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華 刁天月 桑澤坤 孫 強
(通用環球中鐵邳州醫院,江蘇徐州 221300)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骨科臨床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發于中青年群體。據相關研究資料指出,當患者處于急性期時,可自覺膝關節處明顯疼痛、腫脹、積液、關節屈伸困難、活動障礙等癥狀;急性期結束后,雖然腫脹、積液等問題可自行消退,但患者在進行肢體活動時仍會自覺關節疼痛等不適反應[1]。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時主要采取手術方案。顏學亮等[2]研究指出,傳統手術的實施需要打開患者的膝關節,會加重術后膝關節損傷,同時還會誘發膝關節僵硬、關節粘連等相關并發癥,進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預后產生嚴重影響。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持續發展,關節鏡下手術治療方案的應用不但能減輕手術創傷,還能積極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有效縮短其術后住院時間?;诖?,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通用環球中鐵邳州醫院收治的42 例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通用環球中鐵邳州醫院2017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收治的42 例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按不同手術方法,將收治的42 例患者分為兩組,各21 例。對照組女性13 例,男性8 例;年齡14 ~71 歲,平均年齡(47.81±2.58)歲;病程2 ~13 個月,平均病程(6.94±2.05)個月;損傷類型:膝內側半月板損傷10 例,膝外側半月板損傷8 例,多發性膝關節損傷1 例,半月板撕裂1 例,化膿性關節炎1 例。研究組女性14 例,男性7 例;年齡16 ~71 歲,平均年齡(47.79±2.62)歲;病程3 ~13 個月,平均病程(7.01±1.98)個月;損傷類型:膝內側半月板損傷9 例,膝外側半月板損傷8 例,多發性膝關節損傷2 例,半月板撕裂1 例,化膿性關節炎1 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相關診斷標準[3];②所選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活動受限、患肢疼痛、腫脹等相關癥狀;③不具有意識障礙、精神疾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②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障礙患者;③合并骨科其他疾病患者;④惡性腫瘤患者;⑤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放手術治療: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臥位,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關節囊,暴露關節腔,切除受損半月板,關閉切口。
研究組患者實施關節鏡膝關節半月板切除術治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起效后,手術醫師需協助患者調整體位,保持仰臥位,在其大腿中上段位置綁扎氣囊止血帶,并借助重力灌注系統,向患肢灌注約3 000 mL 生理鹽水。在患者雙側膝眼位置穿刺并做手術切口,置入關節鏡和相關器械,檢查患肢情況,如膝外側間隙、膝內側間隙、髕骨關節面、髕上囊以及股骨內外踝等部位;注意觀察患者的半月板損傷狀況,進一步明確其損傷范圍、損傷程度、具體發病位置。如果患者的半月板邊緣明顯破損,應在關節鏡的引導下進行半月板縫合治療;如出現無法縫合等異常情況,應依照實際情況開展切除治療。手術完成后,利用探針檢查治療情況,確定患者的關節殘緣狀態,如果穩定且光滑,可繼續實施關節腔沖洗操作,清除游離體及關節腔內的碎片后,常規縫合手術切口,并實施加壓包扎;反之繼續治療,直至關節殘緣穩定光滑。
為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在手術結束后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此外,術后第2 天,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創口愈合情況開展術后股四頭肌收縮鍛煉,進而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
觀察并分析兩組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膝關節功能評分。
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①顯效:臨床癥狀或體征基本消失,患者的關節活動度恢復至正常,可正常行走;②有效:相關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關節活動度明顯上升,可自行行走;③無效:患者病情無變化或進一步惡化,關節活動度未有改善或降低[4]。
膝關節功能使用膝關節功能測評量表(Lysholm)[5]進行評價,評價項目包含使用支撐物、疼痛、不安定度、腫脹度和閉鎖感??偡?00 分,得分越高,證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 分析本研究數據,以(±s)代表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例(%)]代表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膝關節功能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膝關節功能情況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1 48.53±6.17 60.31±7.82*研究組 21 48.66±6.84 91.35±4.27*t 0.064 15.964 P 0.948 0.000
對照組1 例關節漏液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1/21),研究組無不良反應情況發生,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骨科臨床中一種常見的疾病類型,多發于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的群體。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發生后,患者可自覺局部疼痛、積液、腫脹、屈伸障礙等癥狀,如未能及時開展針對性治療,不僅會加重患肢損傷,阻礙其肢體活動,而且還會誘發感染、神經損傷、血管損傷等并發癥,進而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6]。據相關研究資料指出,半月板損傷發生后,其彈性會明顯降低,失去膝關節穩定性、靈活性的同時,還會進一步磨損關節軟骨,誘發關節炎,阻礙患者的肢體活動[7-8]。
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主要采用手術方案。傳統開放性半月板切除術在臨床中的應用需要在直視條件下實施操作,不但要完全暴露患者的關節結構,而且會增加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除此之外,傳統開放性半月板切除術具有較大的手術創傷,嚴重影響膝關節生理結構的同時,還會降低其關節穩固性和靈活性[9]。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持續發展和完善,該類治療方案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將其用于治療骨科疾病,能夠有效拓寬手術視野,減輕手術創傷,既能避免患者在手術期間出現炎癥反應,又能減輕氧化應激反應的程度,從而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促使其盡早康復出院。因此,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實施關節鏡膝關節半月板切除術治療,能夠幫助臨床醫師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半月板受損情況,合理選擇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等手術方案[10]。
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關節鏡下手術治療方案的實施能夠幫助臨床醫師詳細地觀察并掌握患者病情,著力提升手術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手術創傷,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還能提高手術安全性。此外,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1 例關節漏液患者,研究組無不良反應情況發生,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關節鏡膝關節半月板切除術的應用能夠幫助患者盡可能保留半月板的完整形狀,避免牽拉或撕裂患處,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在關節鏡下開展膝關節半月板切除術,能夠幫助患者在臨床中獲得理想的手術治療效果,還能積極改善膝關節功能,值得應用或推廣。