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強 李軍 陳彤 王海峰
【摘 要】目的:通過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分析,探索早期青光眼發生機制。方法:本文納入2018年8月-2020年3月我院200例早期青光眼病例數,其中正常人和青光眼各100例,分別設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系統地分析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運用統計學方法篩選出差異lnc RNA。結果:觀察組青光眼基因關鍵lnc RNA特異表達量民新概念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關鍵基因進行通路分析,發現主要集中在補體和凝血級聯通路,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受體相互作用等通路。結論: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參與到疾病發生機制中,為研究疾病進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
【關鍵詞】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關鍵lnc RNA;分析
【中圖分類號】R770.43;R7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7-228-01
隨著電子產品的廣泛普及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早期青光眼發病人數不斷增多,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青光眼作為一種致盲性眼病,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保障視力的關鍵,因其受到多種誘發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對發病的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進行分析。長鏈非編碼RNA(LncRNA)是一類長度大于200個核苷酸不具備編碼蛋白質功能的轉錄子,在表觀遺傳、轉錄或轉錄后水平調節基因的表達,維持細胞穩態[2]。最新研究發現許多關鍵Lnc RNA特異表達和眼部疾病有著密切關系。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為青光眼的早期診斷提供新思路,選取正常人和青光眼各100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納入2018年8月-2020年3月我院200例早期青光眼病例數,其中正常人和青光眼各100例,分別設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年齡15-76歲,其中男女比例為105:95,平均年齡為(37.48±4.63)歲。從基因表達綜合數據庫(GEO)中找到收錄的關鍵lnc RNA基因。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為了得到可利用數據,按照生物學和統計學可比性原則將GEO樣本數據組成不同的數據集( GDS)。每個數據集都載入對應的實驗內容,包括摘要、變量、數據顯示方式和分析工具等,將此作為下游數據挖掘的基礎。系統地分析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運用統計學方法篩選出差異lnc RNA。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數據導入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標準差(x±s)代表計量資料,t檢驗;%代表計數資料,x2驗證,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分析 觀察組青光眼基因關鍵lnc RNA特異表達量民新概念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關鍵基因進行通路分析,發現主要集中在補體和凝血級聯通路,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受體相互作用等通路。
3 討論
研究表明多種 LncRNA 的表達失衡在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干細胞的全能性、免疫細胞的發育及應答過程中發揮重要。同時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參與到早期青光眼等表達中。早期青光眼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但認為和神經節細胞病變和神經損傷有關,屬于一種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世界失明群體中有10%左右是青光眼導致的視神經性病變造成,其病理特征表現為逐漸喪失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及區域視野損失[3]。早期青光眼作為一種多因素疾病,體內基因和外在環境都是重要發病因素,并對病變起到關鍵作用,當前我們主要通過青光眼相關的眼壓、視野、房角等診斷青光眼疾病,但是早期檢出率不夠理想,經常漏診或誤診,因此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展,臨床開始采取基因測序技術診斷青光眼,明確其發病機制。
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位于編碼LOXL1反義鏈上,并和剝脫綜合征(XFS)有著密切關系,選擇對青光眼進行分期的數據集進行分析,分析早期青光眼差異表達基因,深入挖掘數據[4],尋找青光眼內在發病機制,以提高早期檢出率,在明確青光眼疾病后可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一直以來,長鏈非編碼RNA(Lnc RNA)被認為是垃圾DNA,其中長度大于200各核苷酸幾乎不參與蛋白質編碼過程的轉錄產物為Lnc RNA。但隨著生物基因技術研究的進展,Lnc RNA逐漸被發現具有不同的生物學功能,參與到細胞增殖、遷移、凋亡,調節干細胞分化等過程中,發揮出微小RNA(MiroRNA)的前體作用。Lnc RNA關鍵基因分類多樣,其存在的價值有所不同,但可證實的是,其基因和早期青光眼發病機制有關,并且可通過研究lnc RNA基因研究得到診斷人類眼科疾病的方法。本次研究結果顯示,Lnc RNA可以在染色質重構、轉錄調控、轉錄后調控以及蛋白質代謝等水平發揮重要作用,提高早期青光眼檢出診斷率。
綜上所述,早期青光眼相關基因的關鍵lnc RNA參與到疾病發生機制中,為研究疾病進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
參考文獻
[1]肖情, 馮光強. microRNA對原發性青光眼TGF-β和CYP1B1基因調控的研究進展[J]. 眼科新進展, 2014, 34(5):497-500.
[2]趙燕燕, 張豐菊, 朱思泉, et al. 人眼鞏膜組織中亮蛋白聚糖基因mRNA水平與高度近視及青光眼的相關性[J]. 中華醫學雜志, 2012, 92(9):608-611.
[3]王麗媛, 孫河, 于天洋. MicroRNA在青光眼防治的研究進展和前景展望[J].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 2016(6).
[4]岳秀娟, 王麗媛, 蘇勝, et al. 與眼部疾病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的研究進展[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8, 18(24):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