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文清



乘著千萬級機場“引航起飛”之勢,山東將構建無縫銜接樞紐體系,全力打造以濟南、青島為核心的“2+4+N”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加快完善“兩樞一干多支”民用運輸機場格局,提升完善濟南、青島、煙臺樞紐機場功能,到2022年,全省民用機場將達到52個。
2019年12月30日上午,東方航空MU277航班平穩落地,煙臺蓬萊國際機場迎來了2019年的第1000萬名旅客,成為內地第39家年旅客吞吐量過千萬的機場,正式跨入大型機場行列。由此,山東省成為全國第三個(江北第一個)擁有三個千萬級機場的省份,占華東地區擁有千萬級機場數量的三分之一。而山東在整合機場資源后“引航起飛”的大幕才剛剛開啟。
“打包”機場資源
軟硬件國內一流的T2航站樓,緊密聯接的城際鐵路、軌道交通,內嵌入機場的高級酒店,從農村一步跨入現代都市的臨空經濟區......這將是濟南機場4年之后的樣子。
2019年8月27日,《濟南遙墻國際機場總體規劃修編(2019年版)》正式獲中國民用航空局批復。由此,濟南機場正式啟動二期改擴建相關手續辦理,預計2021年初開工建設,爭取2023年5月底前竣工。
“原來也想過改擴建濟南機場,但都是在原有框架下添添補補。”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衛中坦言,借機場資源整合東風,濟南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高標準規劃設計,建成后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除濟南機場外,總投資約55億元的煙臺機場二期工程已完成配套工程方案設計,力爭2022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將新建面積約17.2萬平方米的T2航站樓、約40萬平方米的機坪,增加33個近機位;投資約3.15億元的威海機場停機坪擴建工程完成初步設計,力爭今年8月投用,新建機坪約7.3萬平方米。同步推進新機場遷建工作,提升了省內機場尤其是小機場的話語權,臨沂、日照、東營、濟寧的遷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從2019年2月27日揭牌成立至今,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一期整合了濟南、煙臺、威海、日照、臨沂、東營6個機場,并與濟寧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實現對濟寧機場的委托管理;與中共菏澤市委市政府達成共識,將提前介入菏澤新機場建設管理,解決困擾當地的二期規劃等問題。之后,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將按照“建成一個、整合一個”原則逐步整合其他遷建、新建機場。
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的成立被視作山東繼港口整合、齊魯號歐亞班列一體化運營后又一重大交通舉措。“省機場管理集團在整合過程中初步構建了‘一體化管控、協同化運營、特色化發展集團化管控體系。”王衛中說,集團通過統籌全省機場資源,進一步形成競爭合力和規模發展優勢,實現全省機場的做大做強。
目前,山東省機場開通航線500余條,其中國際航線60余條,包括洛杉磯、莫斯科、巴黎、舊金山、倫敦、法蘭克福、悉尼等洲際航線。未來,山東將優化全省航線網絡布局,重點發展國際航空,加大洲際航線的開拓力度,打造以樞紐機場為中心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補齊民航發展短板。
“新機場”構建大樞紐
1月1日,從空中鳥瞰膠東國際機場,“海星狀”新機場的5個指廊翼然挺立,航站樓雄偉壯觀,曲面極富張力。這座機場“巨無霸”的建設已接近尾聲。
機場建設指揮部航站區工程部民航設備項目經理欒永強,自2013年機場選址確定至今已在這里奮戰了6個年頭,見證了機場“成長”的每一步。據他介紹,新機場一期以2025年為目標年,機位總數178個,將滿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萬人次保障需求。遠期以2045年為目標年,規劃將塑成總體“齊”字狀造型國際機場,機位數增加至290個,滿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萬人次、終端6000萬人次保障需求。
“現在單機設備調試已完成,正在進行聯機調試。”欒永強說,新機場行李分揀識別采用“條碼+RFID”技術,差錯率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是國內乃至世界機場最高水平。
這里誕生的“行業之最”不止一個。機場建設指揮部綜合管理部宣傳主管徐東昌對此如數家珍:世界首個采用集中式單體五指廊造型航站樓、旅客安檢后最大步行距離在550米以內、航班中轉效率全球領先;建設22萬平方米、世界最大航站樓整體不銹鋼屋面;打造全國第一個綠色海綿型機場;國際最高運行等級4F級跑道可起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機空客380、波音747......
“4F級”,代表山東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新機場是國內首個集航空、鐵路、公路、城市軌道等多種方式于一體的“全通型”綜合交通樞紐。航站樓前“依偎”著新機場的綜合交通中心,就是山東交通擴能升級的現實切片:接入濟青高鐵機場站,與青連、青榮城際等鐵路連接;接入連接主城區的M8線、西海岸的12號線、藍色硅谷的16號線;與“四橫六縱”公路網相接,構建了“立體化、零換乘、全通型”換乘中心。
“青島新機場被列為全國五大綜合客運樞紐建設示范工程之一,是山東唯一進入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重大建設示范工程的項目。”徐東昌說,未來新機場客貨集疏將1小時通達青島全域、1.5-2小時覆蓋半島主要城市。
乘著千萬級機場“引航起飛”之勢,山東將構建無縫銜接樞紐體系,全力打造以濟南、青島為核心的“2+4+N”綜合交通樞紐布局,加快完善“兩樞一干多支”民用運輸機場格局,提升完善濟南、青島、煙臺樞紐機場功能,到2022年,全省民用機場將達到52個。
臨空轉化“新動力源”
空港連接交通,更連接產業。如何找準定位、結合自身產業稟賦進行布局,是各地正在探索與突破的重點。濟南、青島、煙臺等市已規劃好“臨空經濟區”,積極做好產業“聚焦”,其發展思路也各有特色。
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青島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重點發展航空運輸保障、物流等三大航空服務業,航空航天研發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4大臨空高新技術產業,國際金融、商貿等4大臨空現代服務業。而為了精準聚力打造優勢產業,示范區則瞄準世界500強知名臨空關聯企業,開展定向招商、精準招商,“非空勿入”,嚴謹把關。示范區對入園企業的畝均投入、畝均稅收等有明確要求,約束指標多達十幾項。
顯然,做好新舊動能轉換這道“必答題”需要清晰的發展思路、精準的發展路徑、明確的發展規劃。早在2017年2月,民航局公布的《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就提出,鼓勵地方政府在業務規模較大的機場周邊規劃設立臨空經濟區,引導各臨空經濟區差異化發展,在“機場—產業—城鎮”一體化協調發展方面先行先試。由此可見,聚焦“特色戰斗力”已是業界共識。
對于濟南來說,重復建設已然競爭優勢不大,濟南選擇了建設國際航空產業園,引入40余家全球主要飛機零部件供應商,形成航空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除此之外,中歐制造產業園等一系列相關建設則形成了智能制造“戰斗力”。
當前,濰坊正在高密規劃建設臨空經濟區,推動青濰一體化發展。在規劃上,濰坊綜合保稅區與青島保稅區開展“區區聯動”機制,與青島機場合作設立了國際貨運直通場站,實現了青島機場功能后移濰坊。臨空經濟區聯通人流、物流、資金流,憑借輻射效應,聚焦“區域協同發展”“城市群聯動”,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將臨空經濟區做大做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煙臺為例,煙臺以蓬萊國際機場為核心,打造空港經濟區,重點發展航空物流業、高新技術制造業、高端服務業三大產業。物流業、航空服務業、高技術制造業通常是臨空經濟區的“主打牌”。各地區擁有類似的“主打牌”,即是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基礎。放大視野來看,圍繞一個主要臨空經濟區,構建一個密切聯系的臨空經濟區“集合體”,恰恰是打造“臨空經濟”的題內之意。
編輯/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