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卓



闔家歡聚,享美食、聊家常,這是大部分人過年的“標配”。但對于醫護人員來說,這樣的“標配”卻只是奢望。大年三十,他們要值班;正月初一,他們要手術……過年,只不過是他們尋常又不尋常的工作日。守望生命的平安,這群人忙碌的身影,成為每年春節里一道獨特且溫暖的風景線。
春節“不打烊”
對于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急診科護士長王彩霞來說,可謂每逢春節“倍忙碌”。王彩霞剛調來急診不久,過去的幾個春節,她都是在呼吸科崗位上度過的。
“由于年底天氣往往比較冷,或者天氣突然反常,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所以每年春節的時候,呼吸科里重病號還是挺多的。”王彩霞說道。除了常規病號,由于近年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春節回家過年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很多兒女會趁著春節假期,帶父母到醫院進行體檢,住院的病號也就隨之多了起來,因為醫院里專業的醫護力量讓他們更安心。“以前春節期間住院的病號比較少,可能只有二十幾個,后來是三十幾個,現在慢慢越來越多。”王彩霞介紹道。
和主動來院查體的病人不一樣,更多的病人是不得已在醫院度過春節。在重癥醫學科里,這種病人就很多。特別是在春節期間,急診收上來的一些危重病人,往往需要送到重癥醫學科,“過節”對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來說更像是在“過關”,工作的負荷和強度變得非常大,醫護人員常常需要“白加黑”。
曾擔任過重癥醫學科主任的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副院長李丕寶,春節期間曾在崗位上連續堅守了三天。去年春節,重癥醫學科來了一個惡性心律失常患者,情況非常不穩定,李丕寶擔心年輕的值班護士可能經驗不足,便親自守在患者床邊,直到患者脫離危險。“李院長離開時,我看到他的胡子都冒得‘黑乎乎了。三天時間,他沒睡個好覺,有時候困了就去休息室瞇一會兒,醒了以后就接著跑到病人床邊去觀察病人情況,看有沒有再發生時顫的情況。院長的這份責任心讓我們年輕的醫護人員有很大感觸。”重癥醫學科護士長張倩說道。
作為重癥監護室的護士,其實就是醫院的“特種兵”、病人們的“守護神”。有的時候一晚上可能需要搶救五六個病人,病情都是不穩定的,需要他們時刻關注病人的每個微小變化,這份堅守是沒有假期的。有時候病人清醒了,有些老人會特別想家,張倩便會盡量安排按需探視,或者用微信讓老人和家人聊聊天,寬慰一下老人。
醫院里年味濃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名言,時常提醒著醫護人員在工作中不僅要提供治療、治愈,還要更多地給予幫助、安慰。
2019年春節,手捧醫護人員親手送上的一碗水餃,張阿姨激動地說道:“本來過年期間不得不住院治療,心情很郁悶,但有了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和惦念,我在這里住院也不寂寞了!”每年過年的時候,山東省立第三醫院工會都會包水餃,送到住院的患者手里。
“再往前幾年,沒有工會訂餐時,春節期間餐廳里人員相對也少,我們醫護人員有時會訂不上飯,住在附近的一些病人家屬,就給我們送飯。水餃、米粥、炒菜,甚至咱們山東人過年期間吃的炸貨,大盆小碗地給我們送來,心里真是很溫暖。”在張倩看來,以心換心,是做好這份工作的關鍵。
在兒科病房,每個護士的發間都別著水果圖案的發夾,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住院的小朋友們經常區分不開各個護士,于是護士們開闊思路,每個人都買了發夾,上面有草莓、櫻桃、香蕉等圖案,別在頭發上,便于小朋友們辨認。如果小朋友們有事,就會說找“草莓阿姨”或者“香蕉阿姨”。“孩子真的是特別可愛,有時候你一逗,他就笑了,去年過年的時候有的孩子還畫了可愛的畫送給我們。他們康復出院的時候,我真的感到特別高興和自豪。”兒科護士長劉娟說道。
春節期間,怎么能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對家的思念,也是山東省立第三醫院思考的一個重點。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按照“二十八貼窗花”的過年習俗,家家戶戶都貼好窗花準備過大年。為了讓病人感受喜慶的過年氣氛,山東省立第三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忙碌起來,為每個病區貼窗花、掛拉花和中國結。與別的醫院有所不同的是,這里走廊里有很多字畫或者藝術品,它們都是由醫護人員和患者手工制作的。
醫院溫馨、熱鬧的節慶活動讓患者和家屬收獲暖暖的關愛和祝福。大家紛紛感慨,“天寒心不冷,情暖化冰凌啊!我們雖然不能回家過年,卻能在醫院與醫護人員一起過這樣一個難忘、溫馨的傳統佳節,真是非常地意外和驚喜。這里的醫務人員,不僅醫術精湛、服務到位,也真正把病人當親人,在這里過年像在家里一樣,讓我們永遠難忘!”
背后的支柱
每到春節,為了保證緊急情況下的人員力量,醫院實行聽班制,也就是常說的123線。婦產科護士長張佳佳介紹道,以產科為例,產科醫生在春節為兩人值班,確保在有需要手術的情況下,兩人能同時上手術。如果出現緊急情況,就可能采取聽班制,也就是要求下一線在家休班的醫護人員要保證在半個小時之內可以趕到。需要的人員越多,需要啟動的下線也就越多,有時甚至需要啟動到16線以外。這就要求即使休假在家的醫護人員,也需要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在有急癥或應對不了的搶救時,大家能隨時到位。
“我已經記不清有幾個年頭在大年三十值班了。”問起是否委屈,手術室護士長王超擺擺手笑道,“習慣了,我不值班也要有人來值。”像王超這樣,堅守在春節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不在少數,而這份堅守的背后離不開的是家人的支持。“去年春節,我下午7點剛下班到家,就接到了緊急手術的電話,半小時后就又返回了醫院,然后和張佳佳等人搶救病人到凌晨三點多。”王超說道,她的孩子才剛剛一歲多,接到電話,便只能把孩子托付給自己的母親和老公。
談起家人,王超多少有些遺憾,覺得對家人有所虧欠。“其實不只是春節,平時我也經常加班,家里反而是老公照顧得比較多,現在他已經‘被迫成了一位帶娃高手。所以每周我都盡可能找一天和家人一起吃個飯。這樣子可以讓大家有一個時間聚一聚,要不這一周真的沒有一回是一家人都能坐在一起吃飯的。”王超說道,“我特別感謝家人的支持,我能做的就是工作時,全心全意對患者;回歸家庭時,全心全意對家人。”
除了家人的支持,山東省立第三醫院也特別關注對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你在這個世界被其他人善待了,你才能善待其他人。”這是這所醫院一直奉行的理念。近年來,醫院啟動“愛護天使行動”,專門為醫護人員設立減壓基金,幫助解決醫護工作者的生活困難,排解他們的不良情緒。在春節前,還特意為每位醫護人員配了一件小紅毛衣,外出的時候穿著比較暖和,形象也比較溫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省立三院紅”。在這種家文化的氛圍里,醫護人員得到了關愛,也將這份關愛傳遞到了患者身上,讓來到這所醫院里的人不再感到冰冷,而是感到家的溫暖。
編輯/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