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磊
本人是一位蘇州評彈的聽眾,喜愛評彈多年。同時,也對當下評彈藝術水準下滑頗感擔憂。由此產生了若干想法,故野人獻曝,求正方家。
評彈的衰落固然與大環境有關,但我這里主要想講的是關于評彈教學方面的問題。本文主要觀點如下:一是不能以學某位前輩名家像與不像(無論是唱還是說)來評價其藝術水準。二是激發學生有能力結合基礎理論、基本功、自身稟賦進行創造是評彈教育的根本任務。三是打開學生眼界。為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可以開設相關課程:南北曲藝的表演與其理論、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與民俗知識、中國文學史、儒釋道三教思想以及昆曲的折子戲的學習;要讓學生學會查找資料。
流派學習是當下曲藝傳承中最大的誤區,無論是說和唱,都要與所學的曲藝名家神似、形似。可是即使某人學得再像蔣月泉,也是蔣月泉第二。如果蔣月泉學得像了周玉泉,那蔣調就不存在了。為什么20世紀出了那么多名家,而這個時代基本沒有人能形成自己的流派呢?(頂多在某個流派中有這么一點點創新,就已經不得了)不是因為那些名家特別聰明,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演員特別笨,我想是教學方法不對。
(一)論唱腔
前輩名家學習唱腔的時候,主要為魏調、小陽調、周調、老俞調,甚至一般的書調。這些調子的彈唱與現在名家所翻新的調子相比,非常簡單質樸。可以說是名家借以這些調子為基礎,加上他們的心血,創造了新腔,同時也生成了自己的流派。但是,這里面的問題就是原來的書調具有極大彈性的創造空間,名家可以依據自身的稟賦來加以改變,最后變成適合自己風格的唱腔。一旦書調變成了某位名家的調,這種流派唱腔的彈性創造空間就減少了。現在的演員要在名家成熟的唱腔上作出革新,困難度遠遠大于從書調入手進行革新。打個比方,書調好比六十分,有四十分的提升空間。而名家憑自己的努力,已經提升到九十九分了,這個時候,再要提升就相當困難了。而且,這新加上去的三十九分,是為某個名家量身定做的,未必適合名家之外的其他人。
因此,學生學習唱腔,應該做兩個方面的學習。其一,唱腔的基本規律,此為根本性的。其二,前輩名家在此基本規律上的創造,此為工具性的。
1.唱腔的基本規律,包括字聲和曲律
字聲的掌握。需要教導學生熟練掌握與運用蘇州話的四聲陰陽與變調。這個不是簡單說說,而是需要專門的訓練。任何一個字,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要能夠分清。屬于尖聲、還是團聲,是翹唇,還是圓唇,都要清楚,以及一個字音的白讀和文讀,也要清楚。如果不清楚,需要知道如何去查工具書。故一些韻書,如《中原音韻》《韻學驪珠》《康熙字典》的查找方法,需要教給學生。此外,一個詞中,前一個字在一些情況下需要變調,如“市”是陽去,在“市一中”的“市”要變調成陽平。一個詞中,最后一個字若不是陰平基本會弱讀,故整個詞大致會呈現下降的自然聲腔。辨析字音是唱腔的基礎,非常重要,是需要專門開設蘇州話音韻學的必修課程。
曲律的掌握。唱詞基本是七字句,上呼下呼前后照應,仿照律詩的格律不太嚴謹。其中,開篇還有最后三句。課程需要向學生講清楚律詩、絕句的格律,平仄布局,何為沾,何為對(以及對聯的格律)。平聲字可以拖長,入聲字要短促,上、去介于兩者之間。傳統的唱篇在聲律上分為二五、四三,以及拖六點七,其與律詩平起仄起的關聯。要學生做到拿到新的唱詞,自己可以分出二五、四三。做完以上工作后,需要訓練學生依字行腔的本事,用最基本的書調,根據唱詞的字聲的四聲陰陽和變調,將唱詞唱出來。這樣,書調的幾個基本腔與字聲的關系,需要學生非常熟練地掌握。在練習用書調譜曲的時候,唱詞要用新的(可以從《千家詩》里找一些冷門的絕句),這樣就沒有前輩名家的錄音可以照抄。
此外,學習各種曲牌。曲牌是塑造人物形象最好的音樂表達方式。彈詞音樂主要是板腔體,而不是曲牌體。我們完全可以發展出與板腔體并重的曲牌體音樂。這是一條彈詞音樂可以創新的道路。尤其是在主角抒情的時候,可以用多個曲牌連套的方式來表現。
2.借鑒前輩名家的藝術創造
我們學習名家的作品就不應該以模仿作為學習的根本目的,而是應該研究名家創造的方法。老師需要講解名家如何在原來基本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他這么創造基于什么背景,有什么理論支持,是否一定要這么創造,可不可以不這么創造而那么創造。因此,學習流派僅僅是工具性的,不是終極性的。
比如,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的訓練,讓擅長蔣調的同學唱蔣調《寇宮人》,用擅長徐調的同學唱徐調《杜十娘》。或者,同樣唱蔣調《杜十娘》,可不可以用蔣調的其他聲腔來唱,大體聽是蔣調,但又和蔣月泉的錄音不一樣。在這種訓練中,同學們在排腔上需要考慮:唱詞的字聲和曲律對排腔的要求,唱詞所表達的情感對排腔的要求,流派特征腔對排腔的要求。如果能滿足前兩點,第三點上的突破應該可以允許。
于是,唱腔就不是死學,甚至可以創造,甚至在滿足字聲、曲律、情感及正確的發音方式的前提下,進行自我的創造。有的學生嗓音好,可以往高走,有的學生嗓音不好,就往低走,都應該允許。在教學中,書調是基礎。流派是工具,如同佳肴,不是必備的。每個同學都可以在書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再去借鑒其他戲曲的唱腔,化到自己的彈詞演唱中。學校要鼓勵學生的創作,不要堅持讓學生亦步亦趨去模仿名家。唱得好的同學,完全可以將新編的唱段掛到網絡上去,發送到微信平臺、喜馬拉雅聽書網等自媒體上。學生需要有創新的意識,但不是為了創派而創派,而是在基本功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稟賦來進行,這樣每個學生的表演都有自身的特點。
彈樂器可以向民樂學習。尤其是在定弦上,不一定要5⌒1 5,也可以配合不同的曲牌,有其他定弦法。這樣,音樂形式就會更復雜多變。
(二)論說表
同樣道理,在說表的練習上,不能根據錄音機,一字一字復述。在聽完了名家的錄音后,可以記一些關鍵的要點。然后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來進行表述。老師在上課時,需要分析這一段表,哪些是介紹故事線索,哪些是描述周圍環境,哪些是交代人物背景,哪些是起角色,哪些是對白,哪些是咕白,哪些是藝人自己的評述等。課堂上可以經常截取古典演義小說中的某一章節、某一場景,或者看一段傳統戲,讓學生自己編書,將上述說表的多種內容合在一起。此外,還可以將傳統書中以前不說的一些情節(被一表帶過的),讓學生自己發揮,自己去編,根據既有的情節和人物的性格,進行合理創造。
老師也可以用學生沒有聽過的名家的錄音,將其中要交代的內容用文字寫好,將這些文字的卡片交給每一個同學,讓他們自己設計幾天,最后統一展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互不相同,然后相互討論優缺點。比照名家的錄音,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甚至可以指出名家表演的不足之處。最后,大家在討論過后,再完善自己的作品,再來一次展演。
在說表中,有一些場景需要有賦子,如廳堂、公堂、做親、閨房、法場、開打等。需要學生背熟,并在相應的書目中可以加減詞句,這樣可以一賦多用。
有一些關于歷史知識的內容,需要開設相應的課程。比如,歷代官職,朝服,古人之間的稱呼,詔書的格式,書信的格式,歷史地理(古代地名,主要河流在歷史上變遷),古代的計量(如丈、斤、里,以及銀子、金子、銅錢在不同朝代的實際購買力)。評彈中傳統書比較多,這些歷史知識演員不懂,開口就錯。
說書需要噱,但是噱的好壞能夠說明說書人品位的高低。笑話不能重復聽,聽過的笑話再聽效果就要打折。所以,名家錄音的笑話,聽眾基本都聽過了,不能亦步亦趨學習。重復名家的噱頭,不如不放。噱頭要常說常新,要經常換。此外,不能在書臺上放黃段子。說段子要翻新,可以向滑稽戲、相聲學習,可以參閱歷代的笑話書,傳統相聲集這類書籍以及網絡段子,從里面找好點子,化用過來。
(三)論表演
前輩名家一般不怎么講究演,但楊振雄先生除外。為了增強視覺上的效果,我認為可以學點演。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們現在與其學習楊振雄的表演,不如直接學習昆曲的表演。學生可以學習幾出昆曲折子戲,里面包含了各種行當。這樣各種行當的身段就都會一點。在說書的時候,如果要適當演一下,就可以直接表現出來,尤其要注重上半身的身段及眼神的使用。
(四)論評論
評彈的評論本來屬于說表的范疇,由于特別重要,所以單列。說書的評論可以讓學生依照時代理解來評論,不一定要沿用老一輩的評論。但有些地方,書中正面人物的忠孝節義,尤其寡婦守節,三從四德等,我們也可以用同情的了解來看待,用儒家的理論來了解,不一定要評判其為封建落后思想。
聽書最有嚼頭的地方,在于里面的人物碰到選擇時思想上的分析。比如陳彩娥看到其父從典當里拿回珍珠塔時,心中的萬般猜疑;比如何九叔碰到西門慶要他火化武大郎尸體時,想到怎么樣既能不得罪西門慶,又能不得罪武松。這些心理活動,都需要說書表出來,而且面前有多種可能,這些人物如何在這些可能面前做出選擇,他們是如何思考的。又比如,這個人物想到了甲、乙、丙三種選擇,依照常理一般會做甲的選擇,但此人物卻做了丙的選擇,那么說書人需要說明為什么這個人物會做出違反常理的選擇;比如這個人太驕傲、太輕敵,或者這個人物曾經碰到某個場景事件對他產生影響。那么,人物的性格和場景事件需要在此選擇之前進行“種根”。如果不“種根”,臨時說他選擇丙就非常突兀。在小書中,這多種可能可以編成唱詞,一種路線想下去,幾句唱詞,最后發現行不通;再選擇另一條路線想下去,又是幾句唱詞,發現還是行不通;最后左右思量,選擇了一條路。這些心理活動的分析,是說書獨有的。還有一些地方,充滿了處世的智慧,比如《珍珠塔》最后,方老太太被迎回陳府,責罵方卿不應該羞辱姑娘。這個棋子的高妙,需要演員有生活經歷才能領悟方老太太必然如此行事的苦心。演員在這些地方的分析評論,正是聽書要聽的地方(其他戲曲曲藝形式做不到)。但有些演員表演,越來越表面化,沒有人物心理活動的深度刻畫,人物形象流于表面,書中的人物給聽眾留不下印象,聽書就沒有嚼味了。
評彈腳本里的故事和人物是具有自己發展的內在脈絡,不是說書人憑自己的水平來揣度,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的。書生雖然落魄,但他讀過四書五經,具有儒生的道德境界。小姐雖然思春,但是讀過《女誡》,會寫詩詞等,知道行為的端方,放到現在起碼也算文藝青年。官員、皇帝等都有他的氣度修養和符合身份的思維方式。有一些評彈演員文化水平低,如果不上進,連古典小說也看不懂。評彈演員不能以一副市井市儈的滑頭腔,并用一些庸俗的觀點來為書中正面人物的道德選擇做評價,演員自以為是地聯系了時代,雖然博得一些笑聲,但是拉低了書中人物的境界,毀壞了書中的理性,真是萬萬要不得。評彈演員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多讀書,多向有學問的人請教,多揣摩社會上各個階層人物的行為舉止、心理狀態,要能適當理解書中人物的選擇,評論出這些人物選擇的心理活動,讓聽眾能夠理解這些書中人物,而不僅僅是對反派好色好財進行簡單地解讀,或者對正面人物假大空的道德說教。這樣,聽眾來聽書,就不僅僅是聽一段唱,而是真正受到高臺教化的感召,并且也通過聽書充實了自己的人生經驗。
評彈演員可以不模仿名家,但一定要有堅實的基本功和比較豐富的基礎理論。
(一)基礎理論的學習
基礎理論是評彈學校學習優于傳統師徒制學習的地方。比如前面所講的字聲、曲律等,這是評彈的基礎,不懂這個就難以進行高水平地創造。以前師徒制,有的老師理論基礎不行,學生也沒有系統地學習,只是經驗的摸索。我認為,現在應該好好發揮評校的理論平臺的作用。
此外,還要有文化素養的學習。以前學說書,是窮人家的孩子居多,他們不是笨,而是窮,所以讀不起書,只能吃開口飯。像名家蔣月泉、楊振雄這種智慧的頭腦,放到現在估計也可以考取研究生學歷。所以,這些人的聰明腦袋放在琢磨評彈上會有卓越的表現。但是,現在學習曲藝的學生,除了一部分家學淵源之外,其中一部分是文化課不行的。
評彈學習要有點聰明,臺上要活口才好聽。評彈學習又要認死理進行鉆研,單靠小聰明,藝術生命不能長久。所以,我們的教學需要讓小聰明的學生沉住氣來學習理論,不要以為天賦嗓音好,唱得像就了不得了;需要讓死腦筋的人多鍛煉,多練習,在臺上才可以放得開。
評彈要吸引年輕聽眾,尤其是有文化、肯掏腰包的聽眾。這些聽眾起碼得是大學本科學歷。這就要求評彈演員的文化素質的修養起碼超過理工科專業的本科生文化素質的平均水平。這樣,評彈才擔當得起高雅藝術的稱號。如果評彈演員都是江湖滑頭,其藝術只是賣弄小聰明,吃祖宗老本,估計也不會被聽眾喜歡。
基于這一點,我認為評彈學校的文化課非常關鍵,需要聘請大學文史哲的老師進行系統地授課,尤其是民俗、文學、儒家思想這一類。以前演員多是請教老先生,因為這些老先生多是生長在晚清至民國時期,親身經歷過很多傳統的事情。現在的老先生大都是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經歷過政治運動,對傳統的事情也沒有多少親身經歷。除非是說現代書,說傳統書與其請教老先生,不如請教專門研究此領域的學者以及自己翻閱相關的資料。
教導學生進行對聯的創作,詩詞的創作,以及開篇的創作,尤其是開篇的創作,可以結合蘇州風景旅游區來進行。現在很多旅游區都有唱彈詞的茶館。可是,這些茶館里都是聽厭的開篇,而且與當地景觀不合。可以結合地區來創作,比如就山塘街的傳說來寫開篇,就某個名小吃來寫開篇,就某段蘇州的史實來寫開篇,就蘇州的歷史名人來寫開篇。為了推廣和擴大影響,也可以向社會征稿,將開篇的格律、彈詞的韻書刊登好,請寫詩詞的文人參加。獲獎的開篇可以讓每個學生自己去譜曲,然后在電臺、電視臺播放,讓觀眾來評出優勝。
(二)基本功的訓練
基本功的訓練,需要做到:(1)拿到任何唱詞,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用比較平的書調唱出來,逐漸產生自身譜曲的特色。(2)可以有比較熟練的書調的彈奏。(3)可以根據一段情節提示,在半天內自己編創一段說表。此三者,都要在平時學習中反復進行。入學半學期之后,就可以開始訓練,一直訓練到畢業。
在彈唱上,根據自身的嗓音稟賦,對唱腔和彈奏進行加花,可以借鑒大師的創造及其他劇種的創造。學生在畢業時,需要達到根據某個故事,自己編寫出一部中篇評彈的水平。在這樣的要求下,每位學生還需要將名家的談藝錄仔細研讀,這樣可以活學活用,吸收得快。
(三)自身稟賦的發現
在編寫本子時,學生要根據自己的特征來編寫。如果自己唱得好,就多寫唱詞,多在唱上下功夫。如果自己唱得不好,就少唱多說。如果自己念白好,就多起腳色,對話的情節多一點。如果自己擅于說笑話,就將各種笑話串起來,重新編個故事,讓聽眾一路笑下去。如果自己鄉談好,就在書里塞個說發言的人物。如果自己文字功底了得,可以在片子里多做一些文字游戲,比如雙關、嵌數字、花名、藥名等。
開設上面提到的文化素質的基礎課程。這些課程非常重要,需要從事專門研究的專家來授課。可以不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系統、深入的分析。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具體的歷史知識,也是要讓學生知道,一旦自己在說書的過程中需要了解這些知識時,他們應該如何去查找。
國家圖書館、江蘇省圖書館、蘇州圖書館如何查書,上網除了百度之外,有什么專業的數據庫可以查到。哪些大學的專家是研究這些領域的權威,可以在碰到問題去請教。比如,說到“監察御史”,那么監察御史是什么類型的官,哪里可以查到。當對一個人物進行開相時,身上的裝束,應該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穿什么鞋子,才符合這個人的身份地位。學生當然不可能都知道,那么他們可以去查找,去相應的傳統節目里尋找,或者去查歷代服飾史的研究書籍,然后進行綜合。再比如,圣旨是怎么寫的,八股文是怎么寫的,榜文告示是怎么寫,學生不知道很正常,但他們需要知道如何去查到。
蘇州評彈博物館有很多以前的開篇書,這些開篇都非常有趣,現在沒有人唱了。可以讓學生依據這些開篇,進行創作,自己依字行腔,創造適合自己的調子來唱。
我覺得,評彈學校的人文教育不僅要教學生多少人文的知識,也要教學生人文的情懷以及在說書用到時如何去查找相關的資料。
評彈里一個揚子江,一個惠中秋,都是半途殺出的黑馬。他們自己可以編書,自己可以唱不標準的蹩腳的流派唱腔。他們不是評校教育出來的,卻深受觀眾的歡迎。而評校出身的,模仿名家說唱的演員,卻不及他們受歡迎。如果說揚子江說“文化大革命”書是討巧,因為觀眾的青春歲月都耗在那個時代,“文化大革命”書可以讓觀者回憶起那個時代。但是,惠中秋可不是如此,他也有說傳統題材的,照樣受歡迎。
以前師徒制的學生,跟師一年就可以出來說了,為什么我們評校幾年學習下來,只能說幾回書,唱幾個開篇呢?
我認為,這是源于教學方法的誤區。一方面,嚴格模仿名家的說表和彈唱,學生精力都花在這里了。其實,一個高音上不去,一個顫音唱不出來,都無所謂的。上不去,就走下行的;顫不出來,就唱直的;模仿不像,就唱自己的腔好了。關鍵是字的頭腹尾要咬準,字音要準,曲律要對,發音要用丹田;聲腔能夠表達人物感情。另一方面,忽視文化素質教育。說書先生之所以為“先生”,是演員發展的后勁,需要非常重視。學生的知識和視野要達到大學文科生的水平。不然,如何在滿大街都是本科生的社會上受到年輕聽眾的熱捧。評彈聽眾的年齡普遍比昆曲聽眾年齡老。昆曲被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熱捧,已經成為文藝青年文化身份的標配了。評彈也要被熱捧,才有未來,演員才有創作的動力。
如果死死地抓流派傳承的學習,則沒有師徒制的寬松與自我創造的心得。(在師徒制中,有的老師是不用心教的,學生只得偷學,反而促成了學習積極性。他們模仿老師,不可能一模一樣,也就大致像,然后填加上自己的創造,反而能夠創派。)如果不重視文化素質,只是用一些中學文科知識來教學生,甚至比中學文科學習還要簡單,這些學生將來上臺表演,如何吸引大學生群體?說書要有未來的發展,其所針對的群體,不能一味走低端路線。票價要政府補貼,自己不能造血,需要政府財政的輸血才能維持,那么評彈的滅絕也就快了。
因此,在我看來,評校的教育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練好書調彈唱的基本功,自己敢于把自己逼上梁山,這就是吸收傳統師徒制的優點。學生能夠學習理論課和擴大眼界,這是學校制度的優點。這兩個優點要結合,互相補充,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說不定可以多產生些新的流派名家。
(作者:蘇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