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致雅

BAI 創始及管理合伙人龍宇 我們堅持做大工業時代的手工藝人,踏踏實實地去篩選,做投后管理
3月25日,首批1萬只N95口罩從位于北京的貝塔斯曼中國總部啟程寄往德國,同時寄出的還有一批外繪大熊貓和柏林熊,內附貝塔斯曼中國員工親筆信的愛心禮包。
“1月底,德國同事從災備里火速馳援給我們2萬只口罩及諸多防護物資,我們把其中的絕大部分送給了一線醫護人員。” 貝塔斯曼在中國的掌門人龍宇告訴創業邦記者,如今,國際情勢轉變,他們又采購了10萬只口罩星夜啟程發往歐洲,保障貝塔斯曼在第一線的數千名連軸轉的前方記者。“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在回血復活,國人國際公民守望相助的人道主義意識正在覺醒。”龍宇說。
貝塔斯曼,作為一家成立于1835年的老牌德國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憑借線上訂閱圖書和線下實體書店敲開了中國市場,同時也為中國讀者打開了時尚、美妝、消費、娛樂的大門。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貝塔斯曼仍然活躍在中國:BIGO、易久批、探探、叮咚買菜、網易云音樂、蘑菇街、Keep、小步在家早教、嘰里呱啦、毒舌電影、摩拜單車……這些引領潮流方向標的新興互聯網公司都有著同一個投資人——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Bertelsmann Asia Investments,簡稱BAI)。
這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美”,而是一種隨時隨地的極致要求,在龍宇看來,“美”是可以改變人類、改變社會、改變結構及改變消費者行為的。
BAI成立于2008年,目前管理資金規模超過30億美元。十多年來,BAI投資了超過160家公司,已有超過10家成功上市,另有20多家成為獨角獸,BAI的投資領域遍布消費、教育、社區社交、金融、企業服務和前沿科技等領域。
這家看起來“文藝”又“硬核”的投資機構掌門人正是龍宇。
2003年,龍宇赴美留學。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后,龍宇在紐約加入貝塔斯曼,曾擔任貝塔斯曼數字媒體投資的總監。
2007年11月,龍宇認識到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巨大潛力,遂向母公司提出成立一只專門投資中國成長企業的基金,時任貝塔斯曼集團CFO、現任集團CEO的瀚韜(Thomas Rabe)被龍宇的理性邏輯和前瞻性視野所打動,僅用一小時就通過了龍宇的提案。2008年1月,BAI成立,龍宇由此開啟了在中國的十余年投資路。
2019年,BAI開啟了第二個十年。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2019年,BAI反而在經濟下行的逆境之中果斷出手,新投公司數量超過30家,追加投資數量也在這一年超過20筆。同樣是在2019年,BAI的退出表現同樣優異,年度退出金額一舉創下歷史新高。連續3年,BAI的每年投資額都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
在這個整體偏男性化的投資行業,龍宇的獨特風格也讓BAI走出了和其他投資機構不一樣的“中國特色”。
“不一樣”主要體現在了“審美”上。“審美正確”,是龍宇一直強調的女性創業者和投資人所具備的特別能力。
這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美”,而是一種隨時隨地的極致要求,在龍宇看來,“美”是可以改變人類、改變社會、改變結構及改變消費者行為的。
“女性創業者和投資人要贏在超前思維,有時必須比男性犀利10倍。在與創業者溝通的時候,女性投資人更要表現出強大的商業邏輯,表現出比其他人還要冷靜的能力。”龍宇說,這是一個要女性認清的現實,在定義女性創業和投資的時候,女性的相對競爭優勢往往和大家認知的表面印象相反。
“女性的特性反而不是感性、不是靈動,是堅忍與忠誠。”龍宇說。
這種“美”的邏輯和思維,不僅可以帶來指數級的成長,還可以對抗“黑天鵝”相關的不確定風險。
真金不怕火煉,真正具有價值的企業,估值是不會在特殊時期發生巨大變化的,甚至對于我們投資的一些生鮮企業和環保科技企業而言,還呈了逆勢上揚的態勢。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當下經濟甚至未來的格局,很多計劃在2020年大展拳腳謀求發展擴大的企業,直接被打入生存關卡。
和大多數投資機構的 “叫苦不迭”不同,龍宇反而認為疫情為商業世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時機”。
BAI從2月4日開始就基本上全面復工,每晚9點準時與被投企業開啟“BAI夜間連線”,一直到2月14日,BAI總計做了超過10期的連線,從實用的遠程辦公機制、危機下的團隊優化,到后邊“務虛”一些的凝聚戰斗力、做好團隊的升級,BAI和被投企業進行了及時交流。
“疫情讓大家重視起線上的渠道。” 龍宇表示,3月6日與3月10日,BAI又聯合了愉悅資本、蔚來資本、鐘鼎資本和UpHonest Capital等幾家兄弟基金,一同舉辦了兩場線上Demo Day,為有融資需求的優質被投企業做項目對接,累計吸引了近3000位投資人在線觀看,在活動結束的半小時內,平均每個項目都獲得了50~100位投資人的后續跟進。一些參加路演的創業者說,這幾乎是一場線上的YC Demo day,而且效率更高。
“疫情打破了此前幾年的增長魔咒,它讓所有人被迫跳出固有的慣性,在疫情期間經歷了一場良性淘汰。”龍宇說,最后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必然具備更強的災備能力,也更具有前瞻性,存活下來的企業會參加一場更高水平的競技。
以下是創業邦在疫情期間與BAI創始及管理合伙人龍宇的對談:
創業邦:在BAI看來,這次疫情對創投圈的影響是什么?
龍宇:在疫情蔓延的整個春節假期,整個創投圈幾乎都被調動了起來,為應對疫情伸出援手。
對于創投圈來說,疫情也促使我們轉變了一些思維:在過去,也許我們過分關注盈利模式;但是現在,我們卻要關注起企業的現金流。對于創業者而言,疫情提供了一堂生動的現金流教育課。創投圈可以從企業的現金流管理水平中窺見企業外部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同時也可以窺見企業內部的管理功夫。
創業邦:連續3年,BAI每年的投資額均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2020年的投資節奏會因受到疫情影響而減緩嗎?
龍宇:我們的投資節奏也是一如既往的,我們一向是反季節投資的,我們之前的幾次播種和幾次基金建倉時間都是在寒冬。今年也將會維持同樣的節奏。
疫情對于市場回歸理性是一個“絕佳的時機”,對于企業而言,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它的盈利能力,企業的現金流管理能力現在也受到了重視。
出于這種因素,企業的估值難免會有一些波動,但是真金不怕火煉,真正具有價值的企業,估值是不會在特殊時期發生巨大變化的,甚至對于我們投資的一些生鮮企業和環保科技企業而言,還呈了逆勢上揚的態勢。
從長期來看,除了把握住在線的趨勢,抓住經濟反彈的脈搏節點,從而減輕自身的負擔外,創業公司想要成功突圍也是具有可能的,比如AI+5G將引領下一波的行業升級,這會帶來結構性的機會。
創業邦:在BAI看來,消費、教育、社交領域的企業,如何把危機變轉機?
龍宇:把危機轉變為機遇,或許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考慮:戰略上提高災備意識,執行上果敢高效,管理上迅速迭代復盤。在應激反應過后,提升常態化的效率。
創業邦:能否舉例說明有哪些行業會因為疫情而迅速發展?
龍宇:比如我們的被投企業叮咚買菜,就經受住了考驗,打通并升級了自己的供應鏈。供應鏈變得更有彈性,分工也更專業。
Keep則迎來了DAU的新高,它在疫情初始時就迅速聚合了各個運動品牌進行課程直播,通過全面豐富的居家運動服務,為國民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我們也看到民生和教育行業迎來了機會,包括遠程問診在內的醫療也即將迎來利好,疫情結束之后,在線娛樂也會迎來機遇。這次的疫情也為物流企業提供了一次特別大的提升機會。在線上教育和遠程工作方面,大量的用戶習慣正在養成,ZOOM和騰訊會議等工具已經被初步普及,但是這一塊的頭部效應明顯,留給創業公司的機會究竟有多少還需要再進行觀察。
對于創業者來說,我們更愿意去投經歷過坎坷起伏的“創業老司機”,特別在艱難時刻活下來的團隊。他們帶過團隊打過仗,一定程度上證明過自己,但野心還遠遠沒有被滿足,這樣的人我非常看好。
創業邦:如今疫情在海外擴散明顯,會如何影響中國經濟?您看,本來疫情趨穩,國內企業都摩拳擦掌準備開工搶回損失,結果國外又淪陷了,這對中國高科技制造業的產業鏈影響很大。所以隨著疫情的來回震蕩,您覺得今年的損失到底有多大?
龍宇:隨著疫情在海外的擴散,未來中國的經濟會受到怎樣的反向影響,我們目前還不能給出結論。但我們看到的是,處于中國的工廠因疫情無法準時復工,許多國外市場的消費品已經陸續出現了緊缺甚至斷貨的情況。
我們也看到,一些肯在供應鏈上下功夫的企業卻在此次疫情中表現出了從容與穩健。
比如我們的“良心”被投企業352環保科技,這家生產空氣凈化消毒機和口罩的環保科技企業就在此次疫情中打磨了自己的供應鏈,在中國防護物資緊缺之時,352得以迅速從韓國協調口罩支援國內;在國內口罩產能逐漸提升、韓國疫情蔓延之際,352又能夠迅速將國內生產出的防護物資反哺韓國。
這是一個在供應鏈上下功夫,造福雙方的良好范例。
創業邦:疫情過后更看重創業者什么樣的品質?
龍宇:由于投資是一門小眾群體專業的手藝活兒,所以我們堅持做大工業時代的手工藝人,踏踏實實地去篩選,做投后管理。BAI一以貫之的思路,就是實事求是、解決問題,我們認為解決痛點比提升體驗的項目要更好。
對于創業者來說,我們更愿意去投經歷過坎坷起伏的“創業老司機”,特別在艱難時刻活下來的團隊。他們帶過團隊打過仗,一定程度上證明過自己,但野心還遠遠沒有被滿足,這樣的人我非常看好。
比如易久批創始人兼CEO王朝成,在接受BAI投資之前在白酒行業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
他能真正看到行業里的沉疴,掌握行業人脈,也知道如何四兩撥千斤地破局,跨界學習能力、自我迭代能力很強,屬于天生的聰明。他見我的時候,盡管對互聯網圈子、融資圈子一無所知,但能精妙地描述自己用過的150多個App,并且后來很快能跟大部分主流機構接觸,引入了騰訊、美團的投資,并迅速建立行業戰略聯盟。
還有一類我們會考慮的特定群體,如斯坦福系創業者。因為從基本素質、人際網絡、人才吸引力等因素來看,如果沒有硬傷,我們判斷他們走到B輪、C輪的機會會更大。
創業邦:對于女性創業者來說呢,又該怎么突破自己?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龍宇:這個建議很難講。女性輸在哪里?我們有時候會非常淺顯地解讀男女創業者之間的區別,認為男性拼執行力,判斷果決,其實女性這些都不缺。
在創投競爭環境里面,女性最大的短板在交集、交流上面。因為大多數創業者、企業家以男性為主導,男性關系投資居多,而不是觀點居多。
所以,女性創業者在這個時候只能贏在超前思維,必須比男性犀利10倍。女性創業者在與其他人溝通的時候,不要以為憑借嬌滴滴的笑容就可以得到認可,別人只會更加看輕你——你沒有商業邏輯。
你必須表現出比男人還要冷靜的能力,同樣一個業務模式,你不靠補貼、很快做到盈利的能力,才能有競爭的入場券。
我們要認清現實,大家要重新定義女性在創業和投資時的一個相對競爭優勢,這完全跟大家認知的表面印象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