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露嬌

長期以來,華爾街不僅是紐約金融市場的代名詞,甚至也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跳動的心臟”。然而,這條其貌不揚的小街,是如何成為一個金融帝國的象征的呢?
《偉大的博弈》是一部講述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發展史,展現了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在美國經濟發展和起飛過程中的巨大作用。
故事跨越了350年的歷史,既有金融投機故事、政府救市故事,也有動人心魄的大蕭條、大倒閉風潮,更有大國之間的博弈故事。
華爾街的歷史離不開荷蘭人。
17世紀,荷蘭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郁金香泡沫。
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投機并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時,所有人都清醒過來,郁金香泡沫破滅了,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大崩潰中傾家蕩產。
后來,荷蘭人來到北美大陸,并將這種狂熱的商業精神帶到了紐約。荷蘭人還將最先進的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帶到了紐約,那時候紐約被稱作“新阿姆斯特丹”,歸屬荷蘭。荷蘭人為了防御英國人,在紐約修了一座墻,雖然并沒有起到防守作用,但這座墻旁邊的一條街因此得名“墻街”(Wall Street),后來音譯成了“華爾街”。
350年間,華爾街體驗了發展、繁榮、毀滅、重生,成長為如今的樣子。
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華爾街支持運河和鐵路的興建,將美國早期相互分割的區域經濟體連接在一起,第一次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經濟體。
19世紀末,美國的鋼鐵、化工、橡膠、石油、汽車等產業,依托華爾街的融資和并購活動迅速崛起,一舉完成重工業化并超越歐洲列強,產生了通用電氣、美國鋼鐵、通用汽車、杜邦等世界級企業。
后來,美國的創業者們與華爾街的結合創造了無數奇跡,推動了個人電腦、通訊、互聯網和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的出現,培育了微軟、思科、蘋果、甲骨文和亞馬遜等一大批世界級公司,并使得美國成為創新大國。
在美國經濟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每一步背后,我們都能夠看得到華爾街的影子。資本的博弈客觀上推動了美國社會資源的市場化配置,華爾街得以成為全球第一大資本市場,紐約得以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美國得以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經濟體。
《偉大的博弈》的作者戈登(John Steele Gordon)認為,在過去100年里,美國社會發生的最深刻社會變化是,更多的人成為了“資本家”。在一定程度上,資本市場實現了股份的高度多元化和社會化,有助于緩解社會矛盾,實現共同繁榮。
早期的華爾街是一片蠻荒之地,投機盛行,欺詐猖獗,法律缺失,監管缺位。
在19世紀“運河股”和“鐵路股”的投機狂潮中,很多發行的股票純屬欺詐,項目從未動工,而過度投機和過度建設又使得很多建成的運河或鐵路從未啟用。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復蘇催生了股市的繁榮,也帶來了全社會的瘋狂投機,加之監管的缺失和過度自由的經濟發展模式,釀成了1929年的股災。
2000年前后,華爾街在高科技泡沫、房地產非理性繁榮和過度證券化的催生下,再次踏上了不歸之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幾乎在瞬間波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人們認識到,需要對過度創新加強約束和監管,并尋求全新的全球治理體系。
從大運河熱潮到鐵路股爆發,直至21世紀的互聯網泡沫。華爾街作為金融中心,不斷地從泡沫到繁榮,進行自我完善和修復。
華爾街的歷史告訴我們,資本市場走向成熟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國家、資本、人性,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存在著博弈。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努力識別最優路徑,在博弈中辨別方向,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