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梅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中醫院,山東東營 257200)
產后出血是由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剝離不全、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發的妊娠并發癥,該病常易導致產婦發生產褥感染、休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1]。宮腔紗條填塞是傳統的物理止血方法,特別是對于子宮收縮乏力所致大出血的產婦有明顯的止血效果,但該方法在術后易造成患者出現諸多不良癥狀,影響止血的效果[2]。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次研究將一次性宮腔壓迫球囊治療應用于產后出血患者的治療中,并分析該方案在止血和預防不良反應方面的實際表現,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中醫院收治的60 例完成生產并出現產后出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計算機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0 例。對照組年齡23 ~37 歲,平均年齡(28.61±2.07)歲;孕周37 ~40 周,平均孕周(38.42±1.34)周;初產婦23 例,經產婦7 例;自然分娩與剖宮產術的占比分別為83.33%(25 例)、16.67%(5 例);研究組年齡22 ~38 歲,平均年齡(28.78±2.11)歲;孕周37 ~41 周,自然分娩,則輔助患者取截石位,應用橢圓鉗鉗住球囊并放置于宮腔位置,在確保球囊完全置入后,將500 mL 無菌溶液完全灌入內囊,球囊置入12 h后觀察患者止血情況,若成功止血則可以取出球囊,但需保證球囊留置時間不可超過1 d;若患者為剖宮產,在子宮切口的位置置入球囊,并同時置入引流管,確保球囊能夠膨脹或縮癟,且底座與子宮頸管內口接觸,無誤后縫合子宮切口,縫合過程中盡可能回避球囊,以免出現球囊被刺破的情況發生。將500 mL 無菌溶液灌入內囊,球囊置入12 h 后觀察患者止血情況,若成功止血則可以取出球囊,球囊留置時間同樣不能超過1 d。術后嚴格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血流動力學情況,適當采取抗菌消毒措施,確保引流管通暢,必要時按照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平均孕周(39.58±1.33)周;初產婦25 例,經產婦5 例;自然分娩與剖宮產術的占比分別為90.00%(27 例)、10.00%(3 例);上述兩組患者年齡、孕周、是否初產等指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7 版[3]中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②單胎;③既往無婦科外科手術史;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愿意配合院方開展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免疫、代謝功能發生異常的患者;②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惡性腫瘤患者;③合并妊娠期合并癥的患者;④存在嚴重精神障礙,依從性低下的患者;⑤一般資料缺失或中途退出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宮腔紗條填塞治療,治療流程為:于胎兒娩出后,將20 U 縮宮素(上海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61,規格:0.5 mL∶2.5 U)注射于子宮壁,同時靜脈滴注20 U 縮宮素+5% 葡萄糖溶液,然后用雙手按壓產婦子宮以固定位置,取生理鹽水潤濕宮腔紗條并擰干,紗條一端以橢圓鉗鉗住,從宮底開始填塞紗條,待整個子宮均被填滿后,另取一根紗條填充子宮下段,尾端置于陰道內,于宮頸周圍填充紗條,待整個子宮腔均被填滿后切斷多余紗條,所有紗條斷端均使用7 號線縫合并固定。針對剖宮產術的患者,在此之后縫合子宮切口,注意縫合切口時避免縫住紗條。一般取紗布時間為術后24 ~48 h,取紗布之前讓患者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800007,規格:0.5 mg)1 mg。
研究組患者則給予一次性宮腔壓迫球囊治療,治療流程為:選取一次性雙腔球囊(Bakri 球囊),利用其產生的靜水壓(大于子宮動脈壓)控制出血癥狀。根據患者是否為自然分娩選擇不同的止血方式,若患者為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不同時段出血量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血流動力學主要統計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血氧飽和度(SpO2)水平;患者出血量主要統計術前、術中、術后2 h 以及術后24 h出血量水平;不良反應主要統計發熱、惡心嘔吐、腸脹氣3 項。
應用SPSS 19.0 軟件分析上述指標,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例(%)]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SBP、DBP、SpO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BP、DBP、SpO2指標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對比(±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對比(±s)
注:*表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n SBP(mm Hg) DBP(mm Hg) SpO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81.36±11.53 102.47±10.86* 53.60±8.55 70.22±8.70* 91.18±3.37 95.04±4.30*對照組 30 80.92±11.19 95.69±12.02* 54.12±8.19 61.68±9.21* 91.46±3.6 98.13±4.93*t 0.150 2.103 0.241 2.361 0.309 2.587 P 0.881 0.040 0.811 0.022 0.759 0.012
兩組患者術前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中、術后2 h 及術后24 h 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后研究組中有1 例患者出現發熱癥狀、1 例惡心嘔吐,無腸脹氣情況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2/30);對照組中有1 例患者出現發熱癥狀、1 例惡心嘔吐、1 例腸脹氣,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3/30);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26,P=0.394)。
表2 兩患者不同時段出血情況對比(±s,mL)

表2 兩患者不同時段出血情況對比(±s,mL)
組別 n 出血情況術前 術中 術后2 h 術后24 h研究組 30 458.14±5.86 720.34±20.94 157.19±15.31 132.69±15.07對照組 30 457.16±5.89 825.17±18.99 278.26±24.83 243.18±23.94 t 0.646 20.312 22.733 21.393 P 0.521 0.001 0.001 0.001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變化,產婦基數較以往明顯上升,這也使得在分娩完成后產后出血等合并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產后出血是產婦分娩最易發的并發癥,通常指胎兒娩出24 h 內,自然分娩產婦出血量≥500 mL、剖宮產產婦出血量≥1 000 mL。若不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可能會導致產婦因失血過多產生休克甚至死亡。
目前處理產后出血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宮腔填塞紗條、使用宮縮劑、子宮按摩、子宮壓縮縫合術、子宮切除等,其中宮腔紗條填塞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物理止血手段,該方法可通過增強壓力,壓迫胎盤剝離面,引發宮腔擴張反射,促使子宮收縮[4]。同時該方法對子宮感受器也存在直接刺激,可經由大腦皮質促使子宮收縮,從而實現止血目的。但應當注意的是,有報道提示使用該方法會導致感染概率增加,臨床應用效果并不理想[5]。為解決上述情況,本次研究將一次性宮腔壓迫球囊治療應用于產后出血患者的治療當中,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宮腔產生壓力作用,壓迫宮腔創面,使子宮被動收縮,以達到控制子宮產后出血的情況[6]。同時采用壓迫球囊治療還有助于宮壁血管閉鎖,實現物理止血,并激活血小板,釋放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后,使剝離面血管被堵塞,實現止血目的[7]。選用該治療方法還有一個主觀原因便是一次性宮腔壓迫球囊治療相較于以往的治療方式,其對醫護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易取材、易操作,而且水流對宮腔各部位的作用力均勻,止血效果快且明顯。此外,一次性宮腔壓迫球囊治療,無菌操作時間較短,可最大限度降低宮腔感染的發生,并能夠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降低出血量[8]。經本次研究結果可知,采用一次性宮腔壓迫球囊治療的研究組患者治療后SBP、DBP、SpO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術中、術后2 h、術后24 h 出血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方面,兩組患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將一次性宮腔壓迫球囊應用于產后出血患者的治療中,在確保治療安全性的基礎上能夠有效改善其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減少術中、術后各時段出血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