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衛華
【摘要】對聯是中華文化史上的瑰寶,在小學進行對聯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本文針對學生語言邏輯性相對較弱的問題,從“誦讀涵泳、初步認識,對比分析、摸清關系,循序漸進、進行創作,開展活動、促進提高”四個板塊來闡述如何品悟對聯的句法特征,指導學生進行對聯創作,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增強學生的語感和語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對聯;句法關系
對課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必修課。張志公先生說過:“屬對是一種實際的語音、詞匯和語法訓練,同時也包括修辭訓練和邏輯訓練的因素??梢哉f是一種綜合的語文基礎訓練。”在小學進行對聯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積累生動、形象的語言,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但創作對聯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讓學生非但學不好,還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必需尋求正確的教學方法。我們學校開展對聯教學已有五年多了,高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創作的基礎。因此,這兩年我對對聯創作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從句法關系的角度去探索對聯的創作便是其中的成果之一,下面我對該成果進行詳細分析。
一、誦讀涵泳,初步認識
“涵泳”是我國母語教學傳統經驗這個寶庫里很關鍵很基本的教學方式。“涵”,在《辭?!ぴ~語分冊》的解釋是“沉浸”;“泳”,是游于水中。“涵泳”這個詞語,在左思《吳都賦》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應用。宋代教育家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致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則把“涵泳”作為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提出。學習語言基本方式應當是反復誦讀,熟讀精思,潛心涵泳。反復誦讀能使學生涵泳于語境之中感悟語言的方式,猶如魚之于水,是一種全身心感受的方式。因此,它體現了倫理型文化樸素的整體觀念,體現了直覺體驗的思維方式。它把“系統”作為認識的起點和歸宿,避免了人為分割所造成的認識局限,可以說是已經包孕了現代系統論的雛型。難能可貴的是,這方法對增強語感,提高語文素養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方法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但是,反復誦讀,不能只是簡單、機械地重復地讀,而應該“帶著問題讀、帶著感悟讀、帶著情感讀等多種方式,使反復誦讀,達到令學生百讀不厭、常讀常新的效果。誦讀到位,必然令學生自然地涵泳于優美的語言文字之間,浮沉戲耍,其樂融融。對聯中含有因果關系、假設關系、并列關系、選擇關系、轉折關系、條件關系、目的關系、遞進關系、連貫關系這九種基本的句法關系,我通常把類別逐類進行大容量的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初步認識這九種句法關系及其特征。同時,通過大容量的涵泳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儲備量,有助于把所記憶的好詞好聯內化,并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二、對比分析,摸清關系
對比分析法意思是把事物加以比較,在多角度比對度量中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的評價的一種學習方式。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北容^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類認識、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最常用的思維方法。為了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對聯的句法關系,我采用了對比分析法來引領學生學習。如出示“若能杯水如名談,應信村茶比酒香” “不教白發催人老,更喜春風吹面生”兩副對聯,先讓學生反復誦讀比較上聯與下聯,然后抓住關鍵字“若”“應”“更”來感悟上聯與下聯的關系,從關鍵字中學生很容易就感悟到這兩副對聯分別是假設關系和遞進關系。接著再出示假設關系和遞進關系的知識點,讓學生默讀,加深理解。再接著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進行強化,如出示一些相關關系的對聯讓學生找關鍵詞、上聯與下聯對碰連線、對聯與句法關系對碰連線等。這樣通過比較,就有了鑒別;有了鑒別,就有認識。再加上練習學生對對聯的句法關系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為下一步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三、循序漸進,進行創作
眾所周知,人類認識事物應該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尤其是對小學生,更應依照小學生的生理規律、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第一,在內容的安排上從易到難。對于初次接觸創作對聯的學生來說,剛起步時有難度,易產生畏難心理。如果說教師一開始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作,學生就會漫無邊際,無從下手。所以,在進行創作訓練時,應做到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首先,從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先安排較容易的因果關系、假設關系、并列關系,然后再安排較難的轉折關系、選擇關系、條件關系、遞進關系、目的關系、連貫關系。
第二,在教學的形式上從摹到放、從扶到放。創作教學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創作是模仿的發展和提高。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帶有直觀性和形象性,接受知識及創造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原型的啟發”,讓學生模仿范例,廣為借鑒,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出示一些特征明顯的對聯,讓學生進行模仿創作,如假設關系的“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此聯中“若”字明顯看出是假設關系,“杯水”與“村茶”,“名淡”和“酒香”對仗非常工整,學生很容易模仿。 另外,在對聯起步教學指導的過程中還要做到由扶到放,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有所創新。先進行上下聯配對訓練,接著進行填詞,如:梅花報春信,兆豐年。指導進行填詞訓練時,先讓學生觀察比較“報春信”和“兆豐年”的語法關系,當學生明白這是并列關系時,他們就知道該填跟“梅花”相并列的名詞了。然后進行填下聯訓練、給內容作整副訓練。 這樣,通過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分階段進行教學,順應了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使學生成功地從“模仿”走向“創作”,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對聯的情感,觸動了學生創作的欲望,逐步提高的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培育了學生敢于嘗試、勇于探索的良好學習品質。
四、開展活動,促進提高
開展對聯教學,我們還注重開展豐富的活動來營造濃厚的氛圍,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發展。分別有對聯專題講座、對聯故事、趣聯賞析、對聯小擂臺、搜集生活中的妙趣聯、“對聯”研究性學習等活動。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和拓展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交流中了解對聯的特點,進一步掌握對聯知識,學會了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之美,增加學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厚實了學生的文化積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語言的長河中,對聯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語言精練,整齊美觀,如同連理枝、并蒂蓮、比翼鳥一樣博得人們的喜愛。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應抓住對聯進行深入的研究,抓準規律,使學生事半功倍地習得語言,提高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