座,打造智慧化“新基建”,不是未來,不是想象,而是切實發生的當下。
在這場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數字經濟的良好發展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疫情的負面影響。產業的數字化加速發展,必然也會帶來產業思維模式的改變。
比如對于電商平臺來說,考驗的是接單、倉儲、配送能力;對于綜合內容平臺來說,考驗的則是運算、推送、匹配能力;對于服務平臺來說,考驗的是資金、擴容、客服能力;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考驗的都是遠程協作、高效辦公、保障安全的能力。
這些能力歸根到底真正考驗的是有沒有將各項數據互通、連接的技術,這是所有企業在數字化過程中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疫情發生后,傳統零售、餐飲、酒店、娛樂、交通、旅游、教育等線下場景幾乎全面停滯,部分線上需求“暴發式增長”,線下服務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速。抗疫期間,“非接觸式”交易和服務新業態異軍突起,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應用在醫療診斷、遠程配送、便民服務等領域多點開花,成為“科技戰疫”和穩增長、保民生的關鍵支撐。無人零售、數字營銷、智能城市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為“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
市場在融合,產品在升級,新商業生態在形成。如果說傳統產業的數字化進程一直在路上,那么疫情正以一種“危機”的極端方式迫使人們不得不嚴肅審視產業數字化升級的可行性。
從全局來看,這意味著產業鏈的重構,也就是以產業為核心,各行業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設施,重構產業全鏈條,從而為整個產業鏈帶來結構性成本優化和效率提升;從個體來看,這意味著消費體驗的重塑和互聯網的融合,最終要解決需求問題。用互聯網技術重新定義和解決需求,將帶來消費體驗的全面升級。

未來,從標準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傳統互聯網思維會被顛覆,產業新秩序意味著不僅要具備C端思維,還要融合B端、產業端、物聯網端等跨界視角和能力,將整個產業都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去打造。
正如達爾文所說,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并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的。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認為,有三種數字能力正在重塑價值鏈:脫媒、解離、非物質化。
脫媒,是指利用數字化擺脫中間人,廠家直接作為商人連接消費者,然后重新定義商業模式;
解離,是指很多大型實體要被打破,并被重新整合為一種服務模式;
非物質化,是指電子書、音樂、游戲的數字化,從物質存在轉為虛擬存在。
這三種數字能力都在疫情中得到了體現:生活方面,疫情倒逼便民服務集中上線,如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生鮮零售等;生產方面,工業互聯網融合了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供需對接、物資統計、產能提升、云排產、云檢測等場景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家治理方面,政府部門主導的以大數據、AI為基礎的數字化治理和線上服務,如外流人員的追蹤定位、疫情擴散控制、輿情監控等被進一步鋪開應用。
正如達爾文所說,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并不是那些最強壯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的。
這個變化,就是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