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位于江蘇省西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綜合性交通樞紐、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也是江蘇省內唯一肩負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雙重任務的地區。
2017年12月12—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徐州開展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先后實地察看了徐工集團、潘安湖采煤塌陷區整治工程、馬莊村等地,充分肯定徐州在堅守實體經濟、堅持創新發展、深化國企改革、推動鄉村振興、修復生態環境、加強基層黨建等方面工作成效,并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近年來,徐州堅持把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徐州重要指示和作為工作主線,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以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主抓手,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市產業支撐力、城市承載力、發展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大幅提升。2018年和2019年,徐州蟬聯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城市表揚激勵,成功摘得全球唯一“聯合國人居獎”殊榮,在全省高質量綜合考核榮獲一等獎。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00億元(預計,下同),增長6.1%;新增“四上”企業1060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360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1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8.2%,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達39.9%;進出口總額935億元,增長40.95%;服務外包合同額、執行額分別增長62.7%和82.1%。
兩年多來,徐州推陳出新壯大實體經濟。按照總書記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工業立市、產業立市”鮮明導向,堅定不移改造傳統產業,強力實施鋼鐵、焦化、水泥、熱電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四大傳統行業企業數量從430家壓減到52家,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剛性治理污染、改進裝備工藝、主動轉型發展和推動整合兼并,傳統行業競爭力不斷增強,逐步邁向產業鏈中高端。不遺余力培育新興產業,徐州聚力聚焦裝備與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設立200億元產業發展基金,明確發展路徑、重點任務、推進措施、扶持政策,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國內重要影響力的新興主導產業創新集群??倳浺暡爝^的徐工集團,目前已躋身全球行業前五強,2019年預計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200億元,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倍,創近8年來最好成績,企業運營實現量質齊升。集成電路與ICT產業的領軍企業—保利協鑫集團5000噸半導體級多晶硅、8英寸及12英寸大硅片即將投產,標志著大直徑硅片國產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如今的徐州,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是10年前的18倍,新興產業占比由2010年的16.6%提高到2018年的37.7%,新舊動能初步實現了戰略性轉換。
兩年多來,徐州雙管齊下增強發展活力。著力構建一流創新載體,集中資源規劃建設“一城一谷一區一院”重大創新平臺,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超過90%。接連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全力打造一流開放平臺,發揮東西雙向開放優勢,加快各級開發園區提檔升級,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瞻布局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新醫藥與大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繼引進半導體芯片、薄膜太陽能電池、高端手機供應鏈等百億級重大項目落戶,國家工程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江蘇省特種機器人等技術平臺加快建設,綜合實力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34位。徐州高新區著力壯大安全科技和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智能制造“一主三特”優勢產業集群,工業應稅銷售收入連續3年保持20%以上增幅,綜合實力躍居國家級高新區第48位。建設培育對外開放“十大平臺”,徐州綜合保稅區實現封關運營,淮海國際陸港加快規劃建設,中歐班列、電子口岸實現常態化運行,2018年外貿出口增速全省領先。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按照總書記“振興老工業基地要敢打市場牌、改革牌、創新牌”的指示,以營商環境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3350”工程,進一步壓縮企業和群眾辦事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規范市場經營秩序、改進機關工作作風,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營商品牌環境,全市審批(服務)網上辦理事項達60%,“不見面”覆蓋率江蘇領先。
兩年多來,徐州標本兼治厚植綠色優勢。持續高強度實施生態恢復、污染治理與景觀重建,堅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百姓守護好一片藍天碧水凈土。精準實施、持續深化六大專項治理,市區PM2.5濃度2018年下降幅度全省最大、2019年下降幅度全省領先。扎實推進水系貫通、活水暢流、雨污分流等系列工程,市區75條黑臭河道去黑返清,成功創建全國首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對工礦廢棄地和受污染的工業用地實施分類修復,昔日的工礦廢棄地、老舊廠房變身街頭綠地、商業用地和高新園區、雙創基地。鼓樓老工業區,通過“騰籠換鳳”積極發展“四新”經濟和總部經濟,利用老舊廠房改造的睿商龍湖現代產業園,招引到格力電器、華夏銀行、永誠保險、航天信息科技區域總部落戶,實現就業4000多人,年稅收達5000余萬元。泉山獨立工礦區累計投入超過10億元,將九里湖采煤沉陷區打造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依托省級開發區招引知名高端裝備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節能環保三大特色產業,獨立工礦區成為中心城市西部特色產城融合發展板塊。積極探索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徐州模式。采用農田整理、沉陷區復墾、濕地景觀開發等方式,對近5萬畝采煤沉陷區實施生態修復??倳浺暡爝^的潘安湖生態修復工程,積極培育壯大生態+旅游,截至2019年10月,接待游客突破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增長50%,成功創建蘇北首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著力培育生態+產業,全力打造潘安湖科教創新區,已吸引江蘇師大科文學院、雷丁國際學校、恒生智谷科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機構入駐,演繹了“恢復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生動故事。沛縣以采煤沉陷區居民避險安置為重點,積極探索農民集中居住加快鄉村振興,2019年年底可建成集中居住小區70萬平米,安置居民3萬人。創新宕口修復和荒山綠化徐州方案。因地制宜采用綠化造林、巖壁造景、遺存保護等辦法,使90%的采石宕口成為各具特色的公園。采取砌石成坑、引水上山、客土植苗等做法,為所有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開創了“石頭縫里繡出綠色森林”的成功范例。聯合國人居署連續兩年徐州發布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采石宕口生態修復等技術標準,向全球推廣徐州城市綠色轉型的成功經驗。2018年全市林木覆蓋率和城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30.3%和43.6%,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
兩年多來,徐州以人為本建設中心城市。徐州搶抓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重大戰略機遇,以提升人民對中心城市建設滿意度和獲得感為導向,累計投入超過320億元城建資金,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城市功能品質、城市集聚輻射能力。著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級,2019年9月,徐州在淮海經濟區率先邁入地鐵時代,四通八達的高速、高鐵和城市高架,讓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建設蘇寧廣場、金鷹商場、萬達廣場、三胞廣場等城市綜合體,極大的滿足了居民多層次、優質購物餐飲游玩體驗;14所在徐高校、優質的中小學教育資源、18家三級以上醫院、成為社區標配的衛生和文化服務站,讓居民享受全方位教育醫療衛生服務;云龍山、云龍湖、博物館、漢文化景區、回龍窩歷史街區,讓游客一邊沉湎于徐州南秀北雄的旖旎風光,一邊嘆服于徐州厚重優勢的歷史文化。有序實施棚戶區改造,把棚戶區改造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創造了棚改徐州模式。全市5300多萬平方米棚戶區破繭成蝶,近110萬居民徹底告別“蝸居”,實現了以小換大、以舊換新的宜居夢。到2020年底徐州將在實施棚改2000萬平方米基礎上,全面完成建成區棚改任務。創新完善民生保障體系,堅持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在全省率先構建社會建設“十二大”體系,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加快構建完善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總書記到過的馬莊村,小香包成為了富民大產業,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干部學院、文化創意綜合體、香包文化大院等一批公共設施和產業項目,黨建活動形成特色制度,村民文化活動異彩紛呈,農民既鼓了錢袋更提振了“精氣神”。
獲批建設國家產業轉型示范區,是對徐州轉型發展的最高褒獎,也為下一步徐州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展望“十四五”,徐州將繼續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圍繞加快壯大實體經濟核心任務,以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為主抓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旋律,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為強引擎、雙向開放為動力源、要素保障為支撐點、園區平臺為主陣地,著力提升產業質態,著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著力優化發展環境,著力凸顯生態優勢,以示范園區引領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帶動全面振興,打好“新時期淮海戰役”,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爭創國家老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雙典范”。
全面踐行五大新發展理念,圍繞建設示范區“雙典范”,打造三大“徐州樣板”,為全國同類型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示范:著力貫徹落實創新理念,聚焦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爭做以裝備制造、新能源等世界級產業集群為特色的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樣板;著力貫徹落實綠色、共享理念,創新實踐“兩山”理論,爭做體現生態優先、民生優先的中國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樣板;著力貫徹落實協調、開放理念,創新落實中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爭做融入支撐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以中心城市帶動周邊資源連片地區協同發展樣板。
70多年前的淮海戰役不僅奠定了全國解放的基礎,更給徐州留下了“一往無前、決戰決勝”的寶貴精神財富;兩年多前寒冬時節總書記的親臨指示,溫暖和激勵了奮進中的1000萬徐州人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徐州將堅定不移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和總書記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埋頭苦干、勇于探索、爭當先進,不負總書記期望、不負人民重托,奮力走在示范區建設和老工業基地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最前列!
(國家發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