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敏 陳思錦
2020年1月8日上午,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糧食儲備司副司長羅守全、規劃建設司副司長晁銘波、執法督查局副局長劉平參加會議并介紹相關情況。
糧食產業強國建設取得新突破
羅守全介紹了糧食產業強國建設有關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2016年5月以來多次指出,要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2019年又先后對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文章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對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糧食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提出明確要求。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重要批示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把“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作為全系統的重中之重,擺上突出位置,統籌謀劃、厘清思路,以“連抓三年、緊抓三年”的勁頭和力度,持續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出臺加快構建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和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的意見,制定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意見,先后在山東省濱州市、黑龍江省五常市和河南省漯河市召開三次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在總結各地探索實踐的好經驗好做法的基礎上,提煉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即聚焦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糧食產業強國“一個目標”,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兩大戰略”,突出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建設優質糧食工程、示范市縣、特色園區、骨干企業“四大載體”,實施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各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全面開創糧食產業發展新局面,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產業支撐。
一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實效。2018年末,全國納入糧食產業經濟統計的企業2.3萬戶,實現工業總產值3.1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10.6%。預計2019年產值將保持在3萬億元以上,利潤總額達到2500億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二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新突破。“產購儲加銷”各環節協同聯動性明顯提高,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培育了農業發展新動能,形成了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湖南省南縣圍繞一產建基地,圍繞二產深加工,圍繞三產強配套,打造稻蝦米育種、種植、收購、儲存、加工、貿易、銷售、服務于一體完整鏈條,年產稻蝦米24萬噸,綜合產值達100億元,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的良好格局。
三是農民持續增收和企業提質增效開辟新路徑。發揮流通對生產的反饋引導作用,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組織、種糧大戶等形成緊密聯結的利益共同體,通過訂單糧食和土地流轉等方式,發展優質糧源基地,帶動種糧農民增收。河南省糧油加工企業建立優質原糧基地面積達到718萬畝,關聯農戶190萬戶。貴州省實施特種優勢糧油訂單種植工程,為種糧農戶創造收益93億元,惠及115萬農戶,其中貧困戶近30萬戶,戶均收入3100元以上。同時,好糧源帶來好產品,好產品帶來好效益。“山西小米”平均售價從每斤5—6元上升到20元左右,加工企業營利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爭創糧油知名品牌和培育龍頭骨干企業開創新局面。“齊魯糧油”“吉林大米”“廣西香米”“荊楚大地”“天府菜油”等一大批區域公共品牌的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三全水餃”“想念面條”“克明掛面”“香馳果葡糖漿”等知名品牌遠銷歐美,不斷拓展國際消費市場空間。中糧集團、香馳控股、九三糧油、思念食品、陜農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集團,搶抓機遇、順勢而為,迅速做優做大做強,成為產業發展的排頭兵。
五是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滿足新需求。適應消費結構提檔升級新形勢,調優產品結構,增加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城鄉居民由“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便捷”。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和黑龍江“金秋糧食交易會”、福建糧食交易洽談會等區域性交易活動,為優質糧油產品搭建了展示舞臺。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與主產區合作共建直銷通道,使優質糧油產品直通市民“米袋子”。
下步,將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按照“一二三四五”總體思路,做好糧食市場和流通的文章,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高糧食產品供給質量和流通效率,把糧食安全建立在更加堅實的產業基礎之上。
多措并舉 優質糧食工程進展順利
晁銘波介紹優質糧食工程有關情況。
(一)優質糧食工程實施總體進展順利,進度不斷加快
去年6月份《關于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意見》印發后,各地進一步完善本省(區、市)三年實施方案,分解細化實施內容,確保目標、任務、項目、資金“四落實”。匯總各地三年實施方案情況看,在全國規劃建設優質糧食工程項目8000多個,截至2019年底,已實施4500多個,完成3800多個;優質糧食工程總投資達75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近200億元,地方各級財政和社會資本超過550多億元,較各地申報時的450億元增加了100多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十分明顯。
(二)緊扣實現全國產糧大縣全覆蓋目標,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
各省份根據當地實際合理布局和配置能力,規劃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5000多個、已建成3000多個,規劃配置農戶科學儲糧倉60萬套、已完成40多萬套。項目全部建成后,基本實現全國產糧大縣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全覆蓋的目標。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按需為農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儲、加工、銷售及其他延伸服務,在促進提質進檔、推動節糧減損、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陸續發揮效益,普遍受到合作社和種糧農民的歡迎。比如,安徽省已建成的產后服務中心累計為400萬噸糧食提供了干燥、清理等服務,特別是在去年糧食收購期間遭遇連陰雨天氣,烘干等產后服務的作用和優勢更加顯現,減少產后損失10萬噸左右,相當于20多萬畝耕地的產出。
(三)正在建設的四級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在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圍繞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質量檢驗監測體系,監測覆蓋面達到產糧縣60%左右的目標,依托各級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高校現有質檢機構和企業檢化驗室,規劃建設糧食質檢項目1500多個,建成400個。通過質檢體系形成網絡、提升裝備、強化功能,帶動拓寬服務范圍、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為糧食質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去年,各級質檢機構在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新收獲糧食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全國共計增加檢驗參數2.9萬個,月均檢驗樣品數量增加2.6萬個,守好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第一道防線。
(四)“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成效不斷顯現,有力推動“三鏈協同”“五優聯動”
全國規劃了396個“中國好糧油”示范縣和189個省級示范企業,支持示范企業推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三鏈協同”,推動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提高糧食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各地加強糧油品牌建設,陸續推出了“吉林大米”“齊魯糧油”“山西小米”“天府菜油”“荊楚大地”等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的區域公共品牌。通過發展優質糧食訂單農業、推廣連片種植,優化種植結構,糧食流通對生產反饋激勵作用不斷顯現,從目前進展看,到2020年能夠如期完成增加4700萬噸優質糧食的目標。
(五)加強優質糧食工程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助農增收作用明顯
優質糧食工程在項目和資金安排上注重向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傾斜,助力全國200多個貧困縣脫貧攻堅取得實效。鼓勵“中國好糧油”示范企業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結成利益共同體,開展訂單收購、土地托管等,建設種植加工基地,開展科學種田,質量、產量、糧價“三提升”,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取得良好示范效應。如,貴州省實施特種優勢糧油訂單種植720萬畝,為種糧農戶創造收益93.6億元,惠及115萬農戶,其中貧困戶近30萬戶,戶均收入3100元以上。又如,山西通過建設“山西小米”產業聯盟,打造企業聯合體,銷售額突破7億元,輻射帶動貧困縣30多個,輻射農戶9萬余戶,帶動戶均農民增收5000元左右。再如,支持國家級貧困縣安徽省阜南縣引入中化農業、中糧貿易等示范企業,托管種植30萬畝優質小麥,可助農增收6000萬元。
(六)接連召開3個子項現場會,強化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創造性地推動優質糧食工程落地見效。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3個子項都涌現一批典型經驗。去年下半年,接連在江蘇、湖北、山東省召開3個子項現場會,大力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如,江蘇省充分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作用,確保糧食收獲后有序烘干、及時入庫,減少因落地造成的濕糧、破碎、霉變等損失,平均減損5個百分點。又如,湖北省大力加強質檢能力建設,每年向社會發布收獲稻谷品質測報信息,指導農民種植和產銷銜接,推動全省優質稻種植比例由測報之初的不足40%提高到80%以上。再如,山東省依托龍頭企業每年訂單收購優質糧食200萬噸,依托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減損20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30多億元。
(七)持續強化措施,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2020年是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攻堅之年,大部分項目將在今年落地見效,也是成效進一步凸顯之年,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重點在以下4個方面用力。
一是進一步放大實施成效。繼續采取視頻會議、項目庫在線監管等方式,加強項目調度,加快推動項目落地見效。二是進一步強化示范引領。繼續深入挖掘典型,適時召開全國優質糧食工程現場會,復制推廣好經驗好做法,更大范圍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三是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重點圍繞增加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引領消費升級、實現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等方面開展系列科普宣傳普及,請媒體朋友們繼續多關注和宣傳優質糧食工程。四是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支持。堅持遵循市場規律與政府引導支持相結合,進一步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突出“三鏈協同”“五優聯動”,做大做強一批優勢和特色明顯、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企業,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
創新完善糧食宏觀調控
羅守全就創新完善糧食宏觀調控有關情況進行介紹。
(一)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庫存處于較高水平,較好地保障了國內需求。但隨著國內外糧食供需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短板弱項逐步顯現,主要體現在:糧食供給總體寬松,但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但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糧食大流通漸成常態,但流通效率依然偏低;糧食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尚有差距;“五優聯動”穩步推進,但“產購儲加銷”各環節銜接融合不夠,整體效能不高。為此,亟需提高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的協同性系統性整體性,著力防范化解糧食領域重大風險隱患,切實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研究出臺了創新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實施意見,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實施意見提出,堅持改革創新、問題導向、市場主導和統籌融合的原則,以建成鏈條優化、銜接順暢、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為目標,針對糧食生產、收購、儲存、加工、銷售各環節瓶頸短板和深層次問題矛盾,建立健全一套常態化協作機制,推進完成相關重點任務,統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強化協同協作,推動流程重塑,形成產業發展各主體、各環節、各方面相互支撐、高效互動的格局,實現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協調發展,加快提升糧食產業整體效能。下步,將認真抓好落實,確保各項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落地見效。
(二)秋糧收購
做好秋糧收購工作關系農民切身利益,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市場總體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去年9月中旬,糧食局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切實做好2019年秋糧收購工作的通知》,還召開全國秋糧收購工作會議作出具體收購部署。旺季收購期間,負責同志帶隊,分赴黑龍江、江蘇、湖北、湖南等主產省開展秋糧收購督導調研。近日糧食局又印發電報,對春節前后售糧高峰期的收購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從合理布設網點、加快騰倉并庫、改進優化服務、加強監督檢查、強化情況調度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在各地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秋糧收購進展總體順利。截至2020年1月5日,累計收購秋糧2155億斤,同比減少110億斤。各地密切關注糧食市場價格走勢,江蘇、安徽、黑龍江等8省及時啟動預案,嚴格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有效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牢牢守住了“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據監測,目前秋糧市場價格總體穩定。玉米市場價格窄幅波動,維持在每斤0.88元,略低于上年同期。中晚秈稻價格1.26元,粳稻1.30元,圍繞最低收購價水平上下波動,優質優價特征明顯。大豆價格小幅下跌,價格為每斤1.76元,略高于上年同期。
1、各地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及早謀劃秋糧收購工作。各地加強秋糧生產形勢分析,及時作出收購預判,認真落實全國秋糧收購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制訂工作方案,做好倉容等方面準備,為秋糧收購打下了堅實基礎。糧食主產省召開專門會議,對收購工作作出部署,壓實各方責任。
二是多措并舉做好市場化收購。各地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在政策引導、資金保障等方面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調動多元市場主體收購積極性。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建立了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制度,為市場化收購資金提供保障。
三是認真抓好政策性收購。督促中儲糧集團公司切實履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主體的責任,嚴格執行預案啟止規定和質價政策,目前啟動預案的8個主產省已布設執行網點2144個,網點布局總體能夠滿足農民售糧需要。
四是不斷創新為農服務方式。重點產區通過訂單收購、預約收購、綠色通道等方式,有序引導農民錯峰售糧;“易糧通”“滿意蘇糧”“惠三農”“贛糧通”打造農企供需對接平臺,宣傳解讀售糧政策,幫助農民交“明白糧”,成功實現“指尖賣糧”。
2、下步重點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強市場監測和分析研判,主動發布收購進展、市場價格等信息,為農民售糧和企業經營提供優質信息服務,有效引導市場預期。二是完善銀企對接平臺,發揮好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政策作用,確保收購資金充足。三是加大與鐵路部門協調力度,發揮糧食鐵路運輸需求與運力供給對接機制作用,確保運力供給充足。四是督促各地落實好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不斷優化糧食收購市場環境,充分調動多元主體入市積極性。五是嚴格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充分挖掘可用倉容,合理增設收購網點,滿足農民售糧需要,確保收購有序開展。六是加強監管,以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11個省(區)為重點,督查最低收購價糧食收購各環節,嚴厲查處抬級抬價、壓級壓價,“以次充好”“轉圈糧”等違規行為;同時,用好12325糧食流通監管熱線,強化社會宣傳和監督,積極處理群眾合法訴求。
(三)保供穩價及北糧南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對加快恢復生豬生產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搞好北糧南運保障南方銷區飼料糧供應作出安排部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同有關部門迅速行動,認真研究制定了做好北糧南運的具體工作方案并抓好組織實施。
一是堅持常年常時投放國家政策性糧食。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統籌考慮市場需求和糧食庫存消化,科學制定銷售底價,合理把握銷售節奏,2019年共銷售成交國家政策性糧油3855萬噸,其中稻谷1248萬噸、小麥343萬噸、玉米2191萬噸、油脂油料73萬噸,有效保障了糧油市場供應。
二是做好重點時段保供穩價工作。去年12月份,糧食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兩節”“兩會”期間糧油市場保供穩價等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有關部門積極組織糧源、加強監測預警、強化市場監管,確保糧油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三是舉辦公益性飼料糧專場交易會。為拓寬南方銷售區飼料養殖企業采購渠道,幫助企業提前鎖定糧源,糧食局于2020年1月2日至7日,通過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采取線上交易和線下交易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了南方飼料專場交易會,不收取交易手續費,同時還提供物流運輸、融資支持等服務,促進南方銷區大型飼料養殖企業與產區精準對接,滿足企業用糧需要。本次交易會共組織糧源2045萬噸,最終成交871.2萬噸,成交金額155.4億元。
四是推動糧食產銷合作成果落地見效。督促在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和黑龍江“金秋”、福建“618”等區域性洽談會上達成的920萬噸玉米產銷合作協議落實落地。
五是做好運力、資金等保障工作。協調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對納入產銷合作和北糧南運相關政策支持的糧食,在鐵路運力安排上予以重點保障,在信貸資金上按規定予以支持。
下步,將持續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加強監測分析預警,根據玉米市場形勢和生豬養殖情況,加大工作力度,及時組織好市場化購銷,增加南方市場玉米等飼料糧供應,促進生豬養殖加快恢復。
(四)糧食產銷合作
近年來,糧食產銷區合作關系更加緊密、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強化合作意識,確保糧食供應。各地糧食產銷合作意識強烈,積極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有效保證區域糧食供應。目前,31個省區市按互惠互利的原則,均簽訂了糧食產銷合作戰略相關協議。其中黑龍江、河南、吉林、福建、廣東等省分別與10個以上省份簽訂合作協議。據統計,2018年全國糧食省際間流通量達4392億斤,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2019年繼續保持在4300億斤以上。
二是優化合作平臺,發揮引擎作用。各地積極搭建線上交易、線下洽談等平臺,充分發揮產銷合作平臺作用,促進糧食流通有序順暢。2019年,通過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組織的各類地方糧油交易專場成交總量325.9億斤,同比增長52.6%,成交量再創新高。2018年以來,糧食局積極打造全國性糧食產銷合作平臺,先后在黑龍江、河南舉辦了兩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市場影響力和社會關注度顯著提升。
三是培育合作載體,做強經營主體。各級糧食部門推動以資本為紐帶,打造骨干糧食企業集團,實現不同層級的國有糧食企業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同時,各地還以骨干國有糧食企業為基礎,組建跨區域集團公司,成為推動糧食產銷協作和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載體。
四是豐富合作內涵,實現融合發展。各地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通過鼓勵發展訂單收購、開展產后服務、建立異地儲備和收儲基地等形式,拓寬產銷合作渠道,確保產銷合作實效。各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支持企業積極開展訂單收購。拓展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同時,鼓勵跨區域建立生產和收儲基地、加工園區。
五是創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水平。各地積極發展“互聯網+糧食”等新模式,大力拓展網上糧食交易,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實現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倉儲、智能物流、智能配送。產銷區開展跨區域品牌營銷,實現資源利益共享。同時,部分省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糧食合作。
六是強化合作保障,推動落地見效。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出臺了一批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部分省區市省級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扶持糧食產銷合作。內蒙古等9個省份組建運行覆蓋全省(區)的信用保證基金,基金總規模達74億元。各地不斷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拓展糧食運輸通道。
下步,糧食局將繼續支持并精心指導推進糧食產銷合作向縱深發展。一是支持各地加強政府層面戰略協作,構建長期穩定、高效精準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二是擴大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品牌效應,優化整合區域性洽談會,確保產銷合作落地見效。三是引導各地建立糧食產銷合作省內部門協調機制和省外信息資源共享機制。
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
劉平介紹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有關情況。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確立并深入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一)實施過程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推動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糧食安全的工作格局,2014年國務院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2015年建立了國務院對省級人民政府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考核機制。按照國務院部署,自2016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部門和單位組成考核工作組,圓滿完成了三個年度的考核任務,廣泛調動了各地重農抓糧、保供穩價積極性,為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了基礎。
(二)考核成效
通過考核,地方政府糧食安全意識不斷增強,落實糧食安全責任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顯著提高,省級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和分管負責同志專題研究部署、督導落實力度明顯加大,有力促進了重點工作,有效破解了難點問題。總體看,各地各部門堅定不移地認真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大力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儲備安全管理進一步優化,市場流通活力進一步激發,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向好,努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實踐證明,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有利于調動起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的糧食安全保障格局,也有利于切實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開展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是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糧食安全重大決策部署的有力舉措,是壓實地方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和推動工作落實的有效手段,將持續開展、久久為功。
(三)下步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工作至關重要。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為落實這一要求,糧食局將著力用好“五個機制”,突出“四個重點”,不斷增強考核的導向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1、用好“五個機制”
一是常考常新機制。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每年年初確定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年度重點任務,隨后制定考核細化方案,力求積極主動,實現常考常新。二是日常監督機制。堅持抓常抓長,加強日常調度和檢查,將日常監督考核貫穿年度考核全過程,強化過程管理,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導向。三是問題整改機制。對考核發現的問題,由各成員單位按照業務歸口抓好跟蹤督導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在年度考核中予以通報。四是宣傳引導機制。及時宣傳各地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和突出成效,發揮宣傳激勵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導各地交流借鑒、互相學習,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五是信息化支撐機制。開發運行考核信息系統,優化規范考核流程,實現在線考評和日常監督,減少地方提供材料負擔,提高考核效率。
2、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持續強化考核。精準聚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在堅持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挑戰方面持續用力,進一步加大重點任務考核權重。同時,考慮各地實際,體現差異化考核要求,對糧食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省份,各有側重。二是強化問題導向,增強考核實效。在抓好問題整改的同時,及時了解有關政策和制度需要完善的地方,加緊堵塞漏洞、補齊短板,做到以上促下、上下聯動,形成合力,不斷健全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保障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三是堅持從嚴掌握,確保權威公正。進一步優化考核評審規則,客觀反映各地工作差距,維護考核權威。強化考核監督和工作調度,切實防止可能出現的考核把關不嚴、失之于寬等形式主義傾向,確保考核結果公平公正、經得起檢驗。四是注重結果運用,激勵擔當作為。進一步加大考核結果運用力度,對成績突出的省份進行表揚和政策資金優先扶持,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進行通報和約談,切實做到獎罰分明,持續釋放創先爭優的明確信號。
創新糧食執法監管方式
劉平就創新糧食執法監管方式有關情況進行介紹。
(一)著力強化糧食購銷監管,糧食購銷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
一是在糧食收購監管方面。專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強2019年夏季糧油收購監管和秋糧收購監督檢查工作,督促各地主動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新形勢,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壓實監管責任,保障國家糧食收購政策落實到位。二是在糧食銷售出庫監管方面。積極參與糧食庫存消化有關方案的制定,加強對庫存消化形勢的研判,對糧食銷售中出現的趨勢性問題、個別地區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重點關注,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完善政策和管理措施意見。印發做好政策性糧食銷售出庫監管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強化了政策性糧食銷售市場監管。
(二)穩步推進監管信息化建設,糧食流通監管技術手段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積極推動建立糧食行業“雙隨機”抽查機制。建立糧食行業“雙隨機”抽查應用平臺,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不斷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工作機制,并督促指導各地糧食和儲備行政管理部門用好“雙隨機”系統,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提高監管效能。同時,積極推進中央儲備糧庫存動態監管系統和糧食行業信用監管體系建設。
(三)充分發揮12325全國糧食流通監管熱線作用,社會監督成效進一步顯現
12325熱線自開通運行以來,逐步成為涉糧問題反映、投訴的主渠道,切實維護了售糧者、買糧者和消費者利益。2019年,12325熱線共接收群眾投訴舉報上萬次,通過電話、網絡、微信和信訪等多渠道接收有效投訴舉報420件,受理線索392件,辦結率100%。各級糧食管理部門認真查辦,共兌現拖欠農民售糧款近6000萬元,協調糧食出庫約37萬噸,將繼續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優化熱線運行機制,切實發揮“平臺”和“窗口”作用,在維護農民利益、強化行政監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嚴肅查處重大涉糧案件
指導各地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對監管中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綜合運用行政強制、行政處罰、聯合懲戒、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等手段,依法依規進行懲處。對于重大涉糧案件,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赴現場查辦,并督促做好相關責任人的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