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情況
近年來,六盤水市堅守發展、生態和安全三條底線,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全市經濟呈現出傳統產業加快轉型、新興產業快速成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2019年8月,六盤水市成功獲批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全市經濟轉型進入了新階段。
二、主要工作和做法
(一)堅持存量提質和增量培育“兩手抓”,推動產業結構大調整
堅持“依托資源、依據市場、依靠創新、依賴環境”布局產業,加快實施“雙百工程”(百企改造、百企引進),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一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印發《六盤水市推動煤炭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產能提升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兼并重組,全年淘汰煤炭落后產能129萬噸,批復平均單井規模達貴州省第一。大力實施“兩化”“三利用”工程,機械化率達88%,輔助系統智能化率達91%;瓦斯抽采利用率達48.2%,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73.7%,礦井水100%處理排放。制定《六盤水市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年)。持續優化電力結構,全市電力裝機1129.77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24.13%。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支持現代紡織、農產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裝備、現代物流、物聯網等七大新興產業發展,玄武巖連續纖維產能達1.5萬噸,規模全國最大,發布了4項企業標準。三是堅持強化工業園區平臺建設。印發《六盤水市工業園區整合調整轉型升級工作方案》,按照“一園一策”制定園區轉型發展方案。示范園區六盤水高新區通過招引聚集一批、騰籠換鳥清退一批、入園技改一批,產業層次大幅提升,近三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3%。
(二)堅持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兩結合”,推動山地特色經濟大發展
一是以聚集化、品牌化、特色化加快發展山地特色現代農業。建成省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32個(國家級1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88家,六盤水農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入榜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農產品種植結構顯著優化,農產品品牌打造取得新進展,“天刺力”系列刺梨產品、“彌你紅”獼猴桃、“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等一批名特優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獲無公害農產品產品認證208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證書)1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10個;有機農產品認證29個。二是以全域旅游思維加快發展山地特色旅游業。2019年全市預計接待游客52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06.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和35%。涼都·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賽于2019年3月被國際田聯正式授予“國際田聯銅標賽事”。盤州獲批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并成功承辦第一期國家全域旅游培訓班。巖博村、百車河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舍烹村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野玉海景區入選“貴州十大新地標”,三線建設博物館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三)堅持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兩聯動”,推動新舊動能大轉換
一是推進“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制定《六盤水市政務服務“綜合受理、分類審批”改革實施方案》,28家部門的200余事項納入了“一窗分類受理”;形成40個集成套餐服務項目,辦理各類“集成套餐服務”2萬余件。“最多跑一次”事項占比達86%。推進涉企信息歸集共享,2018年企業完成年報率96.91%,排名全省第一。二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新。2018年全社會R&D經費支出和占GDP比重兩項指標均躍升至全省第三,增幅全省第一。扎實開展科技銀行試點工作,2019年推薦首鋼水鋼(集團)賽德建設有限公司等4家科技型企業申請專利質押貸款1990萬元。深入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建成12個農業物聯網基地。盤江精煤“火燒鋪礦綜合自動化項目”入選全國“企業上云”典型案例。“水鋼智慧物流平臺”通過交通運輸部考核,成為交通運輸部實施的229家無車承運人企業之一。
(四)堅持生態環境改善和脫貧攻堅“兩促進”,推動民生大改善
一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藍天保衛戰”,啟動實施“碧水保衛戰”。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100%,PM10、PM2.5實現17個月同比下降;成功創建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17個省控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94.1%,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二是深化“三變”改革,持續推進產業脫貧。把“三變”改革作為帶動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的黃金腰帶,努力讓更多貧困戶通過“三變”改革脫貧增收。全市共整合190.48萬畝承包地、40.69萬畝集體土地、14.31萬畝集體林地參與“三變”改革,入股受益農民177.15萬人,其中18.68萬貧困人口受益。三是社會保障事業不斷提升。2019年引導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創業50812人,完成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27554人次,城鎮新增就業9.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7%,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預計增長9%左右和10%左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把握產業轉型升級主要矛盾,建立“一體二翼”協同推進轉型發展模式
針對六盤水面臨的提升總量、質量雙重任務、雙重壓力,采取“一體二翼”結構化方式推進轉型升級。“一體”,即做優做強做大能源產業,利用資源、資金密集型特點提升經濟總量,利用技術密集型特點吸收先進技術,嫁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產業層次,作為產業尖兵推進;“二翼”,即高起點高標準做好山地特色經濟發展、做好新興接替產業培育2篇文章。通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資源整合,推動建成一批農旅一體化、農業“接二連三”示范點,拓展延伸社會治理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交通網絡一體化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二)全面實施新動能培育行動,在強化科技供給上實現突破
集中力量打造六盤水高新區科技創新主陣地,建設涼都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一批核心平臺。設立成果轉移轉化引導基金,幫助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采取“企業+高校+研發機構+資助政策”模式,推動企業、高校建立各種研發中心、創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區域性、企業性創新平臺。以項目為紐帶,充分用好中科院、中國科技大學、大連等幫扶機遇,建立科研戰略聯盟,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三)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堅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全面落實國家減稅政策,著力清理規范涉企收費。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壓縮項目審批時限;深入推進民營經濟六大專項行動,全面落實“1+6”政策措施,用好“服務民營企業市長直通車”,遴選一批領軍企業、骨干企業、成長型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全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繼續鼓勵企業以平臺債、綠色債券、項目收益債等形式發行企業債券融資,設立創業投資小微企業基金,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
(四)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堅決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加大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引導返鄉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等群體就業創業。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保障。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為抓手,指導、督促各縣(市、特區、區)做好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