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蔡
1.“黑”來的書洗不白
借書好像是每個人在大學都要干的事情,卻很少有人想過鉆圖書館賠償制度的漏洞。
圖書館的規定是什么呢?剛好我還記得。因為我在大學的時候也無意弄丟過一本借書,當年要求是按圖書價格的十倍賠償。
聽起來好像很嚴厲,但不要忘了,許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舊書,放到現在是十分珍貴的,而書的定價只有一兩元。也就是說,借書人只需要十多元,就可以將這本書合法地據為己有。
對于這種行為,這位網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制度的漏洞。有問題的不是我,而是這個制度!”
制度有沒有漏洞?當然有!否則也不能讓人十來塊錢就把“黑”來的書洗白了。
但“黑”來的書真的洗得白嗎?往小了說這是一種精致的利己主義,看似合法,但其中的冷漠與自私已經超出道德的范疇。
通過這種行為,我們能清楚地發現,這種人對自己是毫無要求的,沒有自己做人的標準,所有的標準僅僅是對制度的恐懼,一旦制度有了缺口,私欲就“一瀉千里”,“羊毛”也可以心安理得地薅。
“薅羊毛”的行為,網上也存在。
京東的一家店鋪在設置打折活動時操作失誤,將打折活動與滿減活動的條件設置重合,原價200元的產品成了免費的。
此事傳開后,該店在10分鐘內收到了6萬筆訂單,賣家做出緊急處理,但為時已晚,由于操作失誤,這家店面臨著近50萬元的損失。
根據店鋪的注冊信息,店主是一名剛從學校畢業出來創業的大學生。這50萬元的損失對他來說真的是天文數字。
面對一個人無意的疏忽,基本的人情味呢?
假如我們把這一類邏輯,放到更大的事情上去推想,結果會更加可怕——開著車正常行駛,仇人正巧在橫穿馬路,你撞嗎?
理論上講法無禁止即可為,但我們更愿意看到文明的存在——除了法律之外,還有道德與人性,在“照亮”我們的行為。
2.“羊毛”價格該漲了 武春(人大工作者)
大學生通過借書不還的方式,把自己愛慕的古書,按圖書館規定的賠償價格“賠回了自己的書房”,這種做法并不是普遍現象。對此,法律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因而這種做法并不違法,只能說道德底線太低。
大學圖書館的圖書是公共資源,是該校全體師生共有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把圖書館的圖書占為己有,都是剝奪他人的閱讀權力。圖書館的賠償規定只是針對借書者遺失或損壞圖書采取的處罰措施。畢竟,“賣書”不是圖書館的本意。
為了預防此類“薅羊毛”事件的發生,學校圖書館要及時做好圖書的分類管理工作,并根據當下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賠償標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圖書,書背面標價大多在2-5元,一些圖書館規定“借出未歸還的書按照書背面標價的三倍賠償,三倍仍不足十元的按十元賠償”。
這樣的賠償標準在當時是符合實際的。但在目前的情況下,此類書籍再按書背面標價三倍的標準賠償顯然不妥,應視具體情況確定賠償數額,可以是標價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對一些珍貴的或有高收藏價值的圖書,圖書館更應該加強管理,制定更加嚴格的借閱管理規定。要讓借書人不再“薅羊毛”,不想“薅羊毛”,感到薅這種“羊毛”成本太高,從而遏制“薅羊毛”的行為。
3.可建立全國性借閱人誠信名單 宋炎(法律工作者)
作為中國第一部圖書館專門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是為加強對公共圖書館管理,推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較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讀書閱覽權利而制定的法律。
其中第五十三條規定,損壞公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設施設備或者未按照規定時限歸還所借文獻信息,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這是公共圖書館要求借書不還者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
但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三條規定的那樣,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將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作為重要任務。
公共圖書館肩負的重要任務,決定了館藏圖書的價值并不直接等同于圖書銷售價。惡意不還并將借書據為己有者,侵犯的不僅僅是圖書館對館藏圖書的財產權利,還擾亂了圖書館的正常運行,侵害了社會大眾獲得正常公共服務的權利。
這是典型的為滿足一己私利,而不惜損害社會全體大眾利益的行為。
對于此種行為,除追究其賠償責任外,圖書館也可通過與其他圖書館聯合建立全國性的借閱人誠信名單,制定達到遺失圖書數量上限后限制借閱等規定,以制度的形式讓小人無空可鉆,徹底杜絕這類惡意行為,讓公共圖書館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