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心理課堂上運用表達性藝術療法,能夠降低學生的防御心理,讓他們全情投入課堂活動,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在體驗、表達中收獲成長。高中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型的設計結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一般教學程序和表達性藝術療法的操作模式,最終形成了“三心兩身”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暖身導入、全心體驗、暢心討論、修心反思、具身實踐。
【關鍵詞】高中;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型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4-0067-04
【作者簡介】戴敏燕,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浙江嘉興,314050)教師,一級教師。
一、高中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型概述
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是指在心理課堂上以繪畫、音樂、沙盤游戲、文學、OH卡牌等為媒介,讓學生表達內心思緒、感受及經驗等,從而達到疏解不良情緒、增加自我認識、規劃生涯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展。
課型,顧名思義就是課的模型,是課堂教學的教學結構或程序。課型設計可以使原本毫無關聯、零散獨立的課堂教學簡化為幾種基本的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的基本框架,從而讓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規律可循,教師能夠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核心,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高中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型的設計結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一般教學程序和表達性藝術療法的操作模式。經過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對教學方法、教學觀、教學策略、教學流程等共性特征進行抽象提煉,最終形成了“三心兩身”的五步驟教學范式,即暖身導入、全心體驗、暢心討論、修心反思、具身實踐。
二、高中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型的教學實踐
(一)暖身導入
暖身活動能夠讓學生很快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營造安全、輕松、開放、接納的心理氛圍。“游戲暖場法”和“情感渲染法”是兩種常用的方法,對于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堂的導入具有較好的效果。
1.游戲暖場法。
游戲暖場法利用各種游戲達到暖場的效果,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氛圍。一般采用趣味性的游戲,這類游戲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投入心理課堂。
如在“情緒繪畫”一課中,教師采用了“情緒傳遞”的暖身活動。全班分成6組,每組1列縱隊,領頭的學生領取本組的情緒圖,并且表演出該情緒,然后依次傳遞,看哪一組傳遞得最快,表達得最準確。該暖身活動既活動了學生的身體,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又引出課堂主題——情緒。
2.情感渲染法。
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更多地注重學生的情緒體驗。課堂伊始,調節學生的情緒狀態或者渲染某種情緒氛圍,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體驗當下的感受是十分必要的。情感渲染法利用音樂、視頻、故事、案例等引發學生相關的情緒體驗,為接下來的作品創作進行情感鋪墊。
(二)全心體驗
“體驗”是課堂的主體部分。教師講解完要求后,學生開始進行繪畫、沙盤游戲或OH卡牌等創作體驗。同時播放輕柔緩慢的純音樂,營造舒心放松的氛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全心體驗”階段的方法包括“個人創作法”和“團體創作法”。
1.個人創作法。
個人創作法適用于課程初期,這時候學生之間還不太熟悉,防御心理比較強,如果一開始便進入團體創作,個別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容易被忽視,強化退縮心理;個別擅長表達的學生則會成為主角,影響其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一些特殊主題的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也需要采用個人創作法,如“隨手涂鴉”“心理魔法壺”“生涯名片”等,讓個體有充分的體驗。
2.團體創作法。
團體創作法的其中一個好處是激發團體動力,個體在互動中促進對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得到支持、反饋,實現成長。團體創作法一般放在小組成員互相熟悉、信任之后。如“共繪曼陀羅”“OH卡看情緒”“別人眼中的我”等活動,需要小組中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力量,提供看待問題的不同視角,通過腦力激蕩,擴展個體認知,增加個體經驗。
如在“OH卡看情緒”一課中,學生組成6人小組,6張文字卡擺在團隊中間。第一位成員抽出一張圖卡,將它面朝上擺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文字卡上面,并且說出這個組合與情緒的關系。接著每一位成員輪流將同樣的圖卡放在任意文字卡上形成一個組合,并依次說出與情緒的關系。最后,重新抽字卡和圖卡,每人依舊將圖卡與字卡組合,以“情緒”為主題說一句話,最終形成一個故事。
(三)暢心討論
創作過程本身是具有意義的,后期對作品產生聯想,賦予作品意義,對于維持創作者內心的平衡也很重要,是表達性藝術療法發揮作用的重要一步。當學生觀察、體悟完自己的作品之后,可以讓學生敞開心扉交流,討論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暢心討論”階段的方法包括“師生討論法”和“生生討論法”。
1.師生討論法。
當大部分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提出與課堂目標相關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現象學”的方式提問,回到事物本身,讓學生用直接的認知描述看到的現象,外化學生的心理動態。
如在“雨中人繪畫”一課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如下:
教師:雨下得大嗎?學生:大。教師:雨是什么顏色的?學生:黑色的。教師:黑色的雨代表了什么?學生:壓抑的感覺。教師:畫中人有遮雨的工具嗎?學生:有傘。教師:對于遮雨有效嗎?學生:傘有點小,還是會被淋濕。教師:畫中人物此刻的心情如何?學生:有點悲傷。教師:你最欣賞他的哪些方面?學生:欣賞他迎著雨向前走。教師:你希望有什么改變?學生:雨小一點,傘大一點。教師:要怎么做才能夠改變?學生:跑到屋檐下,或者換把大傘……
整個師生討論過程只用了“畫中人”“他”這樣的指代詞,就畫中人談畫中人,進行象征性的對話。這減輕了學生的防御與抵觸,使學生敞開心扉,在問答中產生與自己的聯系,思考作品對自己的意義,進而實現心理輔導的目的。
2.生生討論法。
在體悟自己的作品、觀察同伴的作品之后,讓學生提出問題或想法,進行小組分享與討論。討論過程中遵循“不評價、不指責、不嘲笑”的原則,可以采用“魚缸討論法”“六六討論法”等,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每人都能說一說自己創作的想法、對自己的啟發等。
(四)修心反思
當作品經過自己的自由聯想、他人的解釋之后,創作者本人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看法,對自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是修煉內心的過程。“修心反思”階段的方法包括“作品重建法”和“反審認知法”。
1.作品重建法。
經過暢心討論,學生內心有所變化,認知有所感悟,情緒情感有所改變,產生了行動改變的意向。這時候讓他們修改作品,對作品進行重建和修整,有助于修復內心,增強實踐意向。
如在“心理魔法壺”的繪畫中,討論環節有一位學生說自己畫的是壺中有水,水不斷上漲,自己在壺中劃船,悠然自得,隨著水上漲到壺口處,壺中的人就可以出去了,表現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順勢而為,利用資源幫助自己”的積極心態。而另一位學生畫的是壺中人頭發散亂,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在壺中消極等待。經過討論后,這位學生感受到了其他同學的積極思維,于是在自己的壺中畫了一本書,讓“壺中人”有事可做,嘗試利用身邊的資源。
2.反審認知法。
這一部分主要是引發學生對自己以往的認知進行反思,了解自己的認知模式,評估這種模式的利弊并嘗試調整,達到認知成長的目的。討論結束之后,學生對自己創作和討論的過程、感受進行回顧,思考哪些方面觸動了自己、拓展了自己的認知,并將新的認知記錄下來,進行新舊認知的對比,思考如何促進新認知的生長。
(五)具身實踐
具身實踐是課堂的延伸,課堂所獲需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經歷了“暢心討論”和“修心反思”之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習慣化認知模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嘗試改變。這種改變需要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強化,直到形成新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從而提升“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具身實踐”階段的方法包括“體驗新知法”和“自我觀察法”。
1.體驗新知法。
“修心反思”階段的“反審認知法”還停留在思維層面,而“體驗新知法”則是行為層面的實踐,將新的認知轉化為新的行為。每節課后,教師布置實踐作業,要求學生將本節課的啟發、收獲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運用“案例+方法+心得體會”的模式進行反饋。
如一位學生寫道:在“情緒繪畫”這節課中,我學到了用“隨意涂鴉”的方法來表達、宣泄情緒。剛開始“隨意涂鴉”的時候,我還是很刻意地去畫,想要畫得好,隨著難度不斷增加,我開始放下對自己的要求,隨便亂畫,突然感覺好輕松!上周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我的學習狀態很差,心情非常糟糕。我找了一張紙隨意亂涂亂畫,閉著眼睛用左手畫,整張紙都涂黑了。當我睜開眼睛,覺得內心“黑色”的情緒減少了些。這節課,我學到了表達、宣泄情緒的方法,同時也認識到不需要時時刻刻給自己提要求,在一些小事上讓自己隨意一下,也是件很開心的事情。
2.自我觀察法。
自我觀察法要求學生將自己當作實驗對象,時刻覺察自己的認知、情緒和行為,試著去突破原來固化的認知模式,嘗試新的行為,思考這些新的認知和行為對于自己的意義。但是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并不容易,甚至有學生會因為無法改變而增加自罪感。教師不能強求學生進行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只能拓展其認知,讓他們意識到還有更好的處理方法,進而激發學生主動改變的意愿。
三、高中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型的建構反思
(一)創作體驗是關鍵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在教育實際活動中,個體認知的進行和心智的養成是通過身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產生的。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堂利用繪畫、沙盤游戲、影視作品等啟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有多感官的具身體驗,身體感官與情境產生交互作用,從而積極主動建構認知,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所以,在課堂上,充分的體驗至關重要,“過程即療愈”,只要學生創作了、表達了、體驗了,輔導效果就產生了。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表達、體驗,教師要營造安全、信任、自由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欲,讓學生的情感形態自由流露。
(二)作品解讀要謹慎
表達性藝術療法中的作品是創作者內心的投射,無論是繪畫療法還是沙盤游戲,都包含了從空間方位、色彩、物體的象征性意義等方面進行解讀和分析的方法。但在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中的“暢心討論”這一部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學生講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而不是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因為作品投射出來的學生的潛意識信息是豐富多元的,學生自己對作品才有充分的解釋權,僅憑一幅作品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不夠科學嚴謹的。
(三)步驟實施要靈活
“三心兩身”的課程范式包括5個步驟:暖身導入、全心體驗、暢心討論、修心反思、具身實踐,這5個步驟不要求在一堂課中全部呈現。在表達性藝術療法心理課中,“全心體驗”和“暢心討論”兩個環節是最生動的部分,教師需要很多的時間去觀察、引導,學生需要很多的時間來體驗與討論。“修心反思”和“具身實踐”指向的是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教學者,在課堂外的生活中學有所用。“三心兩身”的課程范式只是提供一個設計思路,教師對于教學的信念和熱情才是影響學生最深的因素。在課堂教學這條道路上,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靈活實施各個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