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1月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在京召開了2020年春季沙塵天氣趨勢預測會商會議,來自林業、氣象、草原、荒漠化監測等領域專家,在認真分析2019年沙塵天氣災情、地表狀況、氣候條件的基礎上,采用多種預測模型和方法,預測了2020年春季我國北方沙塵天氣趨勢:沙塵天氣過程次數和日數均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總體接近2019年同期。
專家分析,2019年春季我國北方共發生11次沙塵天氣過程,具有6個特點:一是沙塵天氣過程數與2018年同期(10次)略偏多,但少于近18年同期均值(10.7次)和常年均值(17次)。二是發生1次強沙塵暴、3次沙塵暴天氣過程,強于2018年同期(3次沙塵暴過程),明顯弱于近18年均值(沙塵暴4.39次、強沙塵暴1.3次)。三是北方平均沙塵日數為5.4天,與2018年同期(5.5天)持平,略少于近18年同期(5.7天),明顯少于常年同期(8.2天)。四是沙塵天氣主要起源于蒙古國南部、南疆盆地、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和東北西部。五是沙塵天氣首發時間為3月19日,比近18年平均首發時間(2月14日)晚,且集中發生在春季后期。六是北京地區發生2次揚沙天氣,少于2018年同期(3次)和近18年同期均值(3.5次),且強度偏弱。
專家介紹,2019年主要沙塵源區水熱條件、土壤墑情、植被狀況有利于抑制2020年沙塵天氣發生。主要沙塵源區植被生長狀況較近20年同期均值偏好;比2018年同期略偏差,其中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中西部偏好,內蒙古中東部局地偏差。近2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且降水量和氣溫均呈上升趨勢,植被蓋度穩定增長,荒漠生態狀況持續穩定向好。另外,蒙古國南部植被生長狀況比2018年同期略偏差,但較近20年同期均值偏好。
專家強調,歐亞中高緯地區大氣環流活動是形成我國北方沙塵天氣最為重要的氣象條件。近20年來春季北方地區大氣環流多以緯向型為主,冷空氣勢力明顯偏弱,有利于春季沙塵天氣偏少。2019年秋季,北極地區海冰密集度總體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楚克奇海及鄰近海域海冰持續偏少,秋季密集度較常年同期偏少20%以上,10月份部分海域偏少80%以上。赤道及以北的太平洋大范圍海域海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鄂霍次克海和西白令海偏高0.5℃以上,部分海域偏高1-2℃;西南印度洋海溫偏高1-2℃;赤道中東太平洋處于中性偏暖狀態。海冰和海溫外源強迫信號均十分有利于2020年春季歐亞中高緯度地區盛行平直的緯向環流。
自2003年建立春季沙塵天氣趨勢會商機制以來,林草局和氣象局不斷加強合作,特別是近幾年會商內容和形式不斷創新和發展。一是在年度趨勢預測方面,新增東北區域,將新疆南疆、北疆分開預測。二是在滾動會商方面,3-5月開展以月尺度進行滾動會商,及時修訂會商意見。三是在應對重大沙塵天氣方面,及時對重特大沙塵暴災害及影響京津冀的沙塵天氣進行會商,分析原因,預測后期趨勢。四是在驗證預測意見方面,春季沙塵暴重點預警期結束后,聯合對春季沙塵天氣發生情況進行分析、總結,驗證年初會商結果,改進預測模型和方法。五是在會商時限方面,不局限于春季,開展不定期會商,特別是針對入冬時期沙塵天氣進行會商。
為提高預測水平,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的需要,與會專家建議:一是對社會關注度高的重點區域進行精準預測,且在時間維度上提高預測水平。如京津冀地區受風沙危害較為嚴重,應提高預測精度,以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順利實施。二是兩部門發揮各自優勢,氣象部門重點分析影響沙塵天氣的氣象條件,林草部門重點查清地表狀況。同時,兩部門聯合開展調研,深入分析沙塵天氣形成機理及其與荒漠植被之間的相關性,不斷改進預測模型和方法。三是加強氣象服務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利用氣象衛星的優勢,結合地面調查,對荒漠化治理成效進行評價,重點分析同等氣象條件下生態治理對荒漠化防治的貢獻率;另一方面,分析氣象因子與荒漠化防治的關系,提出針對不同氣候背景的防治措施,必要時先行開展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