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萍鄉市獲批國家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獲批以后,萍鄉市堅持“高質量、有特色、走前列”工作思路,以實現“五個定位”為目標導向,真抓實干、開拓創新,示范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一、工作成效
(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8.82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財政總收入146.89億元,同比增長5.7%;稅收收入同比增長6.1%。
(二)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積極開展“大干項目年”活動,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5%,位列全省第三;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位列全省第二;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0.9%。
(三)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2019年前三季度,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4.6∶46.9∶48.5調整為4.6∶45.9∶49.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
(四)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2019年1月至11月,市中心城區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為40μg/m3、69μg/m3,與2018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2.4%、2.8%。全市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全市20個河流型地表水斷面水質總體優良,斷面(點次)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為100%。
二、主要做法
(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新舊動能轉換“動力”
一是堅持精準施策,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分類施策,精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屬于落后產能的,堅決淘汰逐步退出,屬于過剩產能的逐步化解,或通過國際產能合作,走向“一帶一路”國家,尋找新的市場空間。針對“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具潛力”的優勢傳統產業,通過科技創新、改造提升、靠大聯強等措施,推動產業由價值鏈中低端轉向價值鏈中高端,讓優勢傳統產業浴火重生,重構產業競爭力。目前,萍鄉市電瓷企業數量占全球和全國的24%、42%,產品銷售占國際和國內市場的20%、70%以上,新型環保陶瓷占全國市場份額也達到70%以上;煤炭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到不足1%。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培育新興產業集群。萍鄉市緊緊抓住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梯度轉移機遇,一方面堅持培育特色產業集群,不搞全面開花,結合萍鄉產業基礎和發展方向,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食品醫藥、海綿產業等產業集群,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另一方面注重引進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并形成產業配套,逐步培育打造新興產業集群。新一代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產業聚集發展,海綿產業集群、節能環保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級重點工業產業集群。
(二)以科技創新引領,增強產業轉型升級“內力”
一是全面推進以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全市已建立了國家級科技園區(基地)5個,國家火炬產業特色基地1個,發展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6家,80%的科技型企業和規上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或實驗室。累計引進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200多名。2019年新增省級科技創新平臺4家,達到32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達到157家;專利申請263件,同比增長4.4%;專利授權量101件,同比增長55.4%;萬人有效發明擁有量2.42件,同比增長0.55件。
二是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以來,江西風石壓縮機有限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簽訂了“共建江西省壓縮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議”。龍發實業與清華大學、武漢理工等共同建設了江西萍鄉先進陶瓷產業研究院。江西中科特瓷新材料公司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簽訂了《中科院上硅所萍鄉中科特瓷技術轉移孵化中心共建協議》。江西東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與烏克蘭國立冶金大學簽訂了共建江西中烏院士工作站協議,為江西省首個中外合作院士工作站。引進轉化“大尺寸高純氧化鋁陶瓷”等系列科技成果,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6.65億元。
(三)以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產業轉型升級“載力”
一是創新推動跨省區域產業合作平臺建設。萍鄉市在全省率先啟動贛湘邊區域合作園區建設,贛湘開放合作試驗區產業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贛湘合作湘東產業園完成投資20.32億元,入駐企業115家,投產企業87家。上栗產業園區完成投資35.2億元,落戶企業97家,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二是創新推進轉移產業承接平臺建設。為加快推動沿海轉移產業承接速度,搶抓先機擴大招商成果,萍鄉市采取政府+企業共建模式,以政府投資換企業股權,根據企業生產需求,為落戶企業量身定制產業標準化廠房,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產業轉移資金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產業標準化廠房200多萬平方米,極大的增強了示范區產業承載能力和企業生產效率。
(四)以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產業轉型升級“活力”
一是全面推進“五型政府”建設,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堅持用心用情幫助企業辦好圍墻外的事情,堅持在“放”上做減法,全面開展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投資項目審批時限縮短至33個工作日以內。堅持在“管”上做加法,大力開展“互聯網+監管”,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常態化,監管效能穩步提升。堅持在“服”上做乘法,“政企雙月懇談會”實現常態化制度化。“贛服通”上線運行,完成“一次不跑”“只跑一次” 政務服務改革事項855項,占比達到78.37%。
二是深入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為解決企業辦事難問題,全面實行“一張網”辦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瞄準影響企業成本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制定出臺了《萍鄉市關于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發展環境的實施意見》(91條)等系列政策文件,示范區創建以來,累計為企業和個人減負50億元,推動235個涉企老大難問題圓滿解決,讓企業和群眾真切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轉作風、優環境的成效。
(五)以城市更新改造,增強老工業城市“磁力”
一是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市委市政府以打造獨具江南特色的海綿城市為目標導向,堅持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加快城市轉型的重要抓手,完成單個海綿體改造166個,建成海綿城市面積32.98平方公里,建成了一座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實現了城市“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建設目標,而且引發了一系列“裂變效應”,城市面貌全面改善,建設理念全面提升,發展方式有效轉變,并有力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品質與功能提升,萍鄉海綿城市建設由全國試點走向示范。
二是著力推進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和城市生態空間修復。大力推進“三區兩線”裸露地復綠,利用廢棄礦山,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花木培育、特色養殖等,開發礦山旅游資源,打造特色產業基地,4 萬多畝廢棄礦山變身“陽光花海”“金山銀山”。著力實施了萍水湖濕地公園、聚龍體育公園、玉湖公園、鵝湖公園、翠湖公園等一大批城市生態空間修復建設工程。“百年煤城”已蛻變成“宜居美城”“宜業新城”,一座別具一格、活力無限、魅力無窮的江南小城,正以嶄新的面貌呈現。
(六)以改善民生福祉,增強全民創新創業“合力”
讓人民群眾共享轉型發展成果,是市委、市政府不忘的初心與情懷。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在經濟下行和財政收支矛盾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始終堅守“壓力再大也要保民生,財力再緊也不能虧民生”的執政理念,民生工作“八個全覆蓋”“八大工程”“八個提升”,讓千家萬戶收獲了滿滿的幸福,也凝聚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民力量,全民創新創業熱情也不斷高漲,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民營經濟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1.7%,同比增長9.7%,位列全省第一,全民共享共創成效顯著增強。
三、下一步工作
萍鄉市將緊緊圍繞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的“五個定位”目標,以項目建設、平臺打造、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四個突破”,繼續促進產業發展規模、集群效應、質量水平、發展環境“四個提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取得更大成效,全力打造“萍鄉樣板”,為全國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貢獻“萍鄉智慧”!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