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球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被稱作濕地。濕地被形象的比喻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與人類息息相關。
我國濕地面積5360萬公頃,約占全球濕地面積的4.4%,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國濕地分布廣、類型豐富、面積大,從寒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山,縱橫交錯的濕地密布廣袤的大地,幾乎涵蓋了《濕地公約》中所有的濕地類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濕地是生命之源。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澤、海濱,風吹稻香的水田、池塘……這些生命的富集區域使大地充滿勃勃生機。
濕地是文化之根。人類在啟蒙時期,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逐水草而居”。人類的文明史實際就是一部江河濕地的發展史。長江與黃河創造了歷史悠久的五千年華夏文明。尼羅河造就了光輝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則是古巴比倫文明的搖籃。沒有濕地就沒有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就沒有進入現代文明的今天。
人類的生活一刻也離不開濕地。只有建設和保護好濕地生態系統,人類才能安全的在地球家園里繁衍生息。然而,由于人類對濕地認識的缺乏,全球許多濕地長期處于保護空缺狀態;伴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全球濕地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
由于人類占用、濫用和破壞濕地,導致濕地不斷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加劇、水旱災害頻繁。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指出,濕地是目前受到威脅最大的生態系統,濕地退化和喪失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更值得警醒的是,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十大生態問題,都與濕地萎縮和功能下降有關。
多年前曾有人發問,留給地球的最后水滴,會不會是人類自己的眼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應。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把濕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通過加強制度法規建設、出臺濕地補助政策、實施保護修復工程、加強保護體系建設、開展濕地調查監測、強化濕地科技支撐、積極履行《濕地公約》、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和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等,推動濕地保護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從高山之顛到大海之濱,從改善生態到生態惠民,都見證著一個負責任大國全面保護濕地,積極履行公約義務的堅定信念和鏗鏘腳步。
生命因濕地而美麗。珍愛濕地,就是珍愛生命的棲息地。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