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茵茵 黃振勝 曹玉梅

2019年11月27日,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民間川劇文化中心,原創紅色革命題材兒童川劇《小蘿卜頭》正在上演。
舞臺上,“小蘿卜頭”唱念做打、服飾裝扮非常到位,韻味十足,“貓頭鷹,你是不是要欺負小娃兒哈……”“媽媽,我今天的作業又是100分,我幫黃伯伯送了挺進報……”飾演“小蘿卜頭”的薛喻露唱得婉轉清麗,表演有模有樣,9歲的她獲得滿堂喝彩。
舞臺下,一位老者目不轉睛地看著表演,時而皺眉,時而微笑,雙手一直緊緊握著。薛喻露喊他“潘爺爺”。薛喻露的每一次演出,潘爺爺都會到場觀看。
代表建議新建川劇院
白市驛鎮素有“川劇之鄉”的稱號。這個主街道曾只有兩里三分半長的小鎮上演過數不清的川劇傳奇,川劇在這里走過了風生水起、劇團解體、傳承難續、鳳凰涅槃的跌宕歷程。
薛喻露口中的“潘爺爺”是九龍坡區人大代表潘啟源,也是一位川劇愛好者,他對白市驛的川劇歷史如數家珍,“以前白市驛鎮是個不折不扣的‘戲窩子,不大的鎮就有三個唱川劇的戲友組織。”談起川劇,他眼里立馬閃著光,輕抹了一把頭上的細汗,樂呵呵地講起白市驛鎮川劇的輝煌歷史。
“上世紀80年代初,川劇在白市驛鎮很火,當時兩毛的票價不算便宜,但也場場爆滿。” 那時,白市驛鎮的川劇迎來了大發展,老藝人集資買樂器、招收學員,成立了“白市驛青年農民川劇團”,隨后更名為“巴白青年川劇團”,到當時的巴縣各鄉鎮,江津、永川、涪陵等地演出,紅極一時。
但上世紀80年代末,新的娛樂形式逐漸增多,年輕人更喜歡看電影電視、唱歌跳舞,巴白青年川劇團也受到了沖擊。1993年,因為缺少觀眾,劇團被迫解散,白市驛的川劇發展跌入低谷。
白市驛鎮川劇聯合會副會長葉巧玲告訴記者:“我進劇團時演員平均年齡只有19歲,而我現在已經50多歲了,還屬于‘年輕演員,這說明白市驛川劇發展的斷檔期有20年。由于中青年演員缺乏,川劇在白市驛曾一度面臨消亡。”
“川劇文化是白市驛豐富的文化資源之一,但年輕人不愿意學唱,眼瞧川劇由興轉衰,心里很不是滋味。”潘啟源說。
2006年,潘啟源當選九龍坡區人大代表,當年他就提交了《關于新建白市驛川劇院的建議》。
劇院籌建歷經波折
針對潘啟源提出的建議,九龍坡區政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從2008年起設立了川劇專項扶持經費,但由于區、鎮兩級財政資金緊張,川劇院建設的事一直沒有著落。
“老潘,川劇院啥時候能動工,怎么老打雷不下雨啊!”不少票友常常向潘啟源詢問。
“那時別人問我相關情況,我都不知道怎么解釋。”潘啟源回憶說:“建議沒著落,我感覺愧對群眾,但我一直沒有放棄,也一直為此努力。”
當時,剛剛動完腦瘤手術的潘啟源,為了這件事一次又一次往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新局跑。“這幾年跑了不下200次。”滿頭白發的潘啟源感慨地說。
2014年,九龍坡區人代會上,潘啟源再次提出《關于加快落實白市驛川劇院建設的建議》,希望能盡快編制白市驛綜合文化中心項目建設方案,并啟動川劇院建設。
此次,潘啟源的建議得到區政府積極回應,將白市驛民間川劇文化中心項目列為2015年九龍坡區十大民生實事之一,并開始編制建設方案。2015年,方案獲批,鎮政府啟動建設。
按原規劃設計,川劇文化中心是在原鎮政府禮堂基礎上改建,但施工過程中又遇難題:由于禮堂年久失修,主體結構已損壞,原來的設計施工方案必須推翻重來。川劇文化中心建設工程也因此擱置。
接力監督促劇院落成
川劇文化中心建設工程一直受到區、鎮兩級人大的關注。
2016年初,九龍坡區人大常委會組織召開了2015年政府投資民生項目實施情況專題詢問會,白市驛民間川劇文化中心項目就是其中一個詢問議題。
“項目實施情況如何?”“項目未完成的原因是什么?”“都有哪些推進舉措?”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就具體情況一一詢問。
區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趙旭輝表示,戲劇是一方凈土培植出的文化花蕾,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精髓。白市驛鎮的川劇底蘊深厚,新建川劇院、推廣川劇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傳承。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國家提倡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人大更應有所作為,助推政府部門保住川劇的火種,留住白市驛的鄉愁。
專題詢問之后,在區人大常委會的強力推動下,川劇文化中心建設工程開始提速,新的設計方案很快通過審批,并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按照新方案,將對原鎮政府禮堂的主體結構進行加固,并進一步修改完善了劇院的外觀和內部設計。
白市驛鎮人大也將川劇文化中心建設納入重要監督事項。2017年,白市驛鎮新一屆人大還對川劇文化中心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項視察。
“既然要修建劇院就要從長遠考慮,給觀眾帶去視聽盛宴。”白市驛鎮人大邀請鎮川劇聯合會的專業人士參與視察,并就音響設備等硬件提出建議。最終,在人大的建議下,僅劇院音響設備就投入了300多萬元。
改建期間,潘啟源還召集部分川劇演員、專業人士前往查看,他們發現劇院的內部裝修不符合現代舞臺標準,裝飾風格也與川劇文化不協調。
“川劇院是復興白市驛文化的一個載體,要有長遠規劃。按設計方案,觀眾席只有200個,以后觀眾多了怎么辦,難道拆了重來?”潘啟源匯同專業人士向鎮政府提出重新設計觀眾席和部分內部裝修的建議,并得到政府部門采納。
2018年初,白市驛民間川劇文化中心開門迎客,仿古磚外墻、青瓦屋頂,內設方形木窗,墻面雕刻了多個栩栩如生的川劇臉譜,古色古香。“政府總共投資了近2000萬元,內部配有專業燈光及音響設備。現在每月的演出場場滿座,川劇的熱度又回來了。”潘啟源興奮地說。
隨著原鎮政府禮堂變身川劇文化中心,梨園薪火在白市驛再一次被點燃。
川劇在校園傳承
《小蘿卜頭》的演員都來自驛都實驗學校,有學生還有老師。像薛喻露這樣的川劇小演員在驛都實驗學校還有很多,川劇成為驛都實驗學校必修課已有8年。
回到2012年初,白市驛鎮人大主席團審議當年工作要點。潘啟源提出應對白市驛鎮的川劇發展與傳承開展調研。
“傳統文化傳承最好的辦法是從娃娃抓起,我們學校提倡素質教育,正好可以探索將川劇納入中小學興趣課堂。”潘啟源的提議得到在座白市驛鎮原人大代表、驛都實驗學校原校長王小龍的回應。
此后該鎮人大就這一議題展開調研,并向鎮政府建議,加大支持川劇進校園的力度。驛都實驗學校則通過政府補貼與自籌資金的方式開辦起川劇課堂,并邀請川劇演員馮光霖提供素材,由該校老師編寫了一本三到六年級通用的川劇普及教材《學川劇》。
如今,走進驛都實驗學校大門,生、旦、凈、末、丑五個川劇經典臉譜和刻著“弘揚民族文化 傳承川劇藝術”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耳邊還不時傳來學生像模像樣的川劇哼唱。
據驛都實驗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校已有兩名有編制的川劇專業教師,實現在一至六年級每班每周開設一節川劇課。不久前,由學生表演的川劇折子戲《皮金滾燈》在第二十三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斬獲金花獎。“學校開設川劇課,為川劇的普及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傳統戲劇文化的傳承。”該負責人說。
驛都實驗學校每次演出,67歲的潘啟源一定會出現在現場,為孩子們加油、鼓勁。如今,川劇已經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在這里,川劇正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迎來又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