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毙聲r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各種各樣具體的社會糾紛表現出來,比如城建市容糾紛、社會保障糾紛、勞動爭議糾紛、社區(qū)事務糾紛、醫(yī)療糾紛、生態(tài)矛盾等,這些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亟需有效地預防和化解。
一、吸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矛盾化解的總體制度框架
在發(fā)展樣態(tài)上,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呈現出頻率常態(tài)化、類型多樣化、主體多元化、處理關聯化等演化特征,給黨和政府及其信訪系統、政法系統帶來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對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時代我國社會矛盾解決的總體框架是,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一方面,推進平衡發(fā)展和充分發(fā)展并不斷改善民生來從根源上加以防治,另一方面,構建源頭治理、動態(tài)管理、預防和應急處置相結合,全方位、全過程的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機制,對社會矛盾進行及時有效地預防、疏導和化解。在體制機制建設方面,依托“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發(fā)揮社會組織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兼具民間性、社會性、公益性屬性的社會組織可以在化解社會矛盾方面發(fā)揮重要的補充作用。社會組織是公民進行民主協商和政治參與的組織依托。引領和促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將社會組織的組織資源和經驗智慧吸納進化解體系,既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應有之義,又能增加化解社會矛盾的力量。我國社會組織蓬勃發(fā)展,在提供服務、參與治理、倡導政策等功能領域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間接或直接地推進了社會矛盾的化解,具有參與治理的組織基礎和功能基礎。與此同時,從社會需求來看,越來越多的公眾把社會組織作為反映訴求、展現自我、活躍生活、參與治理的載體,越來越多的人向社會組織尋求幫助。可見,社會組織未來的發(fā)展空間潛力巨大,具備了參與治理的組織基礎、功能基礎和社會基礎。
二、社會組織在社會矛盾化解中扮演的多元角色和功能補充
理論分析、中國特色實踐和域外經驗借鑒表明,社會組織在社會矛盾化解中扮演著不同于黨和政府的差異化角色,發(fā)揮著特定的補充功能:第一,社會組織作為信息的匯集者、信息的辨析者和澄清者以及信息的傳播者,承擔著信息功能;第二,社會組織作為利益表達者和交流協商者,承擔著利益表達、意見聚合、交流溝通和民主協商的功能;第三,社會組織作為改善矛盾各方關系的促進者、調解者、協調者以及仲裁者,發(fā)揮著中介干預功能;第四,社會組織作為解決方案的提出者、咨詢者、倡導者,承擔著方案建議功能。
在我國的社會實踐中,社會組織在推進社會矛盾化解中主要起到利益整合、信息中介和沖突干預三大作用:在利益整合方面,社會組織推動糾紛各方理性表達訴求、有序政治參與,預防糾紛各方主張極端化,破解博弈各方力量失衡的格局,促進糾紛各方平等協商;在信息中介方面,社會組織作為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信息中介,起到信息傳遞、促進溝通、加強理解的作用;在沖突干預方面,社會組織對社會矛盾和糾紛事件進行中立的第三方干預,發(fā)揮釋放沖突能量,緩和對抗情緒,促使各方聚焦實質問題,尋找和促進解決方案達成的作用。
盡管社會組織在促進社會矛盾的預防和化解方面的作用已經初見端倪,然而總體而言,自覺參與化解社會矛盾的社會組織的數量仍然較少。社會組織在持續(xù)參與社會治理方面,面臨著財政壓力大、體制創(chuàng)新難、功能拓展慢等內在困境,同時也需要更好的外在發(fā)展空間、制度環(huán)境、資源支持以及更多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機會。為了推進社會組織化解社會矛盾的積極作用,需要從政策支持、平臺和機制建設、組織完善、政治引領四個方面全方位予以引領和促進。
三、新時代引領和促進社會組織化解社會矛盾的路徑
1.拓展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和行動空間,保障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新時代我國社會組織的體制環(huán)境、政策環(huán)境、創(chuàng)新實踐正在發(fā)生積極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組織發(fā)展的空間越來越大。但實際中很多的社會組織仍然面臨參與困境和網絡化發(fā)展困境,導致其功能單一且拓展困難。需在頂層設計上,通過制度變革破解社會組織的參與困境和網絡化發(fā)展困境,改變“社會組織越合法,其制度空間越小”這一不合理現象。在此基礎之上,對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提供以多重保障和支持。如可以通過稅費減免、以獎代補、公益創(chuàng)投、財政轉移支付、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把某些公益性、服務性、社會性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具備條件的社會組織;再如,可以法規(guī)政策的形式,對政府分離出的或新增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明確社會組織參與治理的責任、組織架構、程序、監(jiān)督機制、服務標準等,以實現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規(guī)范性和持續(xù)性。
2.構建社會組織參與治理的平臺和機制。首先,適當引入中立權威、公信力高、方便靈活、專業(yè)性強的專家團隊和組織機構對社會矛盾進行干預調解;其次,建立健全政府與特定社會組織定期會面和聯席會商的互動機制,推進司法行政和監(jiān)察部門與各類調解型社會組織、行業(yè)協會、社會團體之間制度化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分享,既方便社會組織將各類社會糾紛產生的原因、存在的隱患以及相關建議、意見上報,又方便社會組織了解相關政策,起到信息傳達、政策解釋的中介作用;第三,構建和完善黨政部門、司法部門、社會組織三方信息共享、資源整合、良性互動、力量共用的大調解工作網絡體系和相關機制建設,促進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三者之間在效力確認、程序對接等方面的整體聯動和協調配合;第四,推進公共決策、政府管理、基層治理的透明化,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輿論監(jiān)督、疏導民意、法律宣傳和法制教育的作用。
3.推進公益類社會組織和人民調解組織的建設和發(fā)展。一是推動公益類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發(fā)展。孵化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律援助機構、婦女權益保護法律援助機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律援助機構、殘疾人權益保護法律援助機構、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公益類社會組織并推進其發(fā)展,發(fā)揮它們服務群眾需求、表達群眾心聲、傳遞群眾訴求、維護群眾利益的作用。對社會組織的孵化和培育,兼顧行政培育方式和社會培育方式的整合,提升所孵化的社會組織的專業(yè)性;二是針對醫(yī)療糾紛、勞動爭議、交通事故、消費者權益保護、環(huán)境污染、土地征用、城市拆遷、物業(yè)管理、校園傷害等矛盾多發(fā)領域,建立專業(yè)性調解委員會,有效發(fā)揮其在行業(yè)調解、專業(yè)調解、區(qū)域調解、基層調解、裁前調解、訴前調解的作用;三是促進公益類社會組織和人民調解組織自治性、群眾性、民間性等基本屬性以及參與度的提升,通過購買服務、公共財政預算保障等財政保障和激勵方式來推進改革和加以保障;四是加強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職業(yè)化和規(guī)范性。完善職業(yè)準入、薪酬保障、培訓考核、職稱管理、名冊備案等職業(yè)化管理機制,推進人民調解員的職業(yè)化,實現隊伍的專業(yè)性和穩(wěn)定性。吸納公道正派、熱心調解事業(yè)、有較強群眾工作能力的法律專家、專業(yè)技術人員、社區(qū)中威望較高的人員作為兼職調解員進入人民調解委員會參與調解。健全人民調解委員會社會矛盾排查、化解等工作流程和學習、溝通、討論等日常工作制度,確保人民調解工作公正、合法地開展。
在政治引領上,對社會組織化解社會矛盾功能的推進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實現,保證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為此,一方面要在完善社會矛盾排查化解體系和大調解格局的過程中加強黨的領導,另一方面要持續(xù)探索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的新機制。當然,社會組織有效地參與社會治理和化解社會矛盾,還需要社會組織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機制、信息公開機制、自律機制和價值目標維護機制,提升公信力并敢于擔當作為、發(fā)揮作用。
(趙伯艷,天津商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城市社區(qū)沖突參與式治理途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