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霞
一、我真的是一無是處
燕子,高一年級女生,家中獨生女。燕子的父母均為工人,每天早出晚歸,經濟收入一般。燕子成績很好,在班級排名前三。她愿意在學習上幫助同學,老師和同學們對她的評價很高。然而,燕子自述自己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優秀。她內心自卑,自覺在很多地方不如他人:長相沒有班上的女生好看,氣質也沒有那些女生好,更沒有什么特長;內向的性格讓她無法自如地和同學交往;別的女生還有男生喜歡,而自己卻沒有一個男生喜歡。說到最后,燕子認為自身一無是處。
二、在問題外尋找突破
從燕子的陳述可以看出,她關注的多是自認為不夠好的一面,也就是說,她構建的自我是“問題自我”。而且由于當下的過度自我沉浸,燕子看不到這“問題自我”以外的具有積極特質的自我。身為咨詢師的任務在于幫助燕子找到“問題自我”以外的更為豐富的自我,看到更多的積極自我特質,從而揚起自信的風帆。鑒于這樣的思考,我決定采用敘事療法的理論和技術,和燕子在“問題自我”外尋找突破,幫助燕子建構積極的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
三、看到更為豐富的自己
1.不同角度不同結果。
我向燕子展示了六張兩可圖形,這些兩可圖形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可以得到不同的視覺結果。如其中一幅老奶奶和少女的兩可圖:從一個角度看,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老奶奶;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一個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美麗少女。我們一張張地觀看這些兩可圖,聰明的燕子將每張兩可圖中不同視角的圖形都識別了出來,并給出正確的命名。閱讀完所有的圖片后,我請燕子說說感受。燕子說她感到很吃驚,因為實在沒有想到,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幅圖,竟然會產生如此天壤之別的結果。聯系到她自身,燕子說她從來沒有想過要轉換不同的角度看自己,就那么固執地、片面地認為自己不行,認為自己不好。
2.轉換視角認識自己。
有了上述思考做鋪墊,我繼續按照敘事療法和燕子進行咨詢對話。我們的對話從回顧過去富有成就感的事情開始,在我的引導下,燕子列舉了三件對她來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分別是初中良好的人際關系、繪畫作品獲得省二等獎、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位居前三名。
在回顧這些經歷時,我一邊傾聽燕子愉快地敘說,一邊記錄她表現出的閃光點:有耐心,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執著精神,有很強的包容心,善于傾聽他人,真誠,樂于助人,動手能力強,愿意表達自我,不怕丟人,學習態度認真,勤學好問,等等。
談話結束后,我將記錄的紙張遞給燕子進行核對,她只稍微做了一點修改,可見她非常認可自己的表現。我注意到燕子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了,這笑容可以從側面證明燕子看到了更為豐富的自己。此刻,在她頭腦中關于自我的故事線,已不僅僅是那個“問題自我”了,還包含了積極的、樂觀的、有向上精神的自我。
3.理解接納當初的自己。
咨詢進行到這里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燕子對自我的定義有了新的擴展。然而,引起她最初心理困擾的經歷還在,于是我們一起回頭,重新思考是什么導致“問題自我”的出現。
燕子想了一會兒后說道:“我太希望自己表現得更好了,因此總是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然而,每天的時間就那么多,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但當時真的想不到那么多,在做得不好時只會責怪自己,怪自己不聰明,怪自己比不上別人?,F在想來,局限在那個狀態中的我也只能形成那樣的想法。今天幸好向您咨詢了,要不然我還會陷在‘認為自己不好的思維里,并且難以走出來。”
四、做自己問題的專家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故事線,這故事線如何構建并產生怎樣的效果,關鍵在于當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故事線:當這故事線建立在自我否定的基礎上時,形成的結果就是自我貶低,喪失對外界及自我的探索興趣;當這故事線中既有缺點,又有優點時,當事人就能辯證地、多角度地認識自己,即使遇到挫折,也有能力從容應對,而不會陷于其中無法自拔。初來咨詢的燕子構建的生命線是建立在自我否定的基礎上的,在咨詢的過程中,她逐漸體驗到,豐富認識自身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會構建出一個更為豐富的自己。
敘事療法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問題的專家,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指導,在整個咨詢過程中,我的咨詢重點落在引導燕子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自我探索,從而發現更多的自我積極特質,重塑對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