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重慶醫科大學體育醫學學院, 重慶 400010
健身氣功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之一,當前在全國高校有一百余所高校中發展盛行,尤其是北京、上海、山東、廣州、武漢、四川等省市高校普及發展較好,健身氣功在全國范圍早已納入了全民健身計劃之列,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民眾根基。但健身氣功項目在重慶市的高校中普及和深入課堂開展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醫學院校可以作為引領者,帶動市高校的健身氣功同步發展。本研究將結合醫學院校的特點和健身氣功項目開展現狀,分析健身氣功在重慶市醫學院校開展的必要性,為健身氣功項目在重慶市高校更好的普及奠定基礎。
重慶市醫學院校一共三所:重慶醫科大學、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醫藥專科學校,正式將健身氣功項目納入公共體育選項課只有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將健身氣功課程內容帶入武術課程介紹學習是重慶醫科大學,但未正式開課。除重慶醫藥高專沒有健身氣功專業師資,其他兩所高校都有1-2名健身氣功專業教師。
在三所醫學院校中,重慶醫科大學代表隊從2013年開始持續參加全國及重慶市健身氣功比賽,開展健身氣功項目的內容主要寄生在武術社團中,當前無健身氣功社團(協會)、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代表隊2019年開始參與全國及重慶市健身氣功比賽,當前無健身氣功社團(協會)。

表1 健身氣功項目開展的必要性調查(160份問卷)
選取了某醫學院校代表性的八個專業,總計160人,發放問卷160份,收回問卷160份,根據表1的數據顯示,有73%的醫學生認為有必要開展健身氣功項目,尤其表現在中醫學、針灸推拿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
國務院頒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 年》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至 2020 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要達到 4.35 億人。扶持推廣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傳統運動項目。因此,健身氣功的開展應該以國家的計劃為方向,順應醫學生的需求,順應時代的需求。
健身氣功項目與醫學的理論交叉決定了健身氣功在體育項目中的立足之地。一方面健身氣功和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呼吸調節及節奏韻味有相通之處,太極拳(24式)幾乎是醫學院校的必開項目,而健身氣功相對太極拳而言,動作更為簡單,每個套路動作10個左右,不受空間場地影響,學生學習起來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健身氣功套路特點分明,內容豐富,每個套路都具備不同的健身和預防功效,醫學生學會后可以給患者帶來更簡便更豐富的康復手段,有助于學科專業的開展。
健身氣功運動以調和防為主,調身、調息、調心鍛煉,可改善人體的系統功能,促進身體健康,以防備疾病困擾。其理論基礎中包含著中醫學的養生理論,蘊涵著儒家、道家、佛家等修身養性,又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融合在一起,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完美和諧境界。[1]
健身氣功發展中融入了中醫的傳統基礎理論,健身氣功與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及精氣神學說都緊密貫穿融匯,因此對于醫學生,尤其是中醫學專業學說,他們更能深入了解理論基礎,在了解理論上接受健身氣功動作學習,更能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習更加深透,相比醫學其他專業學生理解更深。
儲備相對強大的師資力量。師資決定了項目的開展力度,健身氣功項目每年都有市內及全國的培訓,醫學院校有必要結合學生的需求,結合社會的需求,開展對學生的專業有幫助的體育科目。
建設醫學院校健身氣功代表隊。代表隊是學生精英的表現,是學生實力的展現平臺。健身氣功在開展全國比賽以來,比賽競爭激烈,但學生獲等獎的幾率相比較大,有助于學生評優中獲得綜合得分。
發展學生健身氣功社團。社團是健身氣功項目的宣傳站點,是學生第二課堂的小家庭,社團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健身氣功在校內的廣告效力,也影響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否得以滿足。但當前重慶市醫學院校的健身氣功項目寄生在武術社團中開展,這樣不利于健身氣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讓健身氣功獨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