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



劉歡《好漢歌》開頭唱道:“大河向東流啊。”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亦有詞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墨客筆下的大江小河大都自西向東滾滾而流,皆緣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然而,位于山東省泰山南面的大汶河,卻出現了“汶河倒流”的奇觀。滿載著古老而優美的傳說,瀟瀟灑灑向西奔流而去,放眼遠望,竟不知何處是盡頭!
汶水兩岸情
山東的河流分屬黃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獨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網密度為0.24公里/平方公里,其中,長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條,長度在50公里以上的1000多條。在這眾多河流中,大汶河借地勢自東向西流,是山東省內最大的倒流河。
大汶河源遠流長,早在《詩經》里,就有“汶水湯湯,行人彭彭”的詠吟。這里的汶水便是大汶河的古稱。在歷史典籍中,較早見于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篇:“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浮于汶,達于濟。”后世漢代的《水經》,特別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對大汶河都有準確、詳盡的記述。
泰安當地關于大汶河的傳說也頗多,其中最著名的還屬《大禹治水》。據說很久以前,徂徠山、蓮花山、沂蒙山三山相環,圈成一個四周高聳、中間低洼得像大甕一樣的地勢,綿延幾百里,水只能往這個“大甕”里灌而不能往外流。洪水從山上沖刷下的泥土,沉積于“甕底”,大片汪洋淹沒著肥沃的良田。山民們眼瞅著山上的土地被雨水一寸寸侵蝕著,毫無辦法,守著山嶺薄地,盼望著能有人敲開“大甕”,使水流出去,讓“甕底”下的土地得見天日,成為自己養家糊口的農田。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母親是有莘氏女修己,其父鯀受帝堯之命治理水患,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總結了其父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終于治水成功。
大禹得知當地的地勢是東高西低,便決定找一個泄水口,打通河道,把“大甕”里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由此,“大甕”里的水順著大禹規劃的河道滾滾而流,這條河流被稱作“大甕河”。后來,叫著叫著,“大甕河”就被叫成了“大汶河”。
大汶河發源于山東省旋崮山臺子村,迂回西流,流經泰安市的新泰市、泰山區、岱岳區、寧陽縣、肥城市、東平縣等縣市區,注入東平湖,為季節性河流。大汶河分北支牟汶河和南支柴汶河,以北支牟汶河為主流,交匯于大汶口東。大汶口以上為汶河上游;大汶口至戴村壩為中游,稱大汶河;戴村壩至東平湖為下游,稱大清河,由東平湖開閘泄入黃河。大汶河全長208公里,流域面積8536平方公里。其中岱岳區內流域面積為1799平方公里。流域內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水利設施古老實用,人文景觀瑰麗多姿。
因水而興的古村落
水是生命之源,臨河而居是人們繁衍生息的條件之一。大汶口地區是人類發展史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隨著社會的進步,水資源的充分利用決定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大汶口,這個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遠揚的地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是重鎮。
山西街村位于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東南,南臨大汶河,距泰山約30公里,是個原汁原味、古韻依然的古村落。明代,一座石橋連接了大汶河兩岸,使得這里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此后,山西街村蓬勃發展,一座座明式風格的建筑拔地而起,不少晉商來到此處落腳。山西街村一度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最繁華的商埠之一。
山西街村的形成與汶河古渡、車馬古道和大汶口古石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大汶河作為南北方交通樞紐,來往船只穿梭,沿岸重要地段多形成碼頭。而后人們在此聚集,最晚應在元代以前,山西街地段便已形成村落。
明代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商業發達,山西街村村南的石橋應時而建,解決了南北交通問題。同時,這座石橋是當時大汶河自新泰、萊蕪至東平河段唯一一座連通南北兩岸的橋,也是今天江北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且能正常使用的古石橋。這座橋的出現,使得大汶口鎮在當時成為繁華的碼頭。
隨著商業的興盛,以開錢莊聞名天下的山西人來此經商的越來越多,于是便有了山西會館。據碑文記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山西商人修建了山西會館。山西會館坐西朝東,分南北兩部分,北為關帝廟,南為戲樓,總面積達2883平方米。山西會館最初是山西商人兌換銀票的地方,后來變成招待客商的驛站,山西商人舟車勞頓后在此食宿、休息。
新中國成立后,山西會館由食宿招待所改為學校,然后又改為鹽業公司和供銷社的倉庫,改革開放后才作為歷史遺址被保護起來。據資料記載,泰安的山西會館共有3處,除了山西街村的這一處,泰城和樓德各有一處,而山西街村的山西會館保存最好。山西會館建成后,附近的工商戶越來越多,形成兩條南北大街,才真正定名為“山西街”。
據村民介紹,山西街村能夠完好保存下來也是歷史的巧合。現代鐵路、公路的發展,冷落了原有的古橋。民國時期,英法修建的鐵路將山西街村擋在南部,之后新的商業區基本都在北部發展。由于只有村民零星的拆拆建建,古村原貌得以保留。
大汶口文化開啟文明曙光
汶水湯湯滋古今。奔流西去的汶河水不僅滋養了沿岸百姓,還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再次讓大汶口聞名的便是大汶口遺址的發現。
大汶口文化因大汶口遺址而得名。該遺址位于今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西南,地處大汶河南北兩岸。1959年大汶口遺址首次發現以來,經過3次大規模的發掘,共探明遺址區面積82萬平方米,發掘7200平方米,發掘墓葬189座,出土隨葬品2100余件,出土文物內涵十分豐富。考古專家認定大汶口遺址是距今46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遺存。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立碑保護。
“北依泰山、南鄰汶水、地勢平坦、林茂草肥的大汶口盆地,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東夷文化的源頭。由于這里地處東方,遠離中原,后人就把史前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的眾多部落稱為‘東夷,所創造的史前文化稱為東夷文化。而大汶口文化是東夷文化發展繁榮的一個標志性階段,成為東夷文化的杰出代表。”泰山學院歷史學教授蔣鐵生介紹。
據考古證實,東夷文化在史前發展水平最高,力量最強大,勢力范圍最廣。東夷族群著名的部落首領太昊伏羲氏,不僅在太昊之墟上創建了大汶口文化系統,而且還將其發揚光大,向外影響和同化了周圍的其他文化。東夷先民受他影響創制的太極八卦象牙梳,在大汶口博物館內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廣義的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圍十分廣闊,主要分布區域大體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豫東,北至渤海南岸,南至皖北、淮北一帶,覆蓋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廣大地區。
不僅如此,隨著文化考古的推進,一些學者發現,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的東夷文化圈是不斷拓展、擴張的。其以山東為中心,向北至庫頁島、阿留申群島地區,向西至燕趙和黃河中游,向東遠及朝鮮半島和日本海沿岸,向南直通臺灣海峽和南太平洋島域。更為開放的看法則認為東夷文化不但是中國大陸本土中原文化的基層文化,而且是整個環太平洋古文化的源頭,它向亞洲東北部移動,曾越過白令海峽而進入北美,向南洋群島的散播則由南太平洋逐島航行而抵達南美,輻射影響整個環太平洋地區。
大汶河,一條與眾不同的河,這是中華大地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澆灌了大片肥沃的汶陽良田。滋養了彰顯于世的大汶口文化。大汶河踏著東夷文明的足跡四翼齊展,開拓創新,她有著璀璨的過去,也必將有著更加美好的明天。
編輯/刁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